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视频】真新镇日志 | UCCA沙丘美术馆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585   最后更新:2019/09/28 20:47:54 by 叮当猫
[楼主] 橡皮擦 2019-09-28 20:47:54

来源:香格纳画廊


香格纳北京正在呈现艺术家闫冰的个展《起初天气很好》,展览将持续至11月10日。在本次展览中,从单幅不成系列的近作,到以蘑菇作为单一主体的系列绘画,都渗透着闫冰对于个体精神、生存体验的深入认知与思考。围绕整个展览的构想展开,从创作对象、标题选择再到空间布局,我们与艺术家本人进行了一场对话。

闫冰 | 蘑菇 No.11 | 2018 | 布面油画 | 130x100cm


香格纳(以下简称香):你本人亲自设计了这次个展的方案,可以具体谈谈在作品选择和布局上的考量吗?

闫冰(以下简称闫):展厅本身是狭长的,我把它分隔成了两部分。前半部分空间相对小一点,会展出三幅横构图的作品,这三幅画的内容和形式比较独立,但在色系上会比较接近,属于我不同感受里的独件作品。一幅《天涯》,画的是一堆在边界状态的“土块”。一幅《倒木》,画的是横躺着的一棵被锯掉枝桠的树,有受难和牺牲的指涉。一幅《半夜》,这是我迄今画过的时间跨度最长的一幅画,三年来我不定期会在上面画一遍,我不确定我在上面找什么,似乎在等一个启示,后来我发现这个寻找和等待的状态独立成了现在的面相,是一件意外的作品,就停止了。它恰好与对面墙上的《天涯》形成了某种正负关系。

我用靠近着的三堵墙呈品字形形成两个夹道,我把它理解为“窄门”,通向里面更大一点的空间,夹道边上有一幅小尺幅的画《三朵白云》作为引领,引领观者走进窄门。里面空间是八幅以蘑菇为形象题材的绘画,布置接近对称,有一点教堂或者殿堂的意味。最中心的那张大画在形式上也有爱和受难的含义,与外间的《倒木》有某种回应。我不强调宗教感,只是借用教堂这种形式,让整个空间和作品处在一个肃穆庄重的氛围里。

闫冰个展《起初天气很好》现场,香格纳北京,2019


香:“教堂”这个说法很有意思,这也是个展作品都挂得比较高的原因吗?是希望观众通过抬头看这个身体动作来获得某种心理感受?

闫:是的,我希望通过轻微仰视提示一种仪式感,可能和我之前做装置的体验有关,会带一点身体的参与度。我把作品的悬挂高度比平常提高了10公分,展厅中心的那张大蘑菇会更高一点。这源于作品的气质,题材内容早已脱离了它原有的日常属性,具有了一种凝重和神性。

香:展览的标题《起初天气很好》来源于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大学生》,为什么会特意截取文章里的这句话呢?


闫:我喜欢这篇小说,它谈论和发觉的东西和我作品里的核心有共鸣之处,那种感受如果转换成文字描述,这篇小说到达的地方在我的阅读经验里是我认为最接近的了。“起初天气很好”是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这种笔法自带一种时间感,而且我的画里也不时地出现了“天气”这个隐晦的元素。无论我画过的土豆还是蘑菇,都是在一个阴晴不定的背景里,有一种难以界定,流动中的时间状态。我不擅直接描述,更喜欢比喻,于是引用这篇小说里的文字,作为点题和引申,也给了观者理解的参照。


香:据说契诃夫本人也认为这是他最好的小说。故事内容涉及到诸多宗教的元素,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闫:其实这篇小说只是借着宗教的壳在说一个关于醒悟和同情的故事,它甚至都不成为一个故事。一个打猎晚归的神学院大学生,在临冬的山林外的篝火旁,和两位寡妇母女聊天时讲述了圣经里一段彼得和耶稣的故事,那是一千多年前的故事,故事里有受难以及醒悟和泪水,听故事的人也流泪了,两者的眼泪之间跨越了上千年,像一条未断的链条把他们联系到一起,当中长存的爱与同情,让大学生似有所悟,进而由悲伤转变为欢乐、期待。小说里描写出的环境凌冽贫简,却触摸到了人的心灵和时间的质感,像一块寒冷的石头,磨砺出了精神的原初光芒。我读到这篇小说的时候也特别欣喜,如在当场。

闫冰 | 蘑菇 No.16 | 2019 | 布面油画  | 250x200cm


香:之前我们讨论布展图时,你还提到整个展览的墙面都要使用骨头灰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闫:平常墙面的白色对我来说太雪白,太刺眼,而我的画面颜色都比较深,两者对比过于强烈,画会有不适,所以这个白一定要降下来。我设想一种比较中性的灰,但又不是偏工业感的,在需要描述这个颜色时就想起了骨头的那种灰度,这也是一种比喻。这可能也源于我的思维习惯,在描述一些比较抽象的感受时,更习惯去自然物里找对应。
香:以前的展览对墙面有过类似的处理吗?

闫:有,2016年在上海民生美术馆的个展里,我把其中一个厅也刷了。当时展出了2015年做的一套有关铁器和麦子的装置作品《爱》,还有几张画,是2011年的《铁匠铺》,我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到之后,决定把那个厅刷成铁灰色。

香:这也是你自上海民生美术馆后三年来的首场个展,大家都很好奇《蘑菇》这个全新的系列是怎么开始的,它和你最为人熟知的《土豆》系列是否相关?

闫:很多时候我都是在等待一个契机出现,土豆和蘑菇都是契机。我喜欢买蘑菇吃,但从来没想过要画它,有一天我走在市场上,突然发现旁边菜摊上一丛蘑菇看了我一眼,这种体验真的是如有神启一样。就在那一瞬间最重要的工作已经完成了,现实物和我心里的感受结合成了一个新的形象。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我才意识到它和之前作品的关系,曾经画过的牛皮,土豆,厨房,天色等等,它们的延展都在逐渐走向汇聚,只是在等待契机。所以它并不是横空出世,之前的绘画积累推进出了新的感受,需要新的载体,非常幸运它刚好适合,蘑菇因此被我征用。

闫冰个展《起初天气很好》现场,香格纳北京,2019


香:蘑菇的形象极其日常,但是被放大呈现在画面中就显得既陌生又熟悉,它是否带有某种隐喻?

闫:我不是在写生,不会过多地参照实物本身,更多的是借助形象进入我自己的精神空间。所以画面很快就会脱离形象的原本属性,也区别于一般的静物画,而具有了某种我自己的精神肖像的意味。正如《大学生》里所描写的环境,我也偏好在平凡简单处入手,通过触摸和凝视激发想象,去理解更深更远的力量。所以我作品里动用的形象大都比较日常熟悉,我也保留了一部分它原有的信息,作为一道可辨识的门,这个关系比较微妙,是现阶段我觉得比较适合我表达的方式。我起用了相对传统写实的绘画语法,但把它带到了新的状态,唯此,才有可能接近我独自的意思,因为感受是独特的,其中的动作和转化不仅仅是放大,我理解你说的陌生感可能来源于此。

香:这也是《蘑菇》系列的第一次集中呈现吗?

闫:对,这个系列从2018年开始,曾经有两幅参加过北京当代艺博会,画得并不多,这次算是比较集中的亮相。

香:展厅角落里尺幅较小的《三朵白云》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云朵这样的对象过去也在你的单张作品中偶尔出现,然而似乎不同于其他作品中的写实气质?

闫:嗯,低头看久了,偶尔抬头,心思会飞一下,有一小部分作品会有这样的感觉,云朵画过几张,都比较调皮(笑)。人有时候会伸手去抓虚缈的事物,像孩子一样,我满足一下,哈哈。

闫冰 | 三朵白云 | 2017 | 布面油画  | 60x80cm

关于艺术家


闫冰,1980年生于甘肃天水,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近年个展包括:闫冰同名个展,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6);爱,杨画廊,北京(2015);我的劳动II,杨画廊,北京(2013);长物志 No.5,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农事诗,白盒子艺术馆,北京(2012);我的劳动,杨画廊,北京(2011);51平米:14# 闫冰,泰康空间,北京(2010);由刘小东策划:闫冰/温度,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09)。他同时还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城市艺术中心、美国纽约RH当代艺术中心、西安美术馆、泰康空间、关山月美术馆、金鹰当代艺术中心等机构举办的群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