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价值在中国:山寨作为一种生态,给了很多草根创作者以机会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410   最后更新:2020/01/27 09:18:11 by 橡皮擦
[楼主] 不举手不发言 2020-01-27 09:18:11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这份书单原本是我们联合《艺术新闻》国际版,并邀请鲁明军、杨北辰、张宇凌、苏伟等多位好读书的评论人,计划在春节前拿出的,但在新型肺炎疫情蔓延开来时,这份书单也带来了特殊的意味。


在原有的书单之上,我们增加了三本关于瘟疫的现实状况、历史与哲学思考的读本,在快速的运转被迫按下暂停键时,也许正是重读加缪的恰当时候。存在之困,在我们的移动和出行受到限制时,将尤为可感。


在2020年初突然到来的这场新型肺炎疫情,会改变很多原有属于春节的计划与节奏,我们将不得不与人群隔离。而在阅读中,独自开始新的一个甲子,肯定会是一段特殊的经历和回忆。


威廉·麦克尼尔

《瘟疫与人》

读过《瘟疫与人》,就会从此改变看待世界历史的观点。

——《纽约书评》

《瘟疫与人》是麦克尼尔继《西方的兴起》之后又一部辉煌的著作。他以恢宏的规模,将生态、人口与政治、文化整合起来,堪称论点精彩且挑战性高的学术成就。

——《柯克斯评论》

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非常有说服力的论证了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巨大冲击,是非常精彩的历史推论。

——《进步》月刊

麦克尼尔做了一件值得赞赏的事,对于人们忽略的传染病与流行病,他提供了数量惊人的细节。

——《芝加哥日报》

看待历史的崭新观点,我从《瘟疫与人》中受益匪浅。

——威尔·杜兰特,

美国作家兼历史学家

《瘟疫与人》提出了非常创新,也极具挑战性的历史概念,令人阅读时欲罢不能。这本书企图引起轰动,而它也的确办到了!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美国记者,普利策奖得主


阿尔贝·加缪

《鼠疫》

近代西方文学描写瘟疫最为人所知的一部。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不存在所谓的本质,人的本质在于自己的选择——面对荒诞世界的选择权。加缪借助《鼠疫》强化了他的选择理论,表达了一个关于个人选择的存在主义哲学理念。在被瘟疫蹂躏下的城市里,有人逃避自保,有人想尽各种办法逃出去,更有人趁机走私,大发不义横财……加缪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对待鼠疫,对待一切灾难,但正确的态度只有一种,那就是抗争。


“《局外人》写的是人在荒谬的世界中孤立无援,身不由已; 《鼠疫》写的是面临同样的荒唐的生存时,尽管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但从深处看来,却有等同的地方。”

——阿尔贝·加缪,

法国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

“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诺贝尔奖得主


劳里·加勒特

《逼近的瘟疫》

美国著名女记者劳里·加勒特(Laurie Garrett)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全书以文学的笔法记录了20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地瘟疫爆发以及研究的过程,冷静地分析了瘟疫产生的根源,以令信服的口吻告诉人们:人类在与瘟疫的战争中打了败仗。反观此书初版之后的十几年,事实说明,作者并不是在危言耸听。


赵园

《想象与叙述》

重读赵园先生(1945年生于兰州)的这本书时,正在构思“动情:1949后变局中的情感与艺术观念”展览框架,遇到一些与历史对话的障碍,书架上“想象与叙述”的名字忽然触动了我。历史不过是想象和叙述,这样基本的提醒,往往在我们纠缠于历史的人与事时被忽略。这本文集以相对松散的形式,呈现了赵先生想象明清之际知识人的视野、方法和案例研究。赵先生的学术贡献不仅在于打破纪念性的史学研究窠臼,也在在传达了“非功利的历史知识活动”如何体现在对于研究位置的自省,以及体认历史与创造距离的复杂辩证之中。她聚焦于明清之际的士人情感、学术、符号创造和历史焦虑之上,以知识人看知识人,希望读出偶然与严肃之间,那些不见得容于常理、却又实在地处于历史情境之中的个体状态。


赵先生说:“被情节化了的历史中,‘同情’容易找到对象,被极端化了的情境,确也将某种普遍经验涵括其中。”但同时需要“审查你展开论述时的状态,警惕着将有待澄清的东西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为此有必要剔除历史当着被隐喻、象征地使用时的附加值,仅仅出于‘现实需要’的意义追认”。她还把士人文化中象征的结构、情感的同构性与其兼具私密与表演性的日常纪录一起来读,用去熟悉化、去意图化的方式读解历史,体认他们“重演别人的人生”和建立我的观照间,往复的焦虑。在历史的“废园”、“芜城”间,赵先生为我重启了观看研究者自身的一扇门。

——苏伟,

中间美术馆高级策展人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全球化时代:无政府主义者与反殖民想象

这是一本类似于小说或者非虚构文学式的学术著作,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透过他的叙述将何塞·黎萨尔塑造为了某种“原型人物”:一个新世界在他的身上发生。且不仅是政治的世界,还是文化的、文学的与艺术的世界。书中那一代无政府主义者的行动方式是惊人的,尤其对于我们这些貌似对于世界的生成有着牢固观点的人而言,换句话说,读者接收到了这样的提示,即在19世纪后半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这一无比动荡的阶段中,人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想象并创造着历史。正如作者所言,他试图寻找到当时的无政府主义与当代世界的呼应。而这本书的最大意义也许恰恰在此:令我们重新审视无政府主义的历史情境,以及全球化初期那些复杂的知识与意识形态网络,从中汲取改变当下的力量。

——杨北辰,

当代艺术与电影研究者,策展人


阿里斯托芬

《云 马蜂》

这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代表作品,刷新大家对古代希腊,特别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制度,日常生活和价值观的看法。虽然大部分内容不太符合我们当代人的笑点,但却令人惊异地充满肆无忌惮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特性从喜剧诞生之初就揭示了,优秀喜剧的本质是政治性的,而且必须准备着挑战一切社会道德的禁忌和教条。这或许也是一部优秀的喜剧其实非常难得的原因,也是任何和幽默感挂钩的优秀作品非常难得的原因。

——张宇凌

艺评人、策展人、专栏作家

金杜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克莱尔·毕夏普

《激进美术馆学:当代美术馆的当代性》

这是一本只有70多页的小册子,更像是一篇长文。尽管作者讨论的三个案例(西班牙马德里的索菲亚皇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荷兰恩荷芬的凡艾伯当代美术馆及斯洛文尼亚鲁比亚纳的梅特柯瓦当代美术馆)和中国没有直接关系,但毫无疑问,中国诸多私人美术馆、非赢利机构同样面临着经费紧张、甚至没有藏品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这三个案例的激进尝试不仅提供了应对这一难局的有效策略和途径,同时也赋予了“当代”新的意涵和定义。

——鲁明军,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

策展人,剩余空间艺术总监


阿瑟·贾法

《一系列完全不可能但卓越非凡的演绎》

这本荣获了2019年理查德·施拉格曼艺术书籍大奖的恢弘巨著,对于研究当代西方世界中非白人所处时代和生活中的历史、诗歌、图像以及哲学反思而言都可谓一部里程碑式的出版物。美国电影制作人、艺术家阿瑟·贾法(Arthur Jafa)以拾得图像和文字,在字里行间编织起这部令人惊叹的著作。著作内来自众多艺术家和思想家的摄影、拼贴、电影片段、引用以及文字经由阿瑟·贾法历时超过30年收集而成。因此,这部著作不仅一经出版就成为了重要的学术参考,同时也作为一件艺术作品,象征着对于行动的呼唤。

——艾沃娜·布拉兹威克,

(Iwona Blazwick)

白教堂画廊总监



厄维尔·鲁斯坦

奥斯曼巴洛克风格:18世纪伊斯坦布尔的建筑重塑

厄维尔·鲁斯坦(Ünver Rüstem)的这部前所未有的研究关注了欧洲巴洛克艺术中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分支,揭开了这一通常被视为颓废或肤浅的建筑风格背后所蕴含的活力和创造力。这本书告诉我们,将这一建筑风格称之为“肤浅”是绝对不对的:它体现在具有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Borromini)风格的巨型苏丹清真寺(即奴鲁奥斯玛尼耶清真寺,1748-55)、圣索菲亚大教堂公共厨房正门极具华丽的洛可可装饰(1742-43)以及位于埃于普(Eyüp)米赫里马赫清真寺喷泉涟漪的外观(1792-1796)上。奥斯曼的资助人很可能从西方的模型中获得了的灵感,然而当他们的设计付诸实施之后,西方的元素却所剩无几了。

——高文·亚历山大·贝利教授

(Gauvin Alexander Bailey)

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后大学南巴洛克艺术系

巴德尔主任



安德鲁·巴特菲尔德

《维罗基奥: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雕塑家和画家》

这部出版物是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展览的配套画册。像维罗基奥(Verrocchio)这样使用各种媒介工作的艺术家令我大为着迷,而这一点也在展览和画册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维罗基奥最初是一名首饰匠人,因此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这其中的关联:在他绘画、素描和雕塑的方式中有一种非常亲密又可贵的东西。这本画册由安德鲁·巴特菲尔德(Andrew Butterfield)编纂,他还撰写了关于维罗基奥的专著,长久以来一直研究这一话题。这本画册证明,如果你想策划一场好展览,那么你就必须要做好相应的研究。

——塔克·蒂比斯,

(Taco Dibbits)

    荷兰国立博物馆馆长


艾丽森·卡斯尔

《雅克·塔蒂终极解读》

雅克·塔蒂(Jacques Tati)或许是20世纪最尖锐的城市和建筑的视觉批评家。他的影片以建筑为中心,在其中尤其突出了古老城市的局促与现代化的简洁线条以及冰冷的完美主义之间的对比。这套包含五册的套装(由巴黎设计事务所M/M精心设计)美妙地捕捉到了塔蒂在每一次策划中所体现的繁复与完美主义,同时也展现了他在建筑创作上的巧思——它们看上去就像真的建筑一样,但甚至包括整套城市建设在内的设计其实都是影片的片场,但它们却全都整齐地被搭建了出来。这套书包含了设计的复原、台词、摄影以及采访,充分展现了这位聪颖、执迷、成功的电影制作者是如何在创作中把钱都赔掉的。你看了就明白了。这套书绝对是一件节日佳品。

——埃德温·希思柯特,

(Edwin Heathcote)

《金融时报》建筑评论家


安德鲁·蒂尔尼

《爱尔兰的建筑:中伦斯特省:基尔代尔、劳埃斯和奥法利》

位于中伦斯特省的建筑可谓爱尔兰最多样、最有趣的建筑之一——从修道院塔和废墟到最宏伟的帕拉第奥式的盎格鲁-爱尔兰宅邸,其中包括卡斯尔敦和卡顿。但作为一名爱尔兰人,当我看到爱尔兰甚至在独立战争结束一个世纪之后仍然对其建筑历史抱有疑虑时,我感到十分痛心。爱尔兰的大部分建筑都尚未被记录。因此,现在的每一次记录尝试都应当给予鼓励。

——卡罗琳·坎贝尔,

(Caroline Campbell)

    伦敦国家美术馆收藏与研究部总监


雷纳·霍夫曼

《在天空的光辉中: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作品中的小天使形象》

每当节日来临,他们就会再次带着祝福的喜悦起飞。但小天使究竟是如何与圣诞节产生联系的?雷纳·霍夫曼对于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作品中小天使进行了一番研究,追溯了他们从作为古希腊爱神与欲望的代表,到作为哀悼逝者并给予生者勇气的精灵的进化过程。这一曾经被基督教驱逐的形象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的作品中以异教精灵的形式得以复活。尤其在丢勒的作品中,小天使的形象在基督教和新异教世俗场面等各类场合出现。这本书内包含丰富的插图,可以说是用来结束一年最完美的读物了。

——约阿希姆·怀利

(Joachim Whaley)

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斯学院

德国历史及思想教授


克里斯蒂娜·韦尔

《17号工作室的女人:中世纪纽约的现代主义版画》

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斯坦利·威廉·海特(Stanley William Hayter)于1940年将他的雕刻工作室从巴黎搬到了纽约,由此开启了艺术史上极其重要的十年。17号工作室(Atelier 17)将未来的抽象表现主义引入超现实主义的自动性中,彻底改变了美国艺术。除此之外,17号工作室尤其对于女性艺术家而言尤为重要。正如那段时间所有的女性历史一样,17号工作室的女性历史被彻底从历史中排除了。但克里斯蒂娜·韦尔的这本研究详实的读物将这批女性艺术家放回到历史的舞台上,检视了包括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和路易丝·内维尔森(Louise Nevelson)等艺术家卓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书中也介绍了海特的工作室是如何为她们营造一个兼容并包的环境的。

——查尔斯·达文特,

(Charles Darwent)

艺术评论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