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博物馆难以接受街头艺术?
发起人:搞事情  回复数:0   浏览数:1659   最后更新:2019/08/16 11:38:51 by 搞事情
[楼主] colin2010 2019-08-16 11:38:51

来源:798艺术  赖骏杰


用色拼字-苏予昕

2019年7月12日至9月22日

关渡美术馆/台北


一个必要的前提:苏予昕的绘画无宁说是关于绘画的绘画


许久不曾看到此般在形式上带有强烈实验性质,但也饶富思想线索的绘画;全观的视觉覆盖在其图像上是失效的,相反地转而被语言的只字片语所牵引,彷佛随著艺术家的心思,钻入了她所创造的空间。重构“观看的艺术史”,是其不言自明的野心,那片位于观者与绘画之间的空气,是艺术家追寻前人所投身的未知宇宙。今日,我们有了一把属于这网络世代的观看之钥:平行印象主义,得以重新理解描绘之手势(gesture),与其所绘之物彼此的关系。

“用色拼字-苏予昕” 关渡美术馆 展览现场


忘掉真实


回顾艺术史,有多少画家前仆后继,只为了再现真实?实际上这肯定是徒劳的;没有任何形像比你眼之所见更为真实。当绘画试图填补观看与手势之间的距离时,就已经背叛了本真,每次的绘画都是一次次对于真实的否定。反覆、屡次的否定,也是探问绘画本质的方法。


那么艺术家念兹在兹的”时间”呢?时间则提供了绘画扎扎实实用以反对本真的基础。如前所述,所谓的全观视觉,即人们真实的观看经验,本是无时间差异的;时间上没有先后,空间上亦没有焦距差——意味著其中没有任何可介入的缝隙。

因此,忘掉真实吧,真实只存在你目光所及的当下,以及思想里。

“用色拼字-苏予昕” 关渡美术馆 展览现场


绘画的本质:流动、颜料与画布


那么,绘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艺术家基进地将视角拉回到最底层的材料:流动(的介质)、颜料与画布。不同于过去形式主义者仍将画布视为再现空间,无论是形上的情绪、感觉等抽象之物,或形下之深度、速度与结构;也与现下流行的客体导向主义有所差异,艺术家並不企图再现围绕著这些材料所展开的微观世界,也不希冀以其做为任何时代的证辞。

“用色拼字-苏予昕” 关渡美术馆 展览现场


苏予昕的绘画——之为革命宣言——是一种介于形式主义与客体导向之间的新种物质主义。材料在画布上的时间,被艺术家平行反涉于现实:水的流動短暂地再现其所描绘的河流与瀑布,并且回应了传统制图学上关于距离(岛屿至岛屿之间)的定义,而图表则又反映了我们的世界观。

“用色拼字-苏予昕” 关渡美术馆 展览现场


时间不存在于图像平面与立体世界之间的距离,而存在于绘画者的身体动作,在一次又一次将画布折叠与翻转之中。每一次的翻折都为画布增添更多的平面,也因此延展出更连绵的时间距离。然而,这时间是向内部延伸的,向前与回返同时发生。

完美的形式


真正更基进的翻转,在于其以书之名所做的哲学探问:我们如何能阅读“燃烧”?透过“炉火” ——一本有著书形式的“无名之物”,艺术家浪漫地为燃烧殆尽的木头延续其生命:让它从湮灭的馀烬中重生,并再次建构可靠的形体,以存在这世界。苏予昕将被烧过的木头所指涉的每一组色号,转换后印刷在同一纸本平面上,再将这有著渐层色彩的时间卷轴,再次翻折、切割,随后被装订成册,完成了木头的后生命“档案”。

《河流摺#6 渐强》

2019 油彩、压克力颜料、麻布 160x250cm


档案,以及其所必然的“翻阅”姿势,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时间”文本。动态地使观者参与到此时间向度里。同时,在此例子中,绘画再次回到其基进的本质:颜料自身。其中连结艺术家所描绘之物与绘画姿势的则是色号:一连串的编码,亦可被视为真实颜色的索引。但,真有什么是真正的颜色吗?难道色号不也如同那些公认的标准度量单位般,“建构”了我们想像的理型(Form)世界?

再次地,“炉火”宣告的是真实的不可再现;那些不复得见的热度、烟雾、蓝色的焰光,与呛鼻的煤熏味,最终都只活在观者的观看经验里。

“用色拼字-苏予昕” 关渡美术馆 展览现场

以色拼字


最后,我想谈谈那美妙且耐人寻思的题目。颜色,或者如英文题称所指的色调(hue),其实就是根本的”文字”;它被用以命名/指认那些仅能被感性理解之事物。文字在此取得领导性位置。象征著第一秩序而管理著向下派生的形式系统。理性、规准与延伸而来的线性历史,都成为艺术家所欲翻转的对象;凭藉的是松散且总以印象之名而烙于想像里的颜色。

“用色拼字-苏予昕” 关渡美术馆 展览现场


精准点讲,可以想像成笔刷大力地刷除并涂抹掉那些被大写历史所记下的(书写)印刻;在笔刷的运动所留下之间隙中,也是翻动书页的视觉颜色总和,更是那颜料流动的痕迹。

《炉火》数位印刷、喷漆、胶水、线

标准对色灯箱 尺寸依场地而定 2019


文:赖骏杰Jay Chun-Chieh LAI 摄影师:朱安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