迈克·尼尔森如何创作物品的“感官记忆”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0   浏览数:1566   最后更新:2020/03/16 13:12:22 by 另存为
[楼主] 点蚊香 2020-03-16 13:12:22

来源:文艺捣弹  刘化童



由于疫情影响,最近有不少从事画廊业的朋友纷纷抱怨:生意难做,日子难过。


简单来说,就是当代艺术的存量市场消费需求骤降,而增量市场表现疲软。

前者是显而易见的,天灾人祸之时,消费的商品组合趋势一定是减少非刚需、非应急性商品。没有地主会在荒年还要装文雅,去撒钱求墨宝。

但是,后者多少就有些匪夷所思了。增量市场疲软,这本是艺术市场的常态,并非疫情影响下的“变态”。何必直到如今才煞有介事地意识到,并且甩锅给疫情?

一般而言,当代艺术的增量市场大致有两个预设方向:

土豪阶层,藏家引入他相似社会阶层的朋友,也就是已有存量市场的横向延展。

白领阶层,追慕土豪阶层生活美学趣味的人,也就是未知增量市场的纵向下沉。

然而,预设的永远只是或然的情况,它未必成为实然的情况。

就以近十年而言,乐观估计,中国大陆持续购买当代艺术的著名藏家的增量率都未必超过10%。大致上,十年前是哪几个人,现在差不多还是哪几个人。

艺博会论坛里的藏家专场无非就是想尽办法把那几个人重新排列组合,凑出一丝阵容上的新鲜感。

艺术媒体的采访里,甚至连换人的新鲜感都没有,他们只能在面对相似甚至相同的采访时给出一些不同表述的新鲜感。

至于白领阶层的增量市场,这十年来始终没有真正形成,它更像是当代艺术市场自酿自饮的一场幻觉。

白领有没有艺术方面的需求?有。但艺术需求,不是艺术品需求。

如果他喜欢艺术,大可以花几十块钱去美术馆,短期租赁艺术品的视觉使用权,何必花费上万元去长期持有艺术品的产权?

白领如有艺术品需求,会不会买?几乎不会。即便买,也不等于持续买。

白领买艺术品是超低频消费,低到就像女人进产房的频率。排除不想生的、不能生的、生不出的,通常生一次也就够了,最多来个二胎。


一辈子能疯狂生好几十胎的,这不是人,是兔子!更何况,想买艺术品的白领绝对不可能多过想生娃的女人。

艺术品是不是价格过高让白领望而却步?不是。跟价格没太大关系。


艺术品需求弹性很小,普遍降价并不会大规模刺激消费。

就好比,你跑去少林寺向和尚推销卡地亚婚戒。你开价十几万,他说不要,这不表示你降价到两三万以后,他就要了。佛祖不会因为婚戒就嫁给和尚,他要这玩意何用?

如果白领升职涨工资了,会不会买艺术品?不会。工资多少不影响买艺术品。


收入弹性系数对艺术品消费影响极小。

根据庇古效应,唯有当物价下降时才会让货币的实际价值增加。


白领的薪资上涨往往是物价的水涨船高,即便薪资上涨,也不意味着他们可支配收入的的实际价值增加,甚至还可能不增反降。

藏家买贵的,白领会不会按可支配收入的同比例份额买便宜的?不会。富人买法拉利不代表穷人就要买夏利。


因为这不符合心理账户的行为经济学模式。

理查德·塞勒提出,人往往把所有收入在心理层面上分为三个账户:


“劳动血汗钱”账户、“资本利润金”账户,以及“天上掉馅饼”账户。

劳动血汗钱总是精打细算,资本利润金就出手阔绰,而天上掉馅饼的钱则容易不假思索一掷千金。

白领的钱几乎100%是劳动血汗钱,藏家用于购买艺术品的钱大多是资本利润金,甚至还可能是中彩票的奖金或者打名誉侵权官司的赔款这类天上掉馅饼的钱。

从心理上来说,白领完全不可能像土豪藏家那样去购买一件无实用价值的商品。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白领会不会提高需求层次?不会。即便有需求,也不代表它是具有购买力的需求。

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结构由低到高分别是:


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


它对应塞勒的心理账户系统,前三个由劳动血汗钱支出,后两个由资本利润金和天上掉馅饼的账户支付。对于白领来说,后两个账户根本就没开户,如何支付?

很多白领有奢侈品包包,会不会把艺术品当包包一样买?不会。哪怕价格相同,它们的本质也不同。

按照齐美尔的时尚哲学理论,奢侈品基于三种同步进行的阶层身份认同运动


模仿更上阶层,认同相同阶层,排斥更下阶层。

因此,奢侈品的意义在于:尽管别人都知道它,但唯独我能拥有它。


而且,知道的人越多,拥有的人越少,它赋予你的身份炫示性就越强,阶层身份认同感的等级也越高。

一个白领女性会省吃俭用地花几万块购买全球限量款1000只的包包,但没有白领愿意花几万块钱买全球限量款一件的艺术品。

原因就在于,前者是全世界都知道那只包包,但只有1000人能有;后者是你没必要拥有一件全世界几乎都不知道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白领会不会把它当限量款来买?不会。它对白领不构成“限量”的概念,更不珍贵。

限量的价值从来不取决于量的多寡,而是想要拥有它的人有多少。


人人都知道,人人都想要,却产量有限的东西,这才叫“限量款”。


几乎没有人知道,几乎没有人想要,哪怕只有一件,这最多只能叫“单品”。

白领如果跻身上流社会,会成为藏家吗?会。但当他成为藏家之时,已不是白领了。

朱元璋在登基称帝以后会花重金去南洋求购木材修宫殿,但当他还是乞丐,他只希望在吃残羹冷炙的时候能有一双木头筷子。

且不说从白领到资本家的概率有多低,成为喜欢艺术的资本家的概率低之又低。


即便等他真的是了,你和你的画廊还在不在都是一个问题。他等得及,可你等不及。

如果白领真的不可能成为艺术的增量市场,是不是对行业的打击?不是。甚至还是好事。

假设白领大量涌入艺术市场,持有的艺术品总量相当于奢侈品包包在中国的拥有量,那么唯一的大概率结果就是真正的土豪级藏家逐步清仓,停止购买。

原因就如之前说的,齐美尔的时尚哲学。当更下阶层完全习得了更上阶层的时尚之后,更上阶层就会弃之如敝屣,重新发明一种新的时尚,而原来的高端时尚就会沦为低端商品。

一个人花100万买一幅画和100个人花1万买100幅画,对艺术市场来说不一样吗?完全不一样。当前者真的发生,艺术市场就崩盘了。

说到底,购买艺术品也是一种投机行为。


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事件”,当大量普通民众也疯狂地每人少量购买郁金香以后,土豪们就套现走人了。


那时,资金有限的普通民众无力支撑金融泡沫,直接导致市场崩盘。

既然如此,艺术圈为何至今还在鼓吹白领市场的增量呢?这就是一种不求真正实现的营销策略。

白领之于艺术市场,就好比催化剂之于化学反应——它虽然本身不参与反应,但能加速其他物质的反应。


鼓吹白领市场的形成,无非是在给藏家群体释放利好消息:


我这里的东西很多人都知道,都想要,哪怕今天不要,明天也会要,迟早会要,它的价格必然随着稀缺性而上涨,你要不要?

只不过,藏家们或者是不知道,或者是装作不知道——当代艺术从未真正形成白领市场。昨天没有发生的,未来也不会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