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亭葳《新编综合英语》
发起人:脑回路  回复数:0   浏览数:1781   最后更新:2019/05/20 20:31:51 by 脑回路
[楼主] 小白小白 2019-05-20 20:31:51

来源:凤凰艺术   凌濛


艺术是什么?

近日,第20届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圆满闭幕。艺术家、导演雎安奇继2015年获第16届全州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后,他的作品《艺术是什么》在此届电影节上亦入选了 Extended Cinema 的放映单元。同时,以该片影像为灵感创作的同名视频装置作品也成为本届电影节最新设立的“展映+”(Expanded Plus)单元群展的一部分。


“我们希望能够模糊电影和视觉艺术的界限,以及剧场、画廊、电影节和艺术展览之间的区别。与其去定义是什么当代电影,更重要的是直接告诉人们它已经抵达的高度,以及还能走多远。”

—— Kim Minji

第20届全州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策展人


上周末刚刚闭幕的第20届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自1999年首次举办至今,一直致力于推介最前沿的独立实验电影,聚焦当代电影艺术的另类运动,积极发现有才华并能够影响和引领未来的电影创作者,为创造性的实验和独立精神加持,并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从业者们提供相聚和交流的机会。不同于主流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全州国际电影节的目标是超越现代电影的疆域,在内容和形式上对“电影”这一重要的创作语言进行拓宽和实验。

艺术家和导演雎安奇曾于2015年凭借《诗人出差了》获第16届全州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今年,他的作品《艺术是什么》亦入选了 Extended Cinema 的放映单元。同时,以该片影像为灵感创作的同名视频装置作品也成为本届电影节最新设立的“展映+”(Expanded Plus)单元群展的一部分。

“12位与我们有共同愿景的艺术家参与了这个单元:有像 James Benning, Kevin Jerome Everson, 雎安奇以及 Ben Rivers 这样不断在探索和证明移动影像可能性的大师, 也有如Jodie Mack, Helena Wittmann/Nika Son, Malena Szlam, Peter Bo Rappmund/Adam R. Levine, Natalia Marin以及Jang Woo-jin 这样的新晋艺术家,每件作品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大部分作品都将不仅在影场放映,还将以投影或装置的形式在画廊内展出。我们希望能够模糊电影和视觉艺术的界限,以及剧场、画廊、电影节和艺术展览之间的区别。与其去定义是什么当代电影,更重要的是直接告诉人们它已经抵达的高度,以及还能走多远。” 第20届全州国际电影节“展映+:乌托邦幻影“单元策展人Kim Minji在展览手册中这样写道。

▲ 《艺术是什么》,雎安奇,2018。摄于2019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

▲ 策展人为观众进行导览


作为这12件作品之一,《艺术是什么》被放置在展览入口最醒目处。这件带有记录性和文献意义的影像作品拍摄于2018年4月,50位有代表性的中国青年当代艺术家来到了距北京市区110公里的河北省兴隆县,在这里,在山中,在湖边,在火车上或菜场里,他们回答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艺术是什么?

▲《艺术是什么》剧照,2018


受访艺术家包括:Aaajiao、蔡东东、曹雨、陈陈陈、戴陈连、丁世伟、冯梦波、郭鸿蔚、高露迪、郝量、贺勋、胡庆雁、胡为一、胡晓媛、胡尹萍、九口走召、梁半、梁远苇、林科、刘成瑞、刘诗园、刘韡、刘野夫、刘雨佳、那林呼、秦思源、沈凌昊、宋琨、孙原、汤南南、谭天、Thomas Eller、陶辉、王思顺、邬建安、徐渠、徐新武、闫珩、颜磊、杨俊岭、杨凯、杨心广、杨圆圆、叶甫纳、叶凌瀚、臧坤坤、张文心、赵要、周洁、周轶伦。他们被认为是2000年以来中国新一代潮流艺术的最强集合。影片聚焦他们各自对于艺术创作不同角度的解读,创作环境对于艺术家的影响、以及艺术家曾经和正在经历的、由艺术自身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挑战等话题,从多个维度呈现艺术、环境、创作、个人之间的关系,旨在试图进一步勾勒出“艺术是什么”这一永恒的话题。

出生于1975年的雎安奇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他的处女作《北京的风很大》曾于2000年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成为日后中国实验电影的里程碑之作。他和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等七人也被媒体称为“独立电影七君子”。他的创作涉及实验影像、叙事性电影、绘画和 LED 灯箱系列作品,是中国观念艺术创作者中的罕见个案。作品曾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古根海姆美术馆等重要的国际艺术机构展出。


▲《艺术是什么》工作照,2018


在本次电影节所设的两场映后谈中,当被问到他如何看待自己不同媒介的创作间的关系时,他回应说,很多时候他想用一整部电影去展现的可能也就是一个画面,而有时一副看似简单的画也可以蕴含一部电影般丰富的内容,可以让人驻足很久。

▲  雎安奇导演在第20届全州国际电影节 Extended Cinema 单元映后谈


这也正是全州国际电影节本届新开创的“展映+”单元所试图呈现的精神。如该单元策展人 Kim Minji 所说:“它为观众在形式与主题上的连贯思考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之得以将惯常的评价标准、僵化的思维和局限的视角都暂时放在一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开辟这个单元是意义非凡的,它像是一个声明,宣告了全州国际电影节从第20届开始的一个新的起点。”

作为一个承载幻象的空间,电影院和展示非永久艺术的美术馆一样,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异托邦,与乌托邦不同,它们所展现的,都是在现实中存在但却并非绝对真实的世界。无论是黑盒子还是白立方,它们的成立都基于各机构所共同建构的关于艺术的概念、知识和叙事,而在现实中作品与作品却因时间和地点的差异而相互分离。在福柯所描述的诸多异质空间中,电影节或艺术节等节庆的意义实际上就在于创造了一种可以被用来介入和颠覆日常生活的空间——在有限的时间中被激活,并被转型为某种另类生活的现场。“展映+”这个单元的展览所建构的也正是一个使作品的过往、当下与未来都得以相互独立又彼此交织的异质空间,从而持续激发电影中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活力。本次群展的主题是“乌托邦幻影“,所选出的12名导演的作品充分说明了电影院不仅可以制造幻觉,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去揭露我们周遭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幻觉。

▲ 位于Palbok当代艺术工厂的“乌托邦幻影”展厅外观

展览地点位于由废弃的胶片厂改造而成的 Palbok 当代艺术工厂。在园区中的另一处空间还有一个名为“100部电影,100张海报”的展览,是电影节邀请100位韩国优秀设计师为100部当年入选的电影所设计的海报,这一形式的展览今年已是第五年。海报的设计者并没有事先与电影导演取得联系进行沟通,因而这就也成为设计师与导演用作品进行的某种看不见的“对话”,也可以被认为是艺术的又一种可能。在众多斑斓而炫目的海报之中,《艺术是什么》的海报上出现的,是一只以素描呈现的懵懂而质朴的猫咪,工作人员称这张海报是热款。这完全出乎导演的意料,但仔细琢磨一番,却也不难发现它与《艺术是什么》这部影片的初衷和质感都有着许多相通之处。


▲ “100部电影,100张海报” 展览中的《艺术是什么》海报


在映后谈中,主持人提问说,从《北京的风很大》到《艺术是什么》,雎安奇导演似乎都是在以一个问题介入人群之中,这是否是他有意延续的某种风格?导演回答说,问题是什么或许并不重要,他所感兴趣的而是这些不可能找到正确答案的问题所能够激发和呈现出的多维的视角,以及这一个个个体的回答所构建的立体的世界。而在本次电影节结束之后,他将马上投入拍摄的一部新的短片《山中》便很可能会是对这个问题所做出的另一种回答。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