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郭俞平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413   最后更新:2019/08/07 10:33:16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colin2010 2019-08-07 10:33:16

来源:scope艺术客  郭锦泓


艺术家孙原&彭禹


孙原与彭禹的组合可以算是中国当代观念艺术的顶级招牌之一:干净、利落,稳准而狠绝。早期的他们以直接、懵懂的态度,以自我之肉体实验着那些“极端”的行为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肉身”逐渐隐退出他们的作品,取而代之的是以机械和装置所代替的肉身,继续撕裂着展览空间。

以冢本晋也在20世纪80年代的实验影像《铁男1&2》中以承前启后的姿态将50至70年代活跃于欧洲的“身体行为”在亚洲打开图景,80年代以降,日本偃旗息鼓,韩国将“肉身”投入到政治活动之中,唯有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以令人惊叹的热情接过了“肉身”的接力棒。

《难自禁》绿城花园展览现场

在近十年的探索尝试之中,如潮水洗刷沙滩般洗去了大多数的痕迹。孙原&彭禹则成为了少数逻辑化地梳理了由肉身至肉身的延展(机械)的艺术家之一,在他俩的作品逻辑中不存在任何暧昧的边界痕迹,一切都遵循着德勒兹式肉身如何行至无器官身体的清晰道路上。

在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来自美国的策展人鲁戈夫选择了孙原&彭禹于2016年古根海姆引起巨大讨论的《难自禁》和重新制作的《亲爱的》,因机械装置的复杂性及调试周期,孙原彭禹在展前一个月就到达了威尼斯——然而中国式的按部就班和意大利式的随意还是将布展过程变为了你来我往的拉锯战。

《亲爱的》军械库展览现场

“这么大的展览是没可能跟你商量方案的,都是挑旧作品……所以我们从来不去理解主题,误解就是正解,我们向来都是随便理解一个就完了。”习惯于“硬对接”的二人,在形容这趟威尼斯之旅时也满是无奈。

尽管在邮件中都沟通了所有问题,落地之后依然发现所有问题如同从未讨论过一样;很难说这到底是某种调侃意义上的“意大利风格”,还是在如此庞大体量的展览中司空见惯的桥段。可以肯定的是孙原彭禹对此绝不陌生——早在Hayward Gallery意图想要展出《自由》时,基于建筑公司的施工错误导致作品陷入无法展出的绝境,画廊与建筑公司的僵化流程与孙原&彭禹熟悉的中国人情式社会的“便利”之冲突使他俩再次感受到东西方社会间的文化冲突。


艺术家孙原&彭禹在布展现场

在不知何所向的无所事事中,孙原&彭禹开始实验《亲爱的》作品雏形。展览消失了,新作品从伦敦郊外某片郊区草地上的“实验”延伸开去,将媒介中的水改为气,高压气泵和粗细不同的塑料管之间所产生的巨大张力最终构成了《亲爱的》这件作品。

前尘旧事于阴差阳错和含混不清之中走向了更开阔更明晰的方向——被高压气泵所无序操控的塑料管于柔和的大理石帷幔座椅中伸出,凶狠地敲击在玻璃之上,每一个路过的观众都将被惊吓,被鞭笞……


《难自禁》绿城花园展览现场与作品细节


对于《难自禁》的创作理念,孙原&彭禹神秘地笑着表示:“一切现实意义都是观众所添加进去的,我们从不思考作品背后的‘意义’。”似乎对他们而言,唯一需要考量的是如何让一件作品中的所有零件成为一个自我循环成功的生态,至于作品拉开帷幕之后的所有情态则都不在孙原&彭禹的考量之内。


很难说这种心态是他们的固有心态,还是因古根海姆展引起巨大争议的《犬勿近》时海量的抵制抗议让他们产生的被动开放心态。“我们想解释也没有用,最好就是别解释。后来我们的创作都是试图先找到一个大家都可以意会的点,然后看着那个点去生长……当然这中间没有方法论可言,如果有可照本宣科的方法论,人人都是天才了。”


在每个耗费巨大能量的作品生成过程中,他们所提到的那个“点”似乎是某种与生俱来的神秘之物,来自艺术家生命原初能量中某种“命定之物”,是孙原&彭禹相信的“只能出生时由内在得到的东西”。



《亲爱的》军械库展览现场及作品细节


在70后核心艺术家行列中,似乎有一种“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叛逆感,在孙原彭禹的作品中体现为次次吸睛并永远占据争论的风眼之中。但是,他们却可以将所有的“定义”统统解构:“我们其实很主流,我以为自己做的都是很主流的事情。我一直没有理解为什么对我们的评价是‘充满争议’……唯有一点吧,你说我们硬核,我们很满意。”


图片提供:第58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