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弗里兹洛杉矶10大最佳展位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461   最后更新:2020/02/17 10:03:23 by 聚光灯
[楼主] 另存为 2020-02-17 10:03:23

来源:选择Choices  青柳正规


  • 对演化论的误解

在探讨文明及文化时,除了多样性,“进步”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词汇。


相较于两千年前的古代社会,现在的社会是否比较进步?这个问题其实不容易回答。学者推估两千年前的世界人口为二、三亿,但今日有六十七亿。人口在两千年内有二十倍以上的增长,虽然有人为飢饿所苦,但毕竟人数增长极多,多数人却也能设法过生活,这样的现况笔者认为并非太差。


既然不确定这种状况是否能称为“进步”,至少能换个观点想想。世界上曾经有人被当作奴隶使唤,如今就笔者所知已经没有奴隶。光就这个部分而言,可以称之为人类的进步


另一方面,日本曾有称为“赤线”的合法卖春地带,如今一般社会与情色行业的界线则是非常模糊。就社会观点而言,这是否能称之为进步?换言之,若将在赤线工作的人认定为社会上的弱势族群,则废除公娼制度就社会制度而言是一种进步,那么这种社会制度理当废除。


然而在现代普通公民之中,其从事行为实质上形同前赤线工作者的族群必定不少,这点又该如何看待?

简言之,我们的社会有显著进步的部分,也有些部分不然,因此不得不谨慎斟酌“进步”一词的使用。


然而我们往往认为,社会或文明已经随著时间的经过而不断进步,所以“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 Darwinism)一度成为众人吹捧的词汇。这是衍生自达尔文演化论的论述,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信徒分明是曲解了达尔文的学说。达尔文并非主张生物会随时间的经过而由低阶往高阶进化;而是主张生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适应各种环境,经常发生变化。其间并无进步退步之分,只有发展为不同状态的变化而已。


总言之,由于对演化论有误解,人们陷入一种严重的错觉,认为我们的社会与文明都有所进步。然而诚如前述,实际上是既有进步之处,也有并未进步之处。不过有一件事可以肯定──文明的样貌在今昔之间有著明显的变化


  • 对过往时间认知的缩小

现代文明的特征究竟是什么?


拜通讯网络及交通手段发达之赐,现代人的生活比以往便利许多。只要有电话或电脑,在任何地方都能和任何人通讯;只要搭上飞机,就能立即飞向地球的另一端。通讯及交通的发达对人类的贡献是活动空间的扩大。然而空间的扩大,反而导致我们对时间的认知大幅萎缩。尤其是对于过往时间的认知,现代人相较于以前的人,无疑是大幅的缩小


何谓时间认知的缩小?从以前到家庭概念健在的昭和三〇年代(一九五五年左右),人们会将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以及供奉在佛坛的曾祖父、曾祖母视为家庭成员。然而核心家庭化的趋势进入高度成长期后,“家”的意识迅速淡薄,一般而言,追溯过去顶多只到父母,除非三代同堂,否则祖父母每年只和孙子女见一两次面,变成了特殊的存在关係。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没有接触二代以前、三代以前的想法或行为,随著追思过去的次数之减少,人们的时间轴因此而缩短了。


现代人自身及现代社会存在著许多牵绊,因为较重视同时代的牵绊,对于与过往相关的牵绊,关注则较平淡。与其说是关注平淡,说是没有心力面对过去或许较为适当为了在複杂化了的社会裡生存,为了不在资讯的洪流中灭顶,人们因水平蔓延的各种牵绊而焦头烂额,论追思过去,一年一度的扫墓已是极限


这种状况看在以往的人类眼中,多半会认为现代人的生命,仅是一段浅薄时间轴之中极渺小的刹那。事实上,现代人很少在漫长悠远的时间轴中对事物产生共鸣或思考。至于能打动人心的,不外乎煽情的新闻、体育赛事直播、令人情绪起伏的好莱坞电影。仔细想想发现,过去报纸的体育版只有一页,如今四页是常态,有时甚至超过四页。今日体育赛事有全球性的兴盛,主因之一是因为能在短时间内享受起承转合,充分配合人们对时间认知的缩小想在倏忽即逝的时间轴中寻求刹那的感动,体育活动正是既经济又实惠。


由前述可知,时间认知的缩小是现代文明的特徵,这点在日本更是显著的现象。东京这座都市就是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日本首都东京光是近代以后,便曾经历明治维新、关东大地震、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大事件,因此少有江户时代的建筑物留存至今。观看明治初期拍摄的东京照片可知,当时放眼望去尽是井然有序的房舍,是一座完美规划的都市。


然而今日,几乎没有任何遗产能让人想起那段骄傲的岁月。儘管京都或奈良有许多历史建筑,日本拥有绝对多数人口的首都,却欠缺可资表达今昔连续性的历史遗产。或许是受此影响,人们在某段时间轴内的思考或感受,才会无法产生真切的感受。就这点而言,在历史建筑栉比鳞次的欧洲,因为原本就有石造建筑文化,而且地震少(不像日本),所以整体环境较容易感受漫长的时间轴。


另一方面,日本拥有传承三、四百年的传统工艺,例如陶瓷器、漆器、冶金细工、染织。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茶碗、漆碗、和服及带缔(绑在和服腰带上的绳子),其实蕴藏著百年传承的巧思与超乎想像的漫长岁月。然而人们依然无法意识到时间的经过,因为工艺品蕴含的时间性并不容易观察。反观建筑物,或百年历史、或三百年历史,建筑型式差异显而易见。总而言之,既逝的时间有显而易见者,也有模糊难辨者。像在日本这样时间性与时间轴短暂的社会,难以对过去有切实的感受与想像,也因此难以对未来有感受切实的构想力。


对现代人而言,如何恢复已然缩小的时间轴是个重要课题。


  • 喜马拉雅的温室植物与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扭曲与扩张是现代文明的另一项特徵。


起初资本主义类似一种保险制度,先向许多人徵收小额资金,然后以这股团结的力量推动大量生产,提供更廉价的商品,并提高利润。所得利润又会分配在新事业或新商品的研发,藉此回馈众人。在资本主义一连串的循环中,“提高利润”的环节异常膨胀,可说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特徵。


企业家一味追求利润,又为了进一步扩大利润而投入无关实体经济的金钱游戏。日本的泡沫经济时期正是一个例子。美国金融机构等,近几年更因为次级房贷问题重挫全球经济,正是资本主义过度扭曲膨胀的象徵。


最近每当笔者看见经济情势或某些经济学者的言行,总会联想到一种生长于喜马拉雅高地的“温室植物”。那是一种高山植物,为了适应气温酷寒、空气稀薄的环境,以宽大的叶片将花朵包覆,自行创造出温室状态,所以有温室植物之称。为了在喜马拉雅高地存活,演化方向著重于充分吸收微薄阳光,如此特殊的植物,大者可达一点五公尺高,但是主体结构却非常脆弱。也是因为专注于单一特性的演化,这种植物在其他方面自然脆弱


近年来已开发国家的经济有金钱游戏的倾向,这种状况酷似前述奇特的温室植物,而带动金钱游戏的国家──美国,是谈论现代文明时无法忽视的。


  • 美式标准的极限


有人说美国很像过去的罗马帝国,两者都在兼容异民族的同时,以多样性为原动力发展。美国的优势在于拥有美式标准,可说美国是因为制订并导入自行规定的基准或规范,因而维持现今的地位及繁荣。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发展,美式标准很可能成为世界各种领域的标准,一旦这点成真,结果又会如何?届时最感困扰的可能会是美国本身。


目前在美国以外的国家,或多或少有因为美式标准而产生的落差,美式标准的创始国也正因如此在世界上占有优势。然而随著全球化进展,一旦美式标准遍布全球各地,美式标准便是名符其实的全球标准,美国则成为其中一员,以往的优势就会消失如果按照美国目前的作法持续下去,必定会有达到极限的一天。美式标准与全球化是让这个国家成为世界繁荣大国的因素,然而下个阶段却可能将之引上衰退之路。


现代文明是美国繁荣的象徵,关于其原点有许多看法,其中值得注意的一项是十九世纪的英国与法国。


概观地看,两国几乎在同一时期都有工业革命,但为何英国能够以大英帝国之姿主宰世界七大海洋?这是因为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英国在殖民地之争战胜法国,可以将本国生产的工业产品销售至殖民地。反观法国,逐渐失去可供销售的殖民地,两国因此分出高下。同一时间,英国的成功案例拓展至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纷纷走向帝国主义,“弱肉强食”至此成为全球潮流之一。


如今弱肉强食改名为全球化,继续在地球上扩张势力,加上人口增加与环境问题,三者便是探讨现代文明的关键词


为了让今日世界上的六十七亿人生存,人类究竟逼迫地球这个行星承受了多大的负担?真相之恐怖令人不敢揭发。报应肯定会降临


当然人口继续增长、环境继续恶化,地球也不会消灭。就地球本身经历过的天灾地变而言,环境恶化只是极其细微的变化而已,然而对人类而言却是攸关生死儘管此事对人类如此重要,经济学者及政治家依然各执意见,例如主张经济成长率必须维持在百分之三。日本的百分之三,相当于必须创造出近九千万人口的菲律宾。美国的百分之三,则会给地球新增两个半菲律宾的负担。这些膨胀、扩大、累加的负担,正是透过他们的主张年年对地球索求。无限追求经济成长,将会面临资源枯竭、环境破坏、饥荒,但是人们依然需索无度。有学说认为,近年来的异常气象是地球大型气候变迁的一个环节,这点无法完全否定。但根据各种模拟可知,始于一九七〇年代的地球暖化不光是气候变迁就足以解释;这是每年膨胀数个百分点的全球经济与人口增加,以及随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所造成的结果,几乎毋庸置疑。


说穿了,人类若无止尽的追求丰饶,将形同自掘坟墓。对于一昧主张经济成长的经济学者,如果选择继续倾听,这座坟墓就相当于已经挖好一半。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在衝突之间寻求平衡?面对这个难题,重要的是能否从基础层面改变想法。


  • “植物型文明”与“舒畅的停滞”


李维史陀(Lévi-Strauss)曾将地球上的社会分为“热社会”及“冷社会”两类。热社会有社会阶级落差,由跨越落差的动力引导社会向前迈进,欧美属于此类。另一方面,冷社会是相对安稳的社会,特点是民众积累的社会压力会透过非日常性的庆典排解,日本属于此类。笔者在此将“热社会”及“冷社会”定义为竞争“激烈的社会”及“平稳的社会”。


这两种社会也可如下区分──欧美型激烈的社会是石造建筑所象徵的“蓄积型文化”,日本型平稳的社会则是伊势神宫每二十年一次的迁宫所象徵的“循环型文化”;二十年迁宫是迁移神体的仪式。


在这两种分类之中,以往引领世界的是“激烈、蓄积型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人们为了超越落差,每每上演激烈的竞争,形成弱肉强食的世界。故很适合用“肉食性动物型文明”称呼这种现象。这种文明虽然为今日的已开发国家带来繁荣,却也产生前述的负面作用。


有鑑于此,笔者希望提倡“植物型文明”或称“草食性动物文明”,做为今后文明的典范这种形式的诉求是尽量平稳,减少对地球造成负担。那麽我们该怎麽做才能从动物型转变为植物型?结论是,端看人们能否接受“舒畅的停滞”


日本于一九九〇年泡沫经济破裂后,包括经济学者在内的知识分子一致指出“日本进入了停滞期”。的确在进入九〇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成长变得迟缓,但依旧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如此说来,对于不太喜欢变化、希望平稳过日子的人而言,这种状况并不算坏。以“停滞期”形容这种状况,会让人试图努力摆脱现状,因此我觉得用“安定期”称之比较妥当。


然而现代人难以摆脱成长的束缚,尤其在经济挂帅的世界,与去年同等的业绩会被视为停滞,不得坐视不管。而且经济领域的结果或预测容易数据化,因此容易说服众人。一旦以数据显示,人们往往会恍然大悟,但其实这之中潜藏重大陷阱──没有被数据化的部分,隐藏著某些重要的东西。


假设笔者有一笔十万元的金钱可供自由运用,这时可能会考虑和妻子家人一起参加旅行团,也可能自己前往一直想去的历史遗址。虽然花在旅费的金钱同样是十万,得到的满足程度却截然不同。换言之,金钱的价值係根据满足程度决定,但是经济学并没有显示满足程度的指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亦然,虽然资料上可知有多少人收看节目,却很难透过资料掌握观众因为电视节目得到多大的满足。即使以前就有人指出,应该以数值衡量满足感,藉以取代收视率,但目前仍是收视率横行无阻,结果导致民营电视台充斥劣质节目。同样的,经济领域对于难以数据化的资讯也是忽略不谈。熟不知,人们的心情或心理非常善变,也是影响经济的要素,无论消费动向也好,股价变动也是。


心情不只能影响经济,时代与文明其实也大受人的心情之影响。四世纪末的罗马帝国末期,罗马人曾写下这般感叹:“昔日夏季,太阳耀眼。今日夏季,黯淡无光”」并非这个时代的地中海世界遭到异常气象侵犯,而是因为人们阴沉的心情孕育出灰暗的世界观。


进步、成长、扩大、创新是肉食性动物型文明的原理,以往人们视之为理所当然而接受。然而未来我们将面临的可能是毁灭。为了趁现在改变“心情”,或许可以试著转换为平稳的植物型文明。一旦我们可以毫不抗拒地接纳“舒畅的停滞”,应该就能见证新型态的繁荣景象。


若要认定“舒畅的停滞”是正道,就必须重新建构社会机制,使得社会能设法度过经济零成长或负成长。毕竟目前的机制係以特定的扩大增长为前提。重点是,即使经济有减缩的倾向,在质的提升与满足感的增强无法以数值显示时,也要透过语言文字及各种媒体的宣扬,促成大多数人的共识


另一个值得现代人警惕的,是要避免短视近利。受到二〇〇八年秋季开始的金融危机影响,有人说日本陷入“百年一度的不景气”,但,这是否真的是值得写入历史的世纪大低靡,还有待后世考证。


戈登・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曾因“新石器革命”一词而受到注目。虽然柴尔德以“革命”表达人类因为开始农业而促使生产遽增、人口增加的现象,但是革命一词是近现代的概念。新石器革命一词目前仍在使用,但是由狩猎採集转变为农耕,是历时数千年的漫长岁月才有的变化,而非急遽的变化,故不适合用“革命”形容。


今日的变化速度确实较快,但是我们应该有所自觉──在变化缓慢迂迴的人类史之中,现代人也不过是一个圆点般的存在。以下,在本书追溯人类初期文明之际,特别先针对我们的祖先直立人的特性及文化加以著墨,目的是希望读者能郑重认识人类漫长的足迹。



《人类文明的黎明与黄昏:何谓文明?又何以灭亡?》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