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wyo Rhii获2019年韩国艺术家奖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207   最后更新:2019/12/09 10:24:31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babyqueen 2019-12-09 10:24:31

来源: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
“2019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
优胜方案为策展人陈淑瑜
“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


“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是由OCAT研究中心发起的展览策划及研究项目。“研究型展览”将艺术品、艺术家或艺术现象作为资料收集和研究阐述的对象,随之将分析和阐述的成果转化为视觉和空间的呈现。这类展览因此特别强调内容的详实、概念的明确、方法的严谨、展示的逻辑。它可说是艺术与学术的交汇:观众从展览中获得的对艺术的感知和理解,是作为研究者的策展人悉心工作的成果。

2019年是“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第二年,经过近三个月的方案征集共收到45份(2018年为18份)完整的策划方案,其中中文方案20份,英文方案25份。根据项目的主旨,将展览的“研究性”放在首位,经执行馆长巫鸿先生领导的OCAT研究中心评选组初评,选出了七份入围方案。它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路径出发,研究对象与范畴清晰明确。如果说去年入围方案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巨大差异反映出当代中国艺术策展中活跃的思想和动能,今年则更趋于多元化和国际化。遴选出的七份入围方案于2019年8月24日之11月24日期间在OCAT研究中心展厅进行了公开展示。

方案展示期间,我们组织了三场策展工作坊,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巫鸿、学术总监郭伟其及特邀评委朱青生、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冯峰等与七组策展人/团队围绕各自的研究方案展开对话,并邀请鲁明军、苏伟围绕“为什么策展”“何为研究型展览”“作为研究者的策展人”等话题与入围策展人展开开放式的交流与讨论。通过听取七组策展人对各自方案的阐释,结合现场评委、OCAT学术委员会及公众的意见,选定策展人陈淑瑜的“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作为“2019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优胜方案。该展览将于2020年5月在OCAT研究中心呈现。

展览“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所要展开的研究,是我们在“位置关系的形势”不断拓展的外部空间,与属于我们身体的、感觉的内部空间,相互嵌套、反转、穿越的关系。策展人选取了地洞-暗室-阳台-广场-桃花源这几个关键的空间位置,并邀请围绕不同类型的空间概念进行研究、行动和创作的艺术家,共同探讨如何在地洞与桃花源之间建立新的交错路径和映射方式,展开其“空间策展”的思路与实践。

“研究型展览”是具有特殊性格和功能的一种艺术展览。作为兼顾艺术研究和展览的机构,OCAT研究中心把“研究型展览”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开发,旨在推进艺术与学术的结合,为当代艺术及艺术史领域的学者和策展人提供实践的机会与交流平台。2020年“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即将开启,OCAT研究中心期待收获更多研究深度突出、空间叙述生动的策展方案。


关于获选方案


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

策展人:陈淑瑜


“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集合了一系列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中被艺术家、作家以及哲学家重新加以审视的空间概念和空间位置,并在策展人与艺术家共同交织的研究线索之中,探讨来自我们身体内部的焦虑,与不断被拓展的外部世界之间的交错关系。


同时,如何针对OCAT研究中心的展览空间,为这一系列“空间的档案”设立特定的位置、关系和情境,并在艺术与策展的整体创作中构建出“档案的空间”,也形成了“空间策展”这样一种策展研究思路,在概念层面、方法论层面的探讨和尝试。


我相信空间的力量,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身体与外界的关系,也让我在此次的研究中找到了策展的重心。我期待在接下来与艺术家、学者、艺术机构的合作中,我们能在对新的研究形式、思考方式和工具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在展览的空间里激发新的对话,转化新的经验,并产生新的知识形式。


关于策展人


陈淑瑜

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

激发研究所联合创始人


陈淑瑜,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是激发研究所(IFP)的联合创始人,并于 2010 至 2016 年底担任艺术总监。以 IFP 作为艺术创作、理论研究和社会介入的平台,她与策展人、艺术家、学者和驻地艺术家通过合作与共构,产生相互激发的工作网络以及工作方法, 并从机构实践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主题开展研究、写作、策展、出版等工作。她主持的项目包括:IFP 个展“空间漫游”(MAXXI 博物馆,罗马,2017);“非常高兴:关于群众运动的剧场研究项目”(与纸老虎戏剧工作室合作,慕尼黑 / 北京,2012-2015)。她策划、编辑、制作的书籍包括:《疯狂晚餐》 (2008,与 Brendan McGetrick 合作)、《缓冲- 厉槟源》(2017)、《非常高兴:从群众研究到跨文化剧场》(2017)。


在 2016 年底移居瑞典马尔默之前,她将 IFP 改制为由集体成员运营,而她则作为独立策展人、写作者延续她在空间理论、设计批判及物质文化领域的研究。她近期的项目包括:“我们的物质生活”(“亚热带未有的景象——北欧四国当代设计展”瑞典单元,何香凝美术馆, 深圳,2018-2019),以及即将于 2019-2020 年实施的“共存_ 当代瑞典设计行动在中国”和“晶城·故土(中国)/ 劳动力(瑞典)”。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