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瑞:阿戴说,贺勋是个很温情的人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1   浏览数:1547   最后更新:2020/01/05 22:27:50 by 毛边本
[楼主] 蜜蜂窝 2020-01-05 22:22:03

来源:打边炉ARTDBL  刘开炘


“欢乐宫殿”展览现场,石青 《动物园对面是天文馆》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C2展厅的入口处,临时搭建的橙色玄关为灰色的建筑群带来了一抹生机。走近些,便能看到外墙上装饰的一排小字:“技术未来的问与思”。鲜艳的色调和紧扣主旨的关键词为展览“欢乐宫殿”奠定了活力诙谐而富有未来色彩的基调。作为2019年OCT-LOFT创意节展览项目,这个由丁博担任策展人、奇异的果担任策划团队的展览于12月7日正式开幕。透过16位艺术家的作品,“欢乐宫殿”期望探讨现实层面的技术发展对当代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并透过对技术的反思,向技术背后社会机制提问。

转过玄关进入展厅,第一件映入眼帘的作品意外地出现在了脚下,在戴建勇的《十万个看手机的人》中,他将自己在世界各地拍摄的看手机的人的照片并置、组合,在地上线性排列开来,像一条引入展厅深处的长线索,串联了整个空间展览。不远处的作品《可爱疯》似乎也承接了关于手机的叙事。艺术家怪悟运用广告传播的语言,将幻想出的新兴科技手机推广给每一个来访的观众。作品虽蕴含几分幽默戏谑,但扁平化展出的信息却让人感觉单薄得有些危险。

戴建勇 《十万个看手机的人》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而由浅至深,继续往内走,关于技术的叙事逐渐由对产品的广泛讨论转入对个人经验的聚焦。由塔噶·布雷恩和山姆·拉维尼合作的《新器官》着实展现了展览题目中“欢乐”一词的精髓。上百张记录着个人故事的卡片被排布在长8米的桌子上,它们归档了那些有关奇怪、神秘而又在我们生活中频繁出现的在线广告的小插曲。艺术家透过轻松幽默的叙述、假借偏执幻想的态度,以一种玩笑精神揭露了那些“知道了太多”的在线广告背后的企业监控机制。而同样借由叙事手法游历在技术带来的离奇经历中的,还有李爽的视频作品《T》。作品透过编织一个淘宝女袜店的故事,将当下中国网络文化里的碎片意象组合了起来,试图探讨在现有科技框架下人们对性别依旧刻板的印象。四个组合在一起的屏幕内,图像、文字和电子声音的相互交织一方面赋予了作品一种科技审美,另一方面却为内容笼罩上了一层迷幻而令人困惑的面纱。

李爽 《T》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由个体主观经验转至景观和地形,展览中张欣的装置作品《记忆体的碎形》重塑了一种人类中心视角。艺术家以废旧淘汰的电脑配件为材料,建造了一个具有独立记忆的微地形,用声音赋予了机械装置一种独特的生命力。悬挂在一旁的墙上,吴国勇的《无处安放—中国共享单车坟场奇观》中展现出的地貌有着异曲同工的废墟审美。作品以摄影为媒介,记录了中国多个城市内的共享单车坟场的景观,以另一种真实勾勒出了资本利益、技术革新和生存环境之间的重重矛盾。

展厅的另一个角落里,轮廓清晰的地形开始模糊化,变身为承载着地点、记忆和感受的抓拍片段。史镇豪创作的装置《日照、炎热、潮湿》中,铝板和不锈钢板搭建的框架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干棕榈叶,散发的清香让人不自禁联想至热带温暖潮湿的室外空气,然而在这座依赖冷气的南方城市里,室内环境就如同“人工气候箱”,将土地隔离在外。而在王凝慧的视频作品《角锥体与抛物线I》中,艺术家在环境中寻找的,则不再是“自然”和“真实”,而是几何、平行世界、魔幻故事。作品以科幻叙事手法,将人类文明在不同时期所创造出的形态相似的几何建筑类比,期望寻找宇宙的连接口,基于科技却又超越科技,展望魔幻的未知世界。

王凝慧 《角锥体与抛物线I》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离开展厅前遇见的最后一件作品是石青的《动物园对面是天文馆》。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录像叙述中,艺术家以考古纪实的旁白语气深入溯源了北京动物园和北京天文馆这两个功能化公共空间的来历和发展,其间穿插着二十世纪全球范围内技术革新和科学发展的史料,以及背后社会现实和国际政治格局的推动。作品以冷静理性的姿态结束了来访者在“欢乐宫殿”的游览,又以宽广的涵盖面直击展览想要探讨的理论核心。


“欢乐宫殿”取名自1960年代英国建筑学家塞德里克·普莱斯的同名建筑项目。该项目的设计一反传统建筑定义,是一个可移动重组、基于技术革新、无固定功能的即兴虚拟建筑。它不寻常、乌托邦式、富有幻想色彩的概念深刻地影响着现当代建筑和艺术的发展的同时,这种影响似乎也总是停留在“技术审美”的层面上。而探究其核心,“欢乐宫殿”其实是一个涵纳着彼时社会左派理想的、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实验场地,其传达出的技术美学含义远没有它政治的、个体化的的人本内核深刻。

展览所想探讨内容的价值同样体现于此。当代艺术创作对技术的过分关注时常让作品或展览呈现一种与现实的脱节感,借艺术讨论技术,是一个老生常谈又容易走偏的方向。尤其在深圳这样一个以“科技之都”冠名的城市中,艺术对技术的迷恋从未止息,那么问题大概在于:我们该如何在技术迷恋中保持冷静、展开反思?

策展人丁博认为:“技术的未来也许不该是一个产品,而应是一个地方,一种与技术共处的方式。”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技术型社会中,这句话有着更深远的含义。何以让幻想落地?何以连接社会和个人?何以在“欢乐”之中洞察现实的挑战?何以在剥开“技术”的噱头和浮躁的未来想象之后,继续深入探索社会潜能?这不仅是展览对来访者的提问,更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待解课题。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