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的片刻:香格纳x陈维《Goodbye》对谈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752   最后更新:2019/09/12 11:10:37 by 小白小白
[楼主] clclcl 2019-09-12 11:10:37

来源:打边炉DBL



2017年,艺术家薛峰将工作室搬到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对门即是刘珩的建筑设计工作室。作为不同领域的创作者,他(她)们面对创作所带来的压力、焦虑以及危机,有切身的体会和思考。

9月12日晚上,“对对碰”将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举行首场活动,主题为:在深圳,创作的源泉来自何方?


艺术家薛峰和建筑师刘珩将以“创作”为核心,向对方提问。他(她)们将自己对邻居的好奇以及自身的困惑都抛向了对方,这些问题看起来并不好应对,他(她)们各自会如何接招呢?


薛峰问刘珩


1 问 :关于身份


我的工作室搬到你对面以后,对比一个人的绘画工作和有一个团队的建筑师工作,我觉得我的选择的专业很适合我,我享受发呆和若有所思后画一些不实用的东西,而你做的是不朽的空间,和人们发生实际的谈判,需要一个周密计划和团队合作,你已经做了多年,同时也是理想主义被现实干预了多年,从南沙原创开张到现在,你对建筑师这个身份有新的理解吗?



2 问:冲突


我看你总是很忙,除了建筑设计还有策展、讲座、上课,并且去欧美各地上课,我想到这个飞行就很崩溃,但是我看你是把它当做一个循环的工作在做,它们之间有工作关联,另一方面我想工作繁忙貌似很有效,但是会走心,因为工作状态覆盖了生活,这其实有心理和身体的冲突,是这样吗?



3 问:碎片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已成碎片化,社交、活动和出差成为集中注意力的反面。我们的知识来源也成为碎片化,它更像一种信息,传播的形式是同质化的,传播的价值属于拼商业博流量,你对我们现在的碎片化现象有什么反应?



4 问:原创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一开始就提出的南沙原创中的“原创”,今天有新的看法吗?



5 问:位置


我经常看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是想知道他们正在思考啥,玩啥,在我工作状态有点弱的时候,年轻艺术家能给我带来点激发,比我大的艺术家倒是留意的少,这里我不是不关心年纪大的,而是让我觉得看年轻的更适合我,适合的原因只有一点,正在前方同时发生,我想你在年轻建筑师和年长建筑师之间,有什么思考吗?



6 问:变与不变


艺术圈两三年会有个变化,一种新的模式在很短时间就会失效,得更新,这让人焦虑,疲于寻找新的模式,但是我的理解应该有个不变的东西,随着时间积累,成为一个结实的内核,这两年,你对大梅沙村的改造,香蜜湖公园婚礼堂和设计云绿地集群设计等完全不同功能的设计,你是怎么在变与不变中找到一个落点的?



7 问:坚持并无保障


我每天出工作室的门,就能看到南沙原创的作品按编年进程,在不断变化着,每个作品的源起和条件都是不一样的,这种变化和甲方有直接关系吗,在意见不合的情况下,你是怎么坚持的,最近你有专业上的危机感吗?



8 问:转移


我对危机、焦虑、压力这些词汇的理解是正面的,我认为这是转换成注意力和意志的一种状态,它们来自外部信息产生的落差导致的压力。我楼下小店的老板最近很晚关门,坐外面喝酒,我问原因,他说压力大睡不着喝点酒。我有两个反应,“我们这点压力算什么”,“我们的专业压力和生存压力不一样吧”,但我看你是在不断移动中消解压力的,是吗?



9 问:选择要和不要


创作源泉涉及到外围这么多方面,我一直觉得这是突围出来的一条泉水,它从来不是直的,而是蜿蜒曲折的,是你在诸多要和不要之间做的选择,你同意吗?



10 问:举步维艰是起点


现在又到了一个门槛。在深圳,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诉求,或许可以理解为“多”是商业的,“少”是实验的,其实对市场和专业来说都是要权衡的事,我们在其中寻找一种自我认知的边界,这本身就是很难的。尤其是深圳,她如此独特,似乎可塑性很强,等待资本和高度需要实力和机遇,而引领和迎合之间,隔着冒险。想听听你说一个案例,你对建筑设计的理解和深圳的一些关系?


刘珩问薛峰

自从薛艺术家成为了我的邻居, 我经常到他那串门,相比于他貌似无忧无虑的状态,我更多的是患得患失,来去匆匆的状态。薛艺术家创作的场地更像是我的后花园。在他那我能找到一种轻松和地气。


1 问:关于艺术家


你什么时候决定想做个艺术家?此地与彼时,是否还是同一个梦想?


2 问:关于复杂性


这个世界变得不可言喻,面对未知面对碎片面对复杂,你的应对方式?这个问题,有些抽象,但你的应对是否与艺术有关?复杂性需要转化吗?转化是否是我们认知和与这个世界达到和解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


3 问:关于书


你看很多的书,书给你带来的是什么,创作的灵感还是相信潜移默化的影响?感觉与我比较相似。我们都喜欢南美作家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能谈谈潜意识里,我们为什么喜欢?


4 问 :关于创作


没有系统性地研究你的画,但直觉觉得你的画的题材,与你某个阶段的状态有关。能说说画家的创作方式和灵感?我做建筑设计,也很相信直觉,但多半来自场地和具体任务,但也有纠结反复之后那一刹那的触电灵感,好的建筑创作的第一步与艺术创作很接近。


5 问 关于未知与实验性①


但在我的印象里,你一直只用油画这个媒介,没有尝试下其他媒介吗?例如空间装置等。


6 问:关于未知与实验性②


现在艺术家都比较喜欢做建筑;建筑师也时不时跨界做艺术。我之前也尝试做过空间装置,很喜欢这个方式。也许对于建筑漫长的创作及落地过程的未知和复杂性,我更喜欢艺术家的状态。你对这种身份的置换,怎么看?


7 问:关于时间


时代变化很快。从电邮的使用到手机的信息控,只用了短短的二十年。我们给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思考也越来越表面化;也许这也是自由和焦虑的一部分,何去何从?对抗还是迎合?主动选择还是随遇而安?你如何做你的时间管理?


8 问:关于变与不变


工具在变,人在变,社会在变,价值观在变……我们的专业呢?建筑是个集形而上与形而下于一身的传统和经典专业,但时代给这个传统带了巨大的冲击。试想有一天人们对物质空间的定义发生改变,这个专业就会彻底瓦解。那么艺术呢?


9 问:关于欲望和选择


人在江湖,人不由己。世界充斥着各种诱惑和欲望,我时常会陷入一个选择困难症。我喜欢尝试和体验新的、不一样的事物和地方;但我在某些方面又很保守和传统,例如对新的软件和技术等。你有选择和欲望的困惑吗?



10 问:关于经典


面对变化面对未知, 我现在常常会回到经典,去寻找精神的家园。在那,我总能找回一些精神的慰藉。我想知道,艺术家的精神家园在哪?


对对碰

艺术家,1973年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海,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17年起工作和生活于深圳。艺术家近期的展览包括北京博而励画廊举办的个展“地理叙事”(2018),香港安全口画廊举办的个展“无边”(2017)以及北京博而励画廊举办的个展“寂静”(2016)、“包围”(2013)、“延伸的风景”(2011)。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NODE)创建人和主持建筑师。哈佛大学设计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19年弗瑞德曼实践教授教席。事务所完成和正在实施中的项目包括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宝安分展场的改造提升(UABB 2019)、深圳盐田大梅沙村改造提升(UABB 2017)、深圳蛇口大成面粉厂规划及建筑改造(2015)、蛇口浮法玻璃厂“浮云”及砂库改造建筑(2013)、广州时代美术馆(2010)等。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场建筑策展人和总建筑师,2015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之一,2014年第14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香港馆联合策展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