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对话】方璐 x 杨北辰 展览对谈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324   最后更新:2019/11/28 11:00:16 by babyqueen
[楼主] 毛边本 2019-11-28 11:00:16

来源:McaM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Sally


科技假以平台、网络逐步深入社会生活,大众被迫裹挟进一个更深化的历史阶段。


强人工智能的“自动化效率”和“智能理性”,如同改造劳动、社会关系和知识的潜台词,虽未说出却让人心长期在对未来的想象上徘徊于乌托邦或末日之间。人文学科的想象力、描述力,在此之中逐步后退、衰弱,越来越成为一场文字游戏。

然而,在科技的蓬勃之中,仍然需要带有真正批判性和哲思空间的前沿讨论。学者马蒂欧·帕斯克奈利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并不仅仅只是理性的发展史,如果我们走入这个媒体的深处,它们也与人类如何思考混乱与创伤有关,并关照到在今天产业级别的人工智能话术里少有提及的心智与意识问题。


为此,McaM联合“行星马克思”在11月10日下午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深层心灵”的阅读、表演。从“心灵途径”和“阅读途径”两个方向携手探索,试图在文本、图像、作品、体验之中作出观察,并对大众文化对人工智能常有的误解展开一场祛魅手术。



巫术 vs 未来想象


科技从未肯定“怪力乱神”,但人类历史的发展却从未脱离过宗教、仪式与巫术。它给予的,是理性之外的人之幻想,是一段从深层意识出发的自我导航。在越来越被算法、统计学归纳的此刻,我们希望拥有人的想象力探索,那么我们回到巫术之中是否可行?

“心灵途径”现场


在“心灵途径”之中,艺术家林丽纯回溯远古的“萨满”,带领15位参与者共同进入自己内心的沉降空间当中“办事”。长达5.5小时的“Sonic Driving萨满鼓的旅程”,在深入探索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关系的《脑洞Mind the deep》展场,持续的音波驱动和自我意识唤醒显得颇为独特。意识是否可以作为媒介?动物灵性、灵学习、占卜等,是否真的可以丰沛科技主导下世界的精神?或许,只有这15位参与者自己知道。

“心灵途径”现场


将自己意识到的未来世界画下来,对着自我的镜头叙述自己的体验,在萨满鼓的音波下持续的冥想,一切的宏大叙事又再度复归自我身体储存的意识之中。有趣、好玩的体验……这些都是我们在回收工作坊体验时的关键词。而这些的背后,是到达自己的深层意识之中,脱离技术的重重管控后,一种真实的体验感受。

“…这些人类历史上超越时空的意识转换之实践无处不在,这表明了意识转换在维持人类社会结构与社会精神联系上发挥最根本的作用。”


文本阅读vs严肃现实



“阅读途径”现场

“AI和理性的相关是可以想象的吗?”

在11月10日当天下午的明当代美术馆,长征计划研究员、艺术写作者陈玺安向参与“阅读途径”的所有人问道。这显然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然而,这只不过是这个下午假设性提问的开始。

AI被长期冠以理性之名,但它其下被隐藏的混乱与创伤、心智与意识,怎会仅仅只是片断性的理性可以囊括。“阅读途径”的领读员策展人龙星如与上文提及的研究者陈玺安,借由学者帕斯克奈利(Matteo Pasquinelli)的人工智能的“三千年”发展史谈起,从《你心中的羊肠小径:增强智能及其创伤》(Alleys of Your Mind: Augmented Intelligence and Its Traumas, Milton Keynes:Meson, 2015)、《算法仪式的三千年史:人工智能从空间计算的启程》,再到本杰明·布拉顿的《人工智能另类模型(城市规模)》的访谈。龙星如与陈玺安,将他们的讨论混合在了《脑洞Mind the deep》的众多展品之间。无论是验证码的转化、人工智能互写的情诗,还是其他种种,长达两个小时的讨论,媒介深处的人文机制,线性观念制造各种危机,依附在图像后的“后历史”,技术对现实肉身与社会的种种改造都在文本之中一一滑过。虽然无从定论,但是批判与哲思仍旧得到了缝隙进入。

马蒂欧·帕斯克奈利(Matteo Pasquinelli),《你心中的羊肠小径:增强智能及其创伤》导言(节选),Milton Keynes:Meson,2015

Matteo Pasquinelli, “Introduction,” in Alleys of Your Mind: Augmented Intelligence and Its Traumas, Milton Keynes:Meson, 2015

“算法仪式的三千年史:人工智能从空间计算的启程”,“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线上读本,2019


在“阅读途径”之中,虽然并未明确描述过一种确定的现实状况,但参与者也在文本的阅读之中体味到一种后退——人的后退。现实是残酷的,并不会像文本那样温存的叙述。人及人组成的社会、城市,又能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之中扮演什么角色?媒体理论家威廉·弗卢塞曾提出的技术图像的宇宙又处于何种现实状况之中?线性观念是否真的还未到全面退后?或许,还需要更多的严肃阅读、观察、介入、探讨来完成答案。



行星 PLANET MARX 马克思


技术哲学家于光远在1996年进行了题名为“地球之小和地球之大——提出一个有关21世纪建设的大思路”的发言。这个带有官方性质的论述,指出一条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运用为趋势规划的方法。在这一则辩证 法描绘的双重地球形象中,地球是人类存在的条件,也是技术圈所覆盖的身体。这个形象本身的复杂性在于:保护和发展并行。为了试图摆脱这则由哲学所推导出来的技术乐观论,长征计划以“行星马克思”的形象为 题,发起以读本贴吧及系列读书会为形式的研究项目。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