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中关税再涨5%,全球中国艺术品市场必定将遭到重击
发起人:号外号外  回复数:0   浏览数:1702   最后更新:2019/08/30 11:35:45 by 号外号外
[楼主] clclcl 2019-08-30 11:35:45

来源:Ocula艺术之眼  Sam Gaskin


王友身,《报纸/广告》(1993)。展览现场:“余像:当代艺术”,里森画廊,伦敦(2019年7月3日至9月7日)。图片提供:里森画廊。


“余像”(after image)是指当图像来源消失后烙刻在视网膜上的视觉假象。在伦敦里森画廊的“余像:当代艺术”(展期:2019年7月3日至9月7日)中,策展人王宗孚借助“余像”这个概念,定位那些被称为“后具象状态”或“图像之后”(after image)的作品。然而,囊括了九位不同世代的中国艺术家,这个展览本身即余像:窥探挥之不去的过去,哪怕这种窥探早已时过境迁,不受待见。


展览跨越两个空间:贝尔街27号,以及徒步距离内的里森街67号。观者所看的第一件作品很可能是北京艺术家向京的作品《全黑》( 2015)。这个造型颇卡通的玻璃纤维人像脚踏绑带皮鞋、身著传统无领衬衫,其模糊的性别似乎代表某种非东方亦非西方,非传统亦非现代的过渡。


随后,林天苗的大型装置《凸起的纹样》(2014)占据了整个室内展厅。红色花纹地毯上排满了口红色调绒球制成的词句,这些中英文单词大多是贬低女性的用语,其中包括像“海牛”(Sea Donkey,译注,用来形容身材长相不佳女性) 和 “AV女优”一类歧视性的俚语。林天苗否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认为它是西方舶来概念而不置理会。尽管如此,这件作品引发了对中国社会对女性地位持续下滑的关注。据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国的排名从第57位跌至第103位。

林天苗,《凸起的纹样》(2014);向京,《全黑》(2005)(从左至右)。展览现场:“余像:当代艺术”,里森画廊,里森街,伦敦(2019年7月3日至9月7日)。图片提供:里森画廊。


马秋莎的作品同样充斥着性别政治。《沃德兰-舍宾肉》 (2016)乍看像某种砖石结构,近看之下就会发现它的材质其实是裸色尼龙丝袜,意指遮蔽或保护女性身体的贴身衣物。艺术家用透明指甲油修复“石梯”,暗示着脆弱。毗邻的《Page 21》(2017–2018)是一个用蓝晒法制作的色情摄影作品——蓝色的“黄色”图像——图像逐渐显影,裸体部分则被刮除,留下一片白色虚空。马秋莎称,将模特唤起情欲的部分模糊化是出于构图考虑,并非道德考量,她想要将女性身体接纳为纯粹的艺术创作材料,正如她在行为表演者中对待自己的身体一般。

言论审查制是新媒体艺术家徐文恺(Aaajiao)《404》(2017)的讨论中心。作品附带两个浸透墨汁的漆墙滚轮,邀请观者亲自使用此工具刷展墙。滚轮每滚动一圈,就会留下一道“404”的印记,目前该部分展厅已经被密密麻麻的“404”印记覆盖。通过这件作品,观者得以直观感知无处不在的中国国家防火墙——它甚至监督游访伦敦的中国游客使用中国SIM卡。

从徐文恺(Aaajiao)作品旁的窗口向外望去,庭院里散落的破碎砖块是厉槟源的长达4小时表演《系列:无系列作品》(2019)的产物,其中艺术家仔细地拆除了一面墙。表演录像被嵌入陈列着画廊出版物的书架中。这件作品恰好呼应了一个在艺术家生活时代之前兴起的创作传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艺术家如张洹用行为表演来规避审查制度,并细述对其的蔑视。

向京,《滑落,滴答滴答》(2005)(前);马秋莎,《沃德兰-舍宾肉》(2016);《Page 21》 (2017–2018);徐文恺(Aaajiao),《404》(2017)(从左至右)。展览现场:“余像:当代艺术”,里森画廊,里森街,伦敦(2019年7月3日至9月7日)。图片提供:里森画廊。


拾级而下的是赵赵的影像《无题,新疆》(2018),若把展览看做是对一批知名中国艺术家作品的采样,赵赵或许是其中最引人入胜的艺术家。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赵赵为新疆的维吾尔族人拍摄肖像。例如,一位女性和她的儿子伫立在挂满葡萄干的晾衣线前。那个看上去只有4岁大的孩子不肯静坐摆拍,而是不停地把玩一个吹泡泡玩具和洗洁剂。他把这个东西塞入嘴里,然后像举枪一样举着它,眼睛盯着“枪管”底端。一旁身穿绿色开襟衫和印花裙的母亲看上去筋疲力尽。

赵赵,《无题,新疆》(2018)(静帧截屏)。单频高清彩色视频装置,立体声,尺寸可变。此作是艺术家“塔克拉玛干计划”(2015-2019)的一部分。© 赵赵。图片提供:里森画廊。


《无题,新疆》(2018)记录的为数众多的孤身女性——不少还带着孩子——不禁让人追问:男性在哪里?据五角大楼估算,约有一到三百万穆斯林目前被拘留在新疆再教育营,其中大部分是青壮年男性。王友身贴满1993年报纸的房间《报纸/广告》(1993)和沈莘的视频装置《精神流通》(2018)更详尽地阐述了观点和现实的本质,这两件作品均在67号里森街的空间展出。然而,只有赵赵最精准地捕捉到了中国迟缓的现代化进程,威权主义的“余像”仍在中国“经济奇迹”叙事里形成烙印。

喻红的《目击成长》(1999年至今)在贝尔街空间展出,她的布面丙烯系列绘画进一步颠覆了在个人自由丧失之际,举国欢庆辉煌成就的叙事。喻红将自己生活中平凡的时刻与同年发生新闻的放大照片并列呈现。与政治动员和搭建桥梁相比,艺术家赋予自己生活中微不足道的行为——例如在镜子前修剪刘海,带推车中的婴儿回家——更充裕的展墙空间。这些社会现实主义风格的具象绘画让人联想到她的丈夫艺术家刘小东的作品,后者亦是该画廊代理的两位中国艺术家之一(另外一位艺术家是艾未未)。这是一件视网膜余像的具象作品,是喻红试图理解中国高速却缓慢现代化进程的产物。

喻红,《邓小平南巡,〈中国画报〉1992年第6期第2页,以及1992年,26岁,〈冬春的日子〉的静止帧,2001年》,来自《成长系列》(1999年至今)。喷墨印刷,68×100cm(左);布面丙烯酸。100×100cm(右)。图片提供:艺术家。


纵观整个展览,“余像:当代艺术”是大胆的,尽管稍嫌宽泛。选取来自不同世代、创作媒介和社会情怀各异艺术家似乎构成了某种序言,尚可理解的是,策展人为对中国当代艺术尚陌生的伦敦观众提供了相关的启蒙。但愿2019年三月里森画廊进驻上海后能够带来更丰富的展览。


翻译:何泳璇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