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文化部秘书因引用纳粹宣传语遭解雇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508   最后更新:2020/01/19 15:37:52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展览预告 2020-01-19 15:37:52

来源:X美术馆


X美术馆荣幸宣布,将于2020年3月17日正式开馆,并呈现开幕展 —— “终端 >_How Do We Begin?” ,以此启动X美术馆三年展项目。此次展览由X美术馆首席策展人吴冬雪策展,展览的作品将涵盖绘画、影像、装置、以及表演。

本次三年展将同时设立 “X美术馆三年展奖”,由四位来自世界各地具有影响力的策展人组成评审委员会,评选出一位获奖艺术家,旨在从不同视角、不同文化背景出发,共同展望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评审团包括Dhaka艺术峰会首席策展人兼Samdani艺术基金会艺术总监戴安娜·坎贝尔·贝当古(Diana Campbell Betancourt),MoMA PS1馆长凯特·富勒(Kate Fowle),英国蛇形画廊创意总监兼纽约The Shed文化中心艺术顾问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Zhang Zikang)。评委顺序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戴安娜·坎贝尔·贝当古/Diana Campbell Betancourt

萨姆达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达卡艺术峰会首席策展人

Artistic Director of Samdani Art, Foundation and Chief Curator of the Dhaka Art Summit

凯特·富勒/Kate Fowle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分馆馆长

Director of MoMa PS1

Photo: James Hill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

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The Shed文化艺术顾问

Artistic Director at the Serpentine Galleries, London; Artistic Advisor of The Shed, New York

Photo: Tyler Mitchell

张子康/Zikang Zhang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Director of CAFA Museum, professor, doctoral supervisor

吴冬雪/Poppy Dongxue Wu

X美术馆首席策展人

Chief Curator of X Museum


本次参展艺术家有:

敖乾枥,陈维,陈丽同,陈轴,程然,崔洁,范加(中国香港,加拿大),关小,郭城,胡昀,蒋竹韵,啾小组,李爽,李维伊,罗苇,苗颖,麦影彤二(中国香港),潘望舒, 强家栋,覃小诗,沙爽,王海洋,王晓曲,王宇琛,王子耕,谢燚,刘昕,杨伯都,叶凌瀚,尤阿达,张徐展(中国台湾),周岩,郑翊良(中国台湾)


距今100年前,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广播电台KDKA在1920年初冬开始了第一次美国总统大选的广播。实时媒体与政治事件的结合所引起的巨大冲击标志着大众传媒新时代的开始。此后,实时媒体及其即时性大大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效率,并进一步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


“终端 >_How Do We Begin?”从我们栖于的当代生活出发,庆祝数字时代所蕴育出的知识与信息的开放性和便利性,以及新媒体和尖端技术所带来的全新感官体验和惊喜时刻;与此同时,正视毒性信息的侵入对我们的现实关系和社会结构所造成的干预和扰乱。


当今时代最前沿的技术和设备如同人体感觉器官的延伸,在放大我们感知能力和情感的同时,也将我们在这个非物质的世界中逐渐同步化,消除了地理上的界限。实时媒体的即时性与亚里士多德对友谊和“共感(con-senting ‘synaisthanomenoi, 共同感知’)”的阐述相呼应,他说:“一个人同时需要‘共感’其朋友的存在,即共同生活、分享类似的想法和行为会促发此种‘共感’的产生。”“共感”认可处于相同变化状态的重要性,进而指向集体记忆的建设和思维的趋同。


区别于数字时代之前的单向信息输出,当今的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更多的实时交流和沉浸式交互体验,我们的共同感知和共时存在性也被前所未有的放大。从XR(扩展现实)、 AI(人工智能)到最近开始广泛应用的5G技术,我们栖息的场域在不断地被扩展,也不断挑战着我们感知事物、感受共存的方式。


在以共享共生为明显特征的表象下,当代艺术跨越了学科的局限和知识的界限。“终端 >_How Do We Begin?”将展览空间视为合作与生产的场所,期望激发和促进学术思想之间的信息知识互换。“终端 >_How Do We Begin?”试图提炼处于持续演变中的千禧时代思潮,并且积极邀请、鼓励观众和艺术从业者们对信息时代的多方面社会现象进行反馈与回应,并尝试通过感知、共享和共存来探究其意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