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乔瓦尼·欧祖拉&杨福东双个展:在同一空间中同时感受昼与夜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894   最后更新:2019/06/26 13:47:53 by 聚光灯
[楼主] 愣头青 2019-06-26 13:47:53

来源:创想计划


Peter J. Mazza 出门上班前,向往常一样仔细梳理了头发,并穿上了整洁的深蓝色工作套装,公司的白色 logo 十分醒目。他在曼哈顿这家著名的资产管理机构做保安已经有些年头了,每天,他都会确保左臂上的美国国旗袖章、自己的胸牌以及领口的纽交所和 Snapchat(那是他们公司最大的客户之一)的徽章都崭新发亮——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安保部人员,他在这个巨大的资本网络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几年,他站在精神抖擞的游客和行色匆匆的银行家中间,目睹了这个国家发生的不少变化,有的让他兴奋,有的让他沮丧,但总体而言,他都适应得不错。

此刻,Peter 接到了一通电话,他离开工作区域向远处多走了几步,注意力集中,神情略显焦虑。周围熙熙攘攘,听不清他在说什么,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从神情上来看,他像这个区域往常的“主角”——那些资本家和雇员们——一样紧张。

《Closing Ceremony》第二期“Americano”内页,图片由 Same Paper 提供

另一个场景中,一对中产阶级白人父子在正站在整洁的厨房里休息,这也许是某个热闹的家庭派对间隙的一个安静的瞬间。无论厨房的装潢还是父亲的着装,都选择了难打理但十分体面的浅色,儿子则穿着蜘蛛侠的套装,他可能也有一个成为美国英雄的梦想。儿子随意地依靠在父亲身上,父亲则自然地将大手搭在儿子胸前。镜头把人们的视线拉到了儿子头部的高度,同时聚集在父亲的身体中段。一时间,某些隐秘的危险的感觉浮现了出来,人们禁不住开始想象这张照片所表现的生活的背面。

《Closing Ceremony》第二期“Americano”内页,图片由 Same Paper 提供

另外一个场景里,挪威摄影师托比永·罗兰德以灰蒙蒙的天空为背景,拍下自由女神的侧面。女神高举火炬,看向别处——无论是100年前远渡重洋的美国梦追随者,还是今天曼哈顿和史丹顿岛之间摆渡船上的游客,都很难在人群中舒适地捕捉到女神的正脸。

《Closing Ceremony》第二期“Americano”内页,图片由 Same Paper 提供

到底是谁将镜头对准了美国的侧面?Same Paper出版的摄影书《Closing Ceremony》第二期题目为“Americano”(美国不再),这是一杯星巴克的美式咖啡,也是一个以游戏方式对“美国”说出的拒绝。这期摄影书刊登了十几位生活在美国的摄影师的作品,在人人都认识美国的情况下,这些照片就像是制作一面美国国旗剩下的边角料,它们既是美国,又不是美国。

我们同Same Paper主理人袁小鹏聊了聊《Closing Ceremony》第二期诞生背后的故事。

创想计划:这一期《Closing Ceremony》真的很精彩!介绍说,主题的诞生跟当初被美国遣返有关,当时发生了什么?

袁小鹏:其实这只是一个引子,编辑内容时并没有带着太多私人的情绪。2017年9月我们带着《Closing Ceremony》杂志第一期去纽约艺术书展,在底特律转机时被拒绝入境,当时警察告诉我们要么回去要么进监狱。随后我们被安排上了去阿姆斯特丹的航班,在那里的候机楼等了大约8个小时后坐上了回上海的飞机。

《Closing Ceremony》第二期“Americano”封面,图片由 Same Paper 提供

除了这次闭门羹的经历之外,还有哪些原因促成了这期主题的形成?

直到川普上任前,我其实从未感受到美国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们的这个经历刚好发生在他上任时期,后来又总是从我家里人那边听到他们唉声叹气和美国的生意开始变得有多难做,再到后来几乎接不到单。甚至走在路上也会听到路人聊美国。这样的一些事情和现象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美国”是什么。

从我还在上学的时期直到近几年,看的比较多的还是美国的摄影,不管是老一辈还是新一代的摄影师,我总是很容易在他们作品中找到一种 “美国精神”,所以在心里早就有一个名单了吧。后来决定要做这个主题,从一本杂志的角度来说,认为这两年是谈论美国的最好时机,相信大家都会很好奇当下在美国的摄影师都在做些什么。

《Closing Ceremony》第二期“Americano”内页,图片由 Same Paper 提供

寻找和筛选这一期摄影师/作品的思路是什么?

首先是根据主题-美国,然后从当下美国的阶级、政治、消费、性别等热议话题去发散。选择摄影师有几个不同的考虑。首先是要不同的背景/国籍,但是生活在美国的摄影师。然后是作品的类型尽量不同,在选摄影师时会尽量选年轻的,当然年纪偏大一点也要有。然后摄影师的创作是否有相对持续性地关注某一个话题这一点也很重要。

你和 Same paper 的伙伴们,对美国最初的印象是什么?你们还能想起来是从哪儿得来的印象吗?

每个人的印象都不同吧。我对美国的印象更多是在成长过程中在街上看到过的一些白人模特的服装橱窗广告,比如像 polo,Nautica 等等。那时候觉得美国人喜欢打高尔夫球,帆船,那种从容和自信的形象特别吸引人。后来接触到摄影后,从一些喜欢的摄影师的照片里看到了很多不同的美国。

《Closing Ceremony》第二期“Americano”内页,图片由 Same Paper 提供

虽然说本期很多内容对挑战了一般的“美国精神”,但我的第一感觉还是“好美国呀”。不知道是不是本期有力的标题对我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影响。那在一个编辑者看来,你觉得通过这一期的内容,美国的形象发生了变化吗?其中有哪些照片让你产生了“颠覆”的感觉?

这一期杂志选择的两位摄影师 Chris Maggio 和 Buck Ellison 的照片对我来说比较有冲击力吧,像是 Chris Maggio 在街头拍很多路人的那种照片,其实我一开始并不看好,因为这类拍美国街头的照片实在太多太多了。到后来我看了更多他的照片后觉得特别像那种街头搞笑情景剧里截取到的画面。这样的感受在之前的摄影师作品里我没有看到过。

Buck Ellison 的照片,我在第一次看的时候就非常喜欢,他的作品里有很多模仿大街上那些服装橱窗广告的东西,让我感觉特别亲近,有一种窥视那些橱窗广告里的人真实生活的感觉。以前看 Larry Sultan 照片也有类似的感觉,但在如今这样的大环境下看这样的照片能感受到更锋利的东西。

《Closing Ceremony》第二期“Americano”内页,图片由 Same Paper 提供

在这一期作品里,“现实”变得非常模糊不清。本期摄影师之一 Chris Maggio 也提到别相信照片。作为一个摄影师,你在看照片的时候,你会思考它们背后的现实吗?

这要看情况,有的时候照片很好看,当我知道背后的现实后可能会对它立刻失去兴趣。如果摄影师的处理方式特别高明,那结合现实的背景就会加分。

那么你在观看“现实”的时候,又会从图片的角度观看吗?

会的,我觉得我应该和大多数人一样,每天在现实当中寻找大量的图片,很多时候也会用手机拍下来,我认为自己在用手机拍照时,其实是在观看,得到一张图像不是最终的结果。

《Closing Ceremony》第二期“Americano”内页,图片由 Same Paper 提供

这一期的文字内容也很棒。文字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吗?能不能说说你是如何策划文字内容的,特别是,你向 Joël 约稿时,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文字有几个部分,在介绍摄影师的文字部分,更多的是从我们对不同摄影师的理解出发去撰写的。而采访部分是希望以比较轻松的对话方式去聊和摄影或是美国相关的话题。而向 Joël 约稿,算是希望他从视觉文化研究的角度来写一篇对本期主题起到梳理作用的文章。我们在约稿时告诉了他本次想要选择的摄影师名单,也给他看了本期杂志打算刊登的摄影师作品。Joël 是瑞士洛桑艺术学院的老师,他的文章不单只讨论摄影,总是能把摄影和很多我们从未想到过的东西关联起来。

《Closing Ceremony》第二期“Americano”内文中文翻译,图片由 Same Paper 提供

Joël 的文章以商业图像为线索串联了美国社会的发展,也凸显了商业图像对社会思潮的反应和引领。参与本期的许多摄影师有商业摄影的经验,杂志中 Robin 的文章也提到了这种特质,同时,你自己也参与商业摄影。在你看来,商业图像是如何具体地影响摄影师的创作的?

我觉得现在的摄影师的作品都变得很精准很刺激,照片里都有一种快速抓住你眼睛的设定,也让大家对照片越来越没有耐心,这算是商业摄影带来的影响吧。特别是在社交媒体的环境里,一张有心机的照片才能让人停留一秒钟。这其实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众多摄影师。大多数时候,拍怎样的照片,以及怎么拍,需要提前构思大半天,拍一张照像是做了一个策划案。

也有好的一方面,越来越多有商业摄影背景的摄影师做出了好的有力的作品,我觉得让大众对摄影作为艺术有了更多面向的理解。也带动了很多摄影师,让更多摄影师不再只是凭直觉在创作。我也看到很多摄影师在拍摄个人项目时,会尽量去克制自己充满野心的那一面,我觉得这是好的品质。

《Closing Ceremony》第二期,托比永·罗兰德作品特别版封面,图片由 Same Paper 提供

你既是摄影师,也是摄影图像的编辑者。淹没在图片海洋中,对你个人的创作有哪些影响?

确实,我每天看很大量的图片,我很享受看图片。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不需要再拍照,看和编辑的过程好像就是在创作了,那些好的作品在我个人创作时会像听了那种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后在脑子里循环播放似的,有的时候我需要花一些时间去和这样的东西做对抗,直到我沉浸到自己的拍摄环境里之后,才能拍出点什么来。

不过我很喜欢这两个身份,让我在看图片这件事情上比较中立,不那么容易被照片里的设的局所迷惑。

谢谢你,袁小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