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针对中国艺术建立的图像志文献库在V&A博物馆上线,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新方法?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575   最后更新:2019/11/27 11:49:24 by clclcl
[楼主] 叮当猫 2019-11-27 11:49:24

来源:剩余空间


2019年11月23日,剩余空间新展《街角·广场·蒙太奇》开幕。

白纸扇
带她去万达广场
作曲:白纸扇
作词:陆炎
制作人/录音师:陆希文

《带她去万达广场》是白纸扇发行的新专辑中的首支单曲,如同专辑中的其他歌曲,在创作上以一种暧昧与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现,既有客观而充满画面感的描述,也有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频繁使用。延续着主创陆炎一以贯之的叙事性,歌曲像一部可看性十足的Cult电影,在日常中展开,随着剧情的发展层层递进,愈渐离奇,流窜其中的则是清晰的意识和流畅的编曲。如果非要说歌曲有所隐喻和表达的话,你可以看成这是对商业资本的异化的描述,同时也对这一异化作出了充满娱乐精神而又不乏严肃的反思。

陈界仁
机能丧失第三号,1983年10月20日
行为艺术,超8mm转DVD,彩色、无声,约10分钟,单频道录像,循环放映

陈侗等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
——广州美术学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演,2019
单频录像,10分57秒

龚剑
直播革命—没有字的笔记本NO.1,2019
布面丙烯,136×190cm

龚剑
直播革命—我们都是冠军,2019
布面丙烯,118×160cm

龚剑
直播革命—齐奥塞斯库之子,2019
布面丙烯,118×160cm


胡伟
为公共集会(邂逅)的提案,2019

单频录像(黑白、有声) 16分01秒


“集会”和“邂逅”构成了一种处于“灰色地带”的公共性 – 一种被组织的或偶然的聚集甚至是个人偶遇构成了我们当今的公共生活。这种“公共领域”的形成不仅存在于物理空间,也存在于图像流动之中。出于对后革命时期图像和记忆关系的兴趣,艺术家调研了家乡D市的一个具有集体和革命意义的广场的历史,探讨了图像(公共、集体和个人图像)以及记忆(记忆可否作为档案)如何被当权者操纵以及我们如何选择观看,公共领域如何被去政治化并且公众何以成为一种“幻影”。
在D市官方的形象建设中,它的社会图像经历了从“殖民地狱”,“社会主义天堂”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 – 一种介于政治严肃性、群体认同、大众娱乐和消费主义的中间状态。这也为图像提供了某种表演性的可能。这种表演性在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间维度上, 塑造但同时也瓦解着城市居住者的群体认同和公共生活。
用镜头“触摸”一段宏观的历史并以半虚构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微观的观察,观众有种在不同的社会、地缘和文化图像间穿梭的错位和错觉 – 在艺术家看来这层层揭开的是“物体的皮肤”、“历史的皮肤”、“电影的皮肤”(Laura U. Marks)。“错位的”、“去地域的”挪用也恰恰符合当代图像生成的方式,是一种混杂的、异质的状态。

胡伟
公共喷泉 - 可行性方案,2019
锡青铜(化学着色),黄铜,15 ×15×20.2cm

胡伟
轻抚丨经常胡说的人姿态必须端正丨过剩的材料丨手挽手和落汤鸡,2019
纸本绘画,21×30cm×4幅

朗雪波

替身NO.28,2016
布面油画,150×200cm

李燎
我是正义的(上),2015
单频录像(彩色、有声),3分13秒

我有一个仇人,一个在个人正义上理所当然的敌对目标,策划了很久后我去把那人打了一顿,录制了守候以及打人的视频,得到了一张辖区派出所的民事调解书复印件和赔款 750 元, 我不会跟外界讲起施暴的原因,仅仅在展签里写一句“我是正义的”,一切猜测让人猜测去,我承担了该承担的,也付诸了该行动的。

一记武汉(下),2010
行为及录像文献59

李燎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光谷步行街入口,闭眼等待一位网上募集来的实施者给自己一记耳光,然后实施者离开 , 李燎持续保持闭眼的状态,直到实施者离开,结束。

李郁+刘波
狗年十三个月,2006-2007
受害者,2007-2008
戊子己丑霹雳火,2008-2010
相纸微喷、文字印刷,40×50cm×48张(每套)


石青
动物园对面是天文馆,2018

单频录像,62分钟


北京动物园和北京天文馆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现的功能化公共空间,与自身的现代性进程密切相关,动物园最早是清代农业研究的场所,天文馆则是受苏联及东欧国家影响而建设的科普性场馆。20世纪是人类历史激进发展和转折的时代,全球范围的社会主义事业,东西冷战格局和自由经济的扩张,以及太空技术、控制论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而各种“客观真实”的世界描述引起我们新的怀疑。詹姆逊提醒我们,要注意这种叙事下的嵌入式逻辑,以及每个历史时刻都包含的期待,迫使我们每个人去成为未来的考古学家。作品也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将某种认识倾向,以预言和科幻小说的方式投射到曾经的社会历史之中,这些也曾经是我们的未来。
作品将动物园和天文馆看成两个不同时空的并置体,分别来自共产主义复活事业的不同结果,这项事业仍在继续,只是我们生活在另一种量子选择后的平行宇宙中,自动化生产和人工智能,是人类放弃“共同的事业”后发展出来的自我镜像。


唐小禾
1976-中国的十月,1979
纸本素描,206.5×277.5cm
十月,1979
油画色稿,尺寸不一
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1976
宣传画,77×106cm

汪建伟
广场,2003
DVD彩色有声15分钟


吴昊
卷帘门,2015

金属百叶门,265×245cm


《卷帘门》这一系列,是吴昊从武汉市的许多店面收集来的老旧的金属卷帘门。附近的门匠和锁匠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印在门上作为小广告,随后他们又被政府人员作为市政美化项目重新粉刷。这些卷帘门就好像被发掘的城市风景画。揭示着在脆弱发展中摇摇晃晃的一所城市所留下的时间和人文的痕迹。


徐坦
新天地,2005
单频影像 ( 4:3, 彩色,有声 )12分54秒

新天地是上海市中心的一个地段,作为中国G。C。D诞生地而具有某种神圣的价值,是一个具有非常革命意识形态和纪念意义的地方。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这里被改造成上海最具吸引力的商业和旅游地带之一,虽然1949年以前,这里也曾经是中国最发达的商业地区。

改革开放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和生活的方式,即,革命运动的历史与日常的社会生活的密切交融,二者不再是一种割裂的状态不再由于革命的记忆地的神圣性,就与社会的日常活动分开。时间在空间之上掠过,新的生活方式迅速改变地理上的面貌,改变着生活和文化,在享受当今的丰富和开放的日常生活时候,但是依然不应忘记空间所具有的历史的记忆。我拍摄了新天地的现场情况,又将过去近百年来,中国的革命各个时期所产生的,普及率很高的革命歌曲,进行简化,用了现在上海常见的,八音盒似的音乐作为录像配音。以达到在今日的和全球化视野中,如何将我们当今的生活经验的关注和对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历史的关注联系在一起。

徐震
革命翻模,2012
石头、水泥50 ×60× 21 cm×16个

徐震
小钱(人民币坦克),2011/2014
装置23×50×17 cm

张鼎
佛跳墙,2012
单路视频,2分钟

张鼎根据名菜“佛跳墙”中的动物食材原料如:猪、羊、鸡、鸭、鱼和鳖等,制作了一批动物石膏雕塑;请上海电影制片厂专业爆破师进行爆破,以模仿*击和爆炸场景,并运用先进的影像技术拍摄记录。在影片恢宏庄重的交响乐背景中,动物石膏雕塑从逐个单点爆破到大面积爆炸,最后轰然炸成碎片;高速镜头抓取了每个爆破瞬间,四处飞溅的液体和碎片,震撼残酷,延续了张鼎影像作品中特有美学表达。如同做菜前对食材的必要准备及处理,录像《佛跳墙》作为整个项目的开端,为“佛跳墙”项目中的其他作品提供物质材料,和情境气氛的基础。


特别展映:

《十月》(1928,103分钟)
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1898-1948)
爱森斯坦是早期世界默片时代电影的四巨头之一,俄国电影之父,也是世界电影艺术的先驱。爱森斯坦以自己气势雄浑的作品在世界史上写下了瑰丽的篇章,而对后世影响更深远的是,他把格里菲斯首先提出的蒙太奇手法发展并形成了理论,格里菲斯只是把蒙太奇当作叙事手段,而爱森斯坦则通过蒙太奇创造出一种意境、传达出一种感情,注意揭示画面的内在含义,把蒙太奇当成了电影艺术特有的美学原则。他的蒙太奇理论至今仍指导着各国电影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位电影理论家。
《十月》是向十月革命十周年的献礼之作,此片主要讲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故事,在爱森斯坦的拍摄下,却成为一部趣味盎然的电影。片中有很多优美的镜头,如冬宫的占领、沙皇酒窖的破坏、吊桥的插曲、克伦斯基的逃走等等。此片是爱森斯坦继《战舰波将金号》后的另一部代表作。在拍摄及表达手法上,此片的表现对后世的电影影响深远(例如奥利弗·斯通的《天生杀人狂》便大受此片影响)作为爱森斯坦的巅峰之作,完完全全把他提倡的蒙太奇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

《红旗》(1968,12分钟)
卡洛斯·布斯塔曼特(Carlos Bustamante)

该纪录片记录下了15位旗手在柏林闹市的街头传递红旗,并最终在路人惊讶的目光下,最后一名旗手在西柏林市政厅大楼的阳台上举起红旗的全部过程。

《与妮特·麦克尔森对话》(1980,29分钟)

此片为美国艺术评论家、艺术史家安妮特·麦克尔森(Annette Michelson)接受电视访谈的影像记录。



致谢:

民建珞珈讲坛,慕金文岸,@武汉·2019

长征空间,空白空间,没顶画廊,魔金石空间,维他命艺术空间,香格纳画廊,亚洲当代艺术空间


现场照片拍摄:周振鹏工作室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