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想敢印敢要价:自出版物从哪里来又向何处去?
发起人:技术问题  回复数:0   浏览数:1692   最后更新:2019/06/19 09:49:18 by 技术问题
[楼主] 陆小果 2019-06-19 09:49:18

来源:墙报


T01_[01.1a-37.1c]-T04_[01.1-80.1]

2015-2019


从董宇翔早期关注其家乡新城建设的《很好,很好》,到他通过建构档案的方式对抗战剧所构建的图像剧场和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发起挑战的《T01_[01.1a-37.1c]-T04_[01.1-80.1]》 ,再到他近两年来回应快手和直播网站现象的项目《查房》,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家创作路径和兴趣的转变——从摄影再现到图像生产,再到移动图像的传播——这种转变是与当下图像生产技术、传播现象以及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的演进密不可分。作为一名研究型艺术家,董宇翔的创作不仅仅是针对全球化语境下某个社会议题的简单回应,而是在创作过程中展现出他对产生这些问题的权力机制的发问和反思。他擅长将不同来源的图像:档案照片、从网络、电视上的截屏、和他自己拍摄的作品一同,来构建一种图像的迷宫,邀请观众在观看这些文本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并思考自身在当下复杂的视觉世界中所身处的位置。


——推荐人:策展人 何伊宁

T01_[01.1a-37.1c]-T04_[01.1-80.1]_ II 类_

关于小王庄战役 17 件套文物的研究,2015


墙报 × 董宇翔


01

如何让作品激发更多对话?


报: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不断读书,是要做研究型的艺术家吗?和其他创作型艺术家有什么不一样的?当然最终都会有自己的体系,只是到底哪里不同呢?


董宇翔:目前,我认为对“研究型艺术家”的体系下定义还为时尚早,因为,在这个学位通膨贬值的年代首先显然不能以学位界定。其次,如果“研究型艺术家”指的是以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进行创作,那么这些方法论和具体的实践形式也都尚未厘清。瓦利德·拉德(Walid Raad)和特雷弗·帕格林(Trevor Paglen)是两个我认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型的艺术家”范例,它们分别将档案学和地理学的方法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并有很强的论述和书写自己作品的能力。对我自己而言,当下比较清晰的是目前的研究和创作主要依赖于学校和机构的支持而非当代艺术市场,同样也受到了所谓学术规范的限制,且我所感兴趣的不是如何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而是思考有趣的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

T01_[01.1a-37.1c]-T04_[01.1-80.1]_I 类_

1932 至 1945年间周卫国的 37 张照片_周卫国肖像

2015


墙报:不同学校的教育,在做艺术方面给予你哪些不一样的启发和收获?


董宇翔:与其说是不同的学校,不如说是不同的环境给予了我的不一样的启发。


自2013年前往美国至今我慢慢体会到了这个看似自由社会皮层之下的深层分裂。2016年底,川普赢得总统大选,当时我在纽约州罗切斯特念研究生时的朋友几乎没有人相信这个结果,只有一个从中学就移民美国的同学告诉我他所熟悉的在美经营中餐厅的中国移民群体是如何坚定地支持川普。


2017年的上半年我在纽约度过,1月川普就职后,自由主义者占多数的纽约爆发了多次抗议活动,偏左的艺术家群体也对社会氛围的变化感到不满,有一位艺术家朋友跟我说不想再做少数(族裔)了,因此就选择了回国。下半年,我搬到了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市开始博士生涯,南北战争时期脱离联邦的7个蓄奴州就以此地为首都建立了南部政权。在里市,时不时能见到的南部联盟旗帜提醒着人们白人至上主义在这里依旧有市场。纪念碑大道上矗立着的南部联盟领袖的雕像成为了争议和冲突的焦点,一部分人致力于拆除这些雕像,因为它们“代表了错误的历史修正主义意识形态。”另一部分人致力于保护这些雕像,因为它们“代表了一段属于他们的历史。”


后来我上了一门叫《阅读纪念碑》的课,以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纪念碑为切入点,透析了自南北战争以来的三K党、另类右翼(Alt-right)、反法西斯行动(Antifa)等社会运动。与不同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对话让我意识到其实对话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总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因此,我时常思考作品如何能够激发更多的对话。例如,今年早些时候在北京OCAT研究中心布展时,布展工人、场馆保安和我基于我的展览作品《T01_[01.1a-37.1c]-T04_[01.1-80.1]》交换了很多关于抗战和抗日剧的看法。

T01_[01.1a-37.1c]- T04_[01.1-80.1]_ II 类_关于小王庄战役

17 件套文物的研究,2019


墙报:在自我介绍里说到“专业为媒介、艺术和文本”,可否讲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董宇翔:作为跨学科专业,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纠葛。我有个同学是研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及其小说中的插画。作为一个接受正统文学研究训练的人,在他看来阅读是唯一产生意义的方式,因此他阅读文章、阅读图片、阅读电影、阅读游戏……以艺术为立足点来看,其作为一门现代人文学科的基础方法论深受文学研究影响,如W.J.T. 米切尔等都曾接受正统的文学研究训练。当媒体艺术兴起时,艺术媒介不再只是绘画和雕塑,而囊括了视频、行为、声音、网络等等。罗莎琳·克劳斯(Rosalind Krauss)所谓“后媒介”状态挑战了基于文本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出现了以列夫·曼诺维奇为(Lev Manovich)代表的媒体艺术理论家。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仍认为在学术领域,文本依旧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因为对艺术、媒介和技术乃至任何东西的研究最终都要以演讲或论文的形式落实到文本。不少新媒体艺术理论家所倡导的诸如观看、深度游戏等方法究竟如何实践研究并融入现有的学术体系还有待观察。

T01_[01.1a-37.1c]-T04_[01.1-80.1]_ II 类_

关于小王庄战役 17 件套文物的研究,2015


02

不再执着于“深度”意义

而是回到现象本身


墙报:研究方向是怎么逐渐确立的?尤其关于中国新媒体艺术,法兰克福学派与现代技术以及中国互联网文化等范围,为什么偏偏对它们感兴趣?


董宇翔:艺术、科技与社会的交汇处是我长期感兴趣的方向,具体研究方向的确立是基于过去两年来对现有文献的大量阅读。如果将1996年《现象·影像》展览视为中国新媒体艺术进入机构研究和学术书写的起点,那么早期实践者邱志杰和吴美纯到当下技术哲学家许煜构建了一套以本体论为导向的话语。但在阅读马尔库塞时,我开始思考中国新媒体艺术中可能蕴涵的社会意涵。譬如,参加《现象·影像》展览的15位艺术家皆为男性,两年后(1998年)发布的第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用户中男性占到 92.8%。我不认为本体论能够解释早期新媒体艺术和网络技术发展中女性缺席的原因,而白馥兰《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和卡拉·沃利斯《中国的技术移动力:流动女青年与移动电话》等清晰地阐述了技术中的性别权力。运行在汪晖所谓“去政治化”之后的政治之中的90年代,事实上“艺术、技术与社会”的讨论从未中断,从90年代中期《江苏画刊》关于“意义”的大讨论,到21世纪初“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型”,再到今年来兴起的“社会介入艺术”……因此,我认为在法兰克福学派强调现代技术的社会意涵的方法论能够为中国新媒体艺术提供更多向度的书写。中国互联网文化是我感兴趣的另一个方向,因为这些年出现的诸如帝吧出征、快手等互联网事件和现象以及层出不穷的政策如“互联网+”等共同创造出了令我咋舌的奇观。

《污一点的女孩子才可爱 ^_^》

来自《查房》系列


墙报:截止目前为止,简单介绍一下重要作品。


董宇翔:《T01_[01.1a-37.1c]-T04_[01.1-80.1]》(2015-2019)、《很好,很好》(2013-2017)和《查房》(2017-至今)是三个时期的主要作品,反应了我研究和创作的延续及变迁。


早期作品《很好,很好》始于纪实摄影,关注并拍摄我家乡新城的建设。将照片与当地报纸的社评、 通讯和广告等元素并置的同时融入老照片,展示这片土地上自然、人文和社会风貌的变迁,以及其背后的媒介和资本力量。

《联团村韩家荡 64 号 》

来自《很好,很好》系列

《绿地中心 》来自《很好,很好》系列


《T01_[01.1a-37.1c]-T04_[01.1-80.1]》起,我开始思考图像的意义:一张照片可同时作为艺术、物件、证据和历史记录而存在,无数照片构成了一个与客观世界并行的拟像世界——一个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世界。这一系列作品基于近年风靡电视和网络的抗战剧,直接拍摄屏幕中的画面后通过复制、分类和索引等方式组成一个看似可信,实则荒诞的档案,省思荧屏所描述的现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落差。

T01_[01.1a-37.1c]- T04_[01.1-80.1]_ III 类_

72 件武器剪贴簿,2015


近年来,以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和直播网站极大地激起了我的兴趣。但是我不知道用何种(文本或视觉)的语言来讨论这一当代视觉现象,直到最近兴起的“浅读”和“浅描”理论给了我新的启发。


《查房》为双关语,在酒店查验身份之外,现在又指主播间的互动,我以冷面式的观看截取了当主播缺席时刻的网络直播间景观,直接呈现了亲密而又疏离与异化的空间。该系列中的一件饰品作品《ASMR符号学*桌子*[不是ASMR]》解构了风靡直播文化的ASMR现象中的修辞,讨论亲密关系是如何被现代技术所媒介化。

《ASMR 符号学*桌子*[不是ASMR]》

来自《查房》系列


报:留意到你的作品都是持续进行的,原因是,什么时间会截止?怎么来预设呢?当你进行一个课题研究之后,持续进行过程中遇到难题怎么办?有没有进行不下去的时候?


董宇翔:很多时候是因为生活中还有很多其它的事情要处理,而当创作开始之后不断地反复思考和创作就持续了一个阶段。在开始阶段我不会预设一个截止的时间,而是让作品发展看看。对于已经完成的作品像《很好,很好》和《T01_[01.1a-37.1c]-T04_[01.1-80.1]》,我有时也会加入一些新的元素,毕竟完成是相对的,我认为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其实一直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这也是一种不断前进的动力。除了时间不够用之外,创作过程中比较棘手的难题还是语言和方法的问题。当想要表达的时候如何恰如其分地用何种方式表达?比如,最近我开始思考“浅读”和“浅描”作为方法。

T01_[01.1a-37.1c]-T04_[01.1-80.1]_ III 类_

72 件武器剪贴簿_鹰爪功,2015


墙报:什么是“浅读”、“浅描”?对你有什么影响?


董宇翔: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理论化和概念化的研究“深读”和“深描”被奉为正统 。其核心是假设文本的意义隐藏在文本深处,需通过对文本的细读(Close Reading),来充分挖掘文本的多义性,从而揭示人经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2010年前后,当代文学理论家提出了“浅读”和“浅描”以质疑传统的“深度”模式,所谓的“深” 其实一向都很浅,不过是伪装在玄乎其玄的外表之下,假装什么都看得见,其实常常看不见那么多。因此,“浅读”和“浅描”倡导一种新的、开放的、谦逊的对待“他者”和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这对我最大的影响是理解当代网络流行文化现象,我不再执着于它们“背后的”、“深度的”意义,而是回到现象本身寻找合适的语言描述它,而意义就在这一过程中显现。

10 点半直播哦2017-07-11 12 点场,2017

ASMR Hangout #3 // Let's Play Taboo tog,2017


03

当代图像的潜在意义


报:作品《T01_[01.1a-37.1c]-T04_[01.1-80.1]》的名称像一串计算机代码?作品中的文献、文本、图示,甚至战役研究等等很多材料综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董宇翔:其实不是计算机代码,而是档案索引编号。当我们去图书馆找一本书的时候,如果只知道书名那几乎是不可能找到,还必须要有一个与这本书相对应的索书号。这个标题就好比一个索书号而非书名,也奠定了作品关于档案和编号的基调。具体来看,T指类(Type),01.1a是I类中的第1件作品,37.1c是I类第37件也是最后一件作品,《T01_[01.1a-37.1c]》就是《I类_1932至1945年间周卫国的37张照片》的索引缩写。《IV类_108名汉奸》索引缩写为《T04_[01.1-80.1]》,两者相连表示一个区间,即这一区间内的所有内容。


T01_[01.1a-37.1c]-T04_[01.1-80.1]_I 类_1932 至 1945

年间周卫国的 37 张照片,2015


相信大家都有去博物馆、档案馆参观的经历。在这些机构中,历史被图片、视频、文本、物件等各种媒介所叙述。但是,将什么东西纳入展示和收藏却成为了这些机构的特权也由此控制了观众了解“真实”的途径。《T01_[01.1a-37.1c]-T04_[01.1-80.1]》如博物和档案机构一样纳入了大量虚构材料,形成了三人成虎的效果,甚至曾有一位研究抗战时期摄影史的老师也信以为真。这些材料的内容虽是虚构,却实实在在地反复出现在电视观众面前,形成一套可以自说自话的语言系统。在一个拟像世界中假处寻真,档案的官方性、机要性和权威性与其荒诞的内容形成落差。

T01_[01.1a-37.1c]-T04_[01.1-80.1]_ III 类_

72 件武器剪贴簿_马尾手榴弹,2015

T01_[01.1a-37.1c]-T04_[01.1-80.1]_ II 类_

关于小王庄战役 17 件套文物的研究,2015

T01_[01.1a-37.1c]-T04_[01.1-80.1]_ IV 类_参考文献


墙报:作品中有大量的图象语言,而我们都知道现在是一个图象泛滥的年代,你试图对图像重新定义吗?


董宇翔:我不认为我的作品能够重新定义图像,而是揭示当代图像的潜在意义。如《T01_[01.1a-37.1c]-T04_[01.1-80.1]》就是意图揭示人们习以为常的娱乐和消费模式——抗日剧之中关于“真实性”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T01_[01.1a-37.1c]- T04_[01.1-80.1]_ IV 类_108 名汉奸_

安丘侦缉队队长贾贵,2019


墙报:对于快手、直播等新媒介的关注,《查房》似乎也借用了这样的手段。那么,问题是怎么判断它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而不是一个传播作品?


董宇翔:“重要的不是艺术”,后者说艺术的形式可以是很多元的,并非一定要以艺术品的形式存在。除了创作作品以外,我还从事很多其它的工作,比如写作,但我都视它们为艺术实践的一部分,它们既可以是艺术作品,也可以是传播作品。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具体的观众会有具体的判断,我对这些观点都保持开放的态度。

《今晚九点见~ 2017-07-15 21 点场》

来自《查房》系列


墙报:在你看来,什么样的艺术家才是好的艺术家?毕业后的安排与计划?


董宇翔:好的艺术家可以通过作品触动人心,激发思考和对话。目前谈毕业的计划,因为我即将在秋天进入3年左右的论文写作阶段,主要精力还将是在创作和论文上。


董宇翔,1990 年生于江苏吴江。先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和罗切斯特理工学院获艺术学士和艺术硕士学位。现在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为媒介、艺术和文本,研究方向为中国新媒体艺术,法兰克福学派与现代技术以及中国互联网文化等。作品曾在OCAT 研究中心(北京)和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等地展出。曾获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IAAC)二等奖并入围第八届三影堂摄影奖。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