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挑逗艺术圈?一根12万美元的香蕉就够了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0   浏览数:1463   最后更新:2019/12/11 10:41:57 by 猴面包树
[楼主] 开平方根 2019-12-11 10:41:57

来源:MaoSpace  段诗雨


大多数人简单的将抽象画符号化为点、线、面的组合,这让抽象画变得像某种固定的搭配,变得轻易辨认,变得毫无想象。抽象的反义是具象,是详尽、具体、不笼统。很大程度上,抽象画需要借用具象深化对事物的表达,来抵抗符号化。在这过程中,细节化表现的积累对抽象画的表达是有益处的,让它富有弹性和张力。

《茧》, 色,墨,宣纸拼贴,162x122cm,2019年(Cocoon, Ink, tea, color, and rice paper collage, 162x122cm, 2019)


梁铨的画就是抽象和具象的结合。他将大量的抽象物体进行堆叠,以细节化的方式去呈现。在他画面中的几何形态不只是交错的线条,而且保留了纸张被裁剪后的毛边,展现了一种具体的天然。同时,梁铨希望用不断累加的细节来抵消细节,以实现对“空”的追求,就像文人画以“空”来表现“实”一样。

▲ 图中截选的是《蚕房 - 向粱绍基致敬(双联)》, 色,墨,宣纸拼贴,120x90cmx2,2019年(Cocoonery - Salute Liang Shaoji (diptych), Ink, tea, color, and rice paper collage, 120x90cmx2, 2019)的局部细节

▲ 益(在上海)展览现场


有一次,他在河岸边散步,看到一大片杂草,突然发现草的形状是没有任何规律的。他看的越久,越发觉得草可以相像于任何事物,但实际上又什么都不像。这给了他用“实”来传达“空”的灵感。当事物无比细致的排列在眼前时,人不一定要在里面感受到意义或是规律,只需感受它们的“在场”,感受它们都是真切的存在,感受那些静谧且又无规律堆迭的线条背后的禅心这种感受是人入定了之后才能体会的“空”。

▲ 益(在上海)展览现场


让我们带着这种状态去感受梁铨的作品。你会发现因为“空”的显现,他的作品变得好像一个大型游乐场一样,什么都可能存在。人们可以肆意在里面发挥想像,把自己的感受像玩积木一样在脑海里任意组合搭配。这时候,发挥作用的除了“空”性之外,还有艺术作品里自身存在的“召唤结构”——层层迭迭的细节排列所呈现的开放空间,随时都在召唤着观众能动的参与进来,将其进行再创造,充实它的意义。这期间好玩的是,人在其中不仅仅能感受到“空”,还能感受到“实”,我们可以在这两者之间来回穿梭。它在人的大脑里建立了一个更中性、更宽广的参考系,增强了我们对自我的觉察和对宇宙的理解,站在更高的维度去观赏万物的运作

▲《加一点茶》, 色,墨,宣纸拼贴,113x50cm,2007年(A Little More Tea, Ink, tea, color, and rice paper collage, 113x50cm, 2007)


回顾梁铨之前的展览,似乎他取的展览名称也呼应了他在艺术上对“空”的感悟:在隐性的艺术处理中让事物各自存在;最好给人一种“那位艺术家似乎什么都没做”的感觉。1994年到2006年里五个个展都叫做《梁铨个展》,之后2011年到2014年的个展名是《潇湘八景》、《祖先的海》、《山中日日试新泉》、《烟色轻染》、《空草澄泉》、《淡茶》。梁铨是一个对利用语言去加强作品没有欲望的人,他用的词都是较为中性、描述客观事实或者描述一个朴实状态的词。他认为艺术家“无权强迫观众按照他自己的思路去思考”,他不希望表达一种“精神的专制”,就像他曾说过:“艺术的感应是发自内心的、属于每个观众自己的天赋权利。对于这种感受,艺术家只能影响,却不能灌输。”

▲《设计公社》, 色,墨,宣纸拼贴,38.8x34.6cm,2018年(Commune of Design, Ink, tea, color, and rice paper collage, 38.8x34.6cm, 2018)

▲ 观众參观益(在上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