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美术馆前馆长戴志康投案!他这些年怎么在艺术上花掉50亿?
发起人:突发报道  回复数:0   浏览数:1695   最后更新:2019/09/02 20:45:28 by 突发报道
[楼主] 小白小白 2019-09-02 20:45:28

来源:artnet


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展览“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Leandro Erlich:The of The Great Voit)。而同时,这也很好地体现了在艺术博览会上漫步的感觉。图片:由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提供


如今有太多的艺术博览会了。据估计,过去15年间博览会的激增——从2005年的68个增加到2015年的220多个——导致了该系统的过载。一年中,世界各地几乎每周都在举办着多个博览会,从实验性的、私密的,到规模远超市场承受能力的大众市场博览会。规模最大的博览会,可以聚集250多家画廊、5000余名艺术家在同一屋檐下四天左右。


不出所料,这可能会让博览会的主要观众——收藏家们,感到难以承受。然而,对于参与的画廊来说,挑战仍然是一样的:建立关系,为发展中的艺术家创造价值。所以最近,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下,支持展览的画廊和支持画廊的收藏家的目标,与展览本身的目标并不一致。这种艺博会的超大规模带来的问题是复杂的,但它们可以统一在一个术语下:“语境的崩溃。”

语境的崩溃


“语境的崩溃”(Context collapse)是学者迈克尔·威施(Michael Wesch)在2008年的讲座《YouTube人类学导论》(An Anthropological Introduction to YouTube)中创造的一个术语。他说,“内容崩溃” 和 “叙事缺失” 是社交媒体特有的现象,在社交媒体中,用户有多个不同的社区——朋友、家人、同事——被整合成一个单一的受众。传统的基于面对面关系的互动与潜在的无限社交媒体受众(或者,我们可以从逻辑上推断,以并行方式扩张的企业,如大型艺术博览会)之间的差异,是这些行业开始面临的一个问题。


事情并不总是这样。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画廊在艺术家工作室之外为当代艺术创造环境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初次接触新艺术的默认地点是直接从工作室举办的个展。艺术家作品的接受环境,尤其是艺术家在职业生涯初期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由画廊形成的。

在艺术博览会上,甚至个人表演也变成了集体表演。图片:由Gabriel Olsen/Getty Images提供


如今,在大型博览会上,当我们中的很多人会被介绍认识我们并不熟悉的艺术家,或是我们熟悉的艺术家们那些较为陌生的作品时,这种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崩溃了。因此,艺术遭遇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它们缺少一种来自于与艺术家工作室的其他作品一起观看的背景语境。而这些作品代表了艺术家一段时间以来的持续调查或实践,或者来自于几个艺术家有共同的想法和兴趣,并相互促进彼此的作品的艺术。这种关联有助于将这些点连接起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任何给定作品的相关性。


这种转变的影响——从在一个深思熟虑的背景下观看艺术作品,到在一个集体的背景下同时观看多个艺术家的个人作品——是不可低估的。

为什么博览会应该关心这一点


这种被博览会的体验所淹没和困惑的感觉,已经成为藏家们经常抱怨的事情,而且这种抱怨十分合理。收藏家们现在发现,在大型博览会上确定价值和机会、澄清围绕新艺术家和新想法的共识、发现他们还不认识的艺术家、了解市场状况,以及建立新的关系等等这些本该被达成的目标,都变成了挑战。


然而,藏家们比起参观画廊,仍然是更喜欢参观博览会的效率。但这有好处的同时也有它的负面:藏者只能看那么多艺术品,尤其是当我们听到他们说花在现场的时间正在减少的时候。如果一个博览会有100多家画廊,我们不能指望藏家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能欣赏完的作品多么可观。


考虑到博览会是一个大品牌和大利润都很重要的行业,他们为什么要关心这些呢?在过去的十年里,他们见证了创纪录的增长。人们可能会顺理成章地问,如果博览会正在赚钱(而且规模最大的博览会最有可能赚钱),它们为什么会有兴趣做出改变呢?


因为“语境崩溃”所造成的一系列连锁性反应,使得博览会必须注意并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缺乏文脉丰富的艺术博览会——既有效率又有真实发现的地方——正逐年影响着有多少新收藏家进入艺术界,以及有多少现有收藏家扩大了他们的参与范围。


我们现在开始看到画廊在博览会参与方面变得更有选择性,因为人们认为,在其中一些活动中,接触严肃收藏家的机会越来越少了。随后,参加大型博览会的画廊将面临更窄的作品选择范围,因为它们知道,面向现有客户的销售将不得不支付自己的成本。这意味着某些艺术家会违约,某些市场会上涨,而另一些则停滞不前。

有些事在艺博会上很难做到(例如静下心来“观看”(look))。图片:由Valerio Pennicino/Getty Images提供


问题的症结是...


现在,大多数画廊去大型展览是为了卖艺术品,而不是为了推广艺术家——这是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型博览会的主展区很少能看到单独展区的原因:这些展区通常更多的是展示可能适合某面墙大小的作品。


博览会之所以应该关注语境背景的崩溃,是因为画廊无法仅靠在博览会上销售一两件作品来支持艺术家的发展。艺术家最终会,或者已经开始为博览会创造作品——而不是为画廊、不是为博物馆、不是为谁家里的空间,而是为博览会。


随之而来的是许多问题。不均衡的艺术质量会导致不均衡的销售。一些画廊失去了对某些品牌博览会多年的信任,但现在不得不在交易价值和联想价值之间做出选择。用于可持续增长的财政资源越来越少,对大型博览会感到困惑的新收藏者的客流量减少,经验丰富的收藏者的客流量减少,他们甚至不用参加就能通过PDF获得所有讯息。


目前,艺术博览会可能正在赚钱,但它们并没有成为一个艺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总的来说,画廊和收藏家都没有享受到盛大的博览会体验。因此,博览会必须与这种语境崩溃的问题作斗争——从那时起,新的创新才有可能扎根和发展。

一次参观几乎不可能看完的最大的博览会。图片:由Rain Embuscado提供


前方的道路


由于这种语境的崩溃,我们正在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真实的艺术体验,以及维持和支持艺术家的关键能力。由于艺术展追求的是一种商业规模的自然生存策略,画廊正在败下阵来。


我每天都在思考这些问题。作为Independent艺博会的联合创始人和拥有者,我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入了这场讨论。Independent艺博会的参展画廊都不超过60家,而画廊通常会带来的是一个或两个艺术家的展示。由于规模较小,它每年都会形成不同的语境,为收藏家在展会上创作意外的发现,这样一来帮助了画廊和艺术家的持续发展。


为了改善我们的领域,我想看看在博览会上是如何为他们的利益相关者创造建设性的环境的。在这个由两部分组成的系列文章的第二部分中,我将提出博览会可以采取的具体步骤,以帮助构建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


关于作者:伊丽莎白·迪伊(Elizabeth Dee)是独立纽约(Independent New York)的联合创始人。最近的出版物包括《每一个未来都要付出代价》(Every Future Has a Price: 30 Years After Infotainment),这是一家与Distributed Art Publishers出版商(D.A.P.)合作的展览出版物。


译 | Yi Cao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