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是什么? 国际艺术媒体对中国疫情的“漠视”
发起人:反射弧  回复数:0   浏览数:1646   最后更新:2020/02/27 13:47:01 by 反射弧
[楼主] colin2010 2020-02-27 13:47:01

来源:798艺术  王薇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
今日美术馆 / 北京
2019年12月13日—2020年3月15日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 展览现场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别、民族之间的关联在获得空前强化的同时,社会、历史、文化、政治层面的固有差异又导致了各方视角与诉求的分歧。面对当下复杂而多元的国际情境,艺术创作亦呈现出较之以往更为强烈的现实关切。由黄笃、乔纳森·哈里斯联合策划的第四届今日文献展显然敏锐地观察并捕捉到这一态势,试图以一种国际化的视野呈现当代艺术对正在发生的现实所作出的种种回应与思考,展览由此显现出一种迫切的问题意识。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 展览现场


与此同时,以“缝合”为主题的展览体现了一种对行动力的强调与呼吁。它既借由英文谚语“A Stitch in Time”的内在含义,表达对尚未恶化事件进行及时补救的意愿,亦通过对厄内斯特·拉克劳“链接理论”(theory of articulation)的意义伸延,指向建立不同事物之间相互融合的可能。无论是展览的主题定位,抑或是作品本身所传达的具体信息,这种针对当下现实的严肃检视显然意在唤起一种弥合分裂的共识及促发变革的动力。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 展览现场


文献展由“混杂性”(Hybridity)、“混沌”(Chaos)、融超经验(Trans-experience)、嬗迭(Ascending)四个单元组成,它们可以被理解为从不同概念视角对展览主题“缝合”所进行的解析与探讨。如同展览中很多作品所显示出的那样,这些由抽象词汇构成的单元主题之间的意义边界并非壁垒分明,尽管有着各自指向的侧重,但在某种意义层面上却显现出一种彼此交织、重叠的内在关系。展览中的作品涵盖了来自世界不同地区艺术家的创作,这些作品大多聚焦于全球当下热点问题,以不同视角呈现了创作者对相关议题的思考。

马克·布洛斯《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双屏装置 15'00'' 2008


毋庸置疑,国际经济发展失衡是导致当今国家、地区之间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艺术家马克·布洛斯的作品《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通过呈现资本主义工业金融体系的两端——因跨国石油公司资本势力入侵而愤怒的尼日利亚游击队,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亢奋的石油期货交易员,揭示了存在于该体系中的不公与矛盾。而同样是以商品为主题,李景湖的作品《现在考古》则从本土现实出发,通过对东莞制造业日渐式微的隐喻,影射了区域经济在全球资本转移背景下的一段兴衰史。

拉里萨·桑苏尔《国家大厦-橄榄树》150×75cm 数码打印 2012


作为二战后延续时间最长且最为棘手的地区热点问题,中东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此次文献展中的多个参展作品分别从领土纷争、难民状况、历史经验等不同视角切入到有关中东地缘政治议题的讨论中。无论是柏谢尔·玛库对边界与流民问题形象的表述,还是杰妮·阿·拉妮对伊拉克土地诗意的再现;抑或拉里萨·桑苏尔就领土争端问题所提供的带有诙谐感的虚拟构想……这些作品无不在呼吁一种更具共情力的问题解决方式,其所指向的是对未来的厚重期许。正像拉米亚·乔雷吉以狙击手向贝鲁特国家博物馆射击时留下的弹孔为形象创作的雕塑作品《战争之物》所提示的那样,当下既是历史的产物,亦在无时不刻地塑造着历史。

王明安《冬日暖流》视频 18'08'' 2015

“身份”一直是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常见主题或隐含要素,且常常被提升至理论化、政治化的高度。韩国艺术家李梅利及马来西亚艺术家王明安的影像作品皆以一种渗透着复杂情感的叙事方式,从个体视角探讨了地域迁移及其所牵涉的历史变革、文化适应对人所造成的深刻影响。展览所铺设的全球化语境也为作品中所涉及的身份问题提供了一种另类思考的途径。而可可·福斯特的作品《笼子里的情侣》则将有关身份的议题置于当下依旧存在的跨文化误解的现象中,并尖锐地揭示了欧美社会“多样化”的表象之下所潜在的西方中心主义及其对“他者”所显露出的绝对优势。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 展览现场


相对那些更具明确现实指向性的作品,包括刘韡、何岸、王鲁炎、尚扬、施勇等在内的一些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在基于现实思考的基础上显示出了更为抽离、隐喻的特质。他们通过不同的媒介语言方式,传达了有关秩序、混杂、悖论、危机、环境、行动等一系列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或生存状态。例如,在施勇的作品《一切皆有可能》中,艺术家通过垒砌起一面处于尚可跨越却又状态未明的砖墙,将每一位面对它的观者置于一个包含着行为的抉择处境中,这种对情势紧迫性的突显亦暗合了展览所敦促的行动意识。

玛尼·拉尔·斯雷斯塔《1336计划: 小巷中的生活》毛线、线绳、棉花 1366米 2017


面对全球化语境下始终存在且无法被忽略的种种矛盾冲突,展览在试图作出充分呈现的同时,亦以“缝合”的概念提示了一种方向性的可能。正如尼泊尔艺术家玛尼·拉尔·斯雷斯塔在其于加德满都开展的社区艺术项目《1336计划》中所传达的那样,在充满了混乱与困境的生存现实面前,多样化的社群通过编织的行为建立起彼此间的联系,并在这种互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得以重塑希望。


图:今日美术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