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审美是一种立场斗争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0   浏览数:1791   最后更新:2019/05/18 21:36:50 by 点蚊香
[楼主] colin2010 2019-05-18 21:36:50

来源:典藏Artcoco  吴码


典藏:能否讲讲这次K11新展的契机?与奥斯卡・穆里略这位年轻人碰撞后,您是否有一些有趣的体验或观察呢?


张恩利:契机的话,其实说来也是简单。近几年,我在国内没有做过个展,而参照以往三至四年一次国内个展的节奏,觉得也是时间做一个新的展览了。正好K11上海有这个项目合适,奥斯卡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我也挺喜欢,也就参加了进来。说到奥斯卡・穆里略,这位年轻的艺术家身上展现出一种坦诚的状态,这点非常有趣。他的创作并非是他这类同龄人惯常选择的新媒体介质,它们是非虚拟性的,很直接。

艺术家张恩利(图片提供:张恩利工作室,香格纳画廊和豪瑟和沃斯画廊)


典藏:这次展览有哪些是新作?挑选的标准是什么呢?它们是否有一些共性?


张恩利:这次K11的展览作品许多都是近几年的作品,无论是平面还是立体作品,空间感几乎都萦绕其间。


典藏:中国一直有将个人精神寄托于物的文人画传统。从苏轼的《木石图》到您之前一些采访中提及的金农,而且您的大学时代很重要的一段时间是在江南度过的,您如何看待这个传统对您思考人与空间、人与物体、物体与环境的关系方面的影响?它们在您大量接触西方哲学、文学、视觉艺术,与香格纳、豪瑟沃斯画廊等机构合作,接触更广市场后,是否仍旧存在?


张恩利:传统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它们如同某种基调,或者说是养分,始终存在于“我”之中。中国的绘画、美学传统是含蓄的、精神化的,有它现实的情感反馈却很少直指现实的问题。对于我个人或许多同时代的人而言,中国的美学、文化传统是与众多外来文化交杂的。在我的青年时代,西方哲学、西方的艺术家对我的影响亦是重大的。塞尚等人的创作,解构的创作方式、人物刻意展现的“笨拙”和其中所展现的情感叙事,亦留存在了“我”之中。追求中国传统式意境并非是我想要的,而复刻西方的视觉表达亦不是我的目标,无论它们在学习过程中占据多重,它们只是构成了个人叙事的取用库,而非其他。


典藏:与之前常出现的纸箱、球体、树、缠绕的线不同,这次我们看到了红白格地板,能否为我们讲讲这件作品?为什么使用了您从人物转向物体后不常使用的大面积“红色”?是否在经历过张扬、内敛阶段后,您开始寻求一种新的处世方式?


张恩利:红白格子主要得益于上海老洋房的地板。老洋房的空间及其间的地板,有属于特定年代的美感。最初其实是红黑的格子,但这样的配色确实太过凝重,所以后来改成了红白格。当然,除了配色的考量外,也多少受到毕加索的一些影响。我们都知道,在毕加索的画作中时常会出现身着红白格子的艺人,在这些艺人身上能够感受到一种欢快和自由。无论是格子,还是红色,其实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创作是很自由的,这些我都曾经做过,只是在这些作品中放大了而已。至于说,是否有新的转向,其实创作、处世都是无止境的,有关主题的选择和对主题的理解亦然。我曾经有长达四年多的时间追求“物”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西方传统中具象的局限逐步显现,而这些关乎于视角方式的观看问题,我逐步意识到直接又非现实的的绘画并非仅是抽象一种认知。

张恩利,《无题(地砖)1—2》,亚麻布面油画,310×630 cm,2019(摄影/欧家成,图片提供:张恩利工作室和chi K11美术馆)


典藏:最近,您还有哪些新的展览项目和创作计划?


张恩利:在K11上海的个展后,紧接着我会在意大利有一个展览。在意大利的这个展览中,立体作品将会是主要的作品类型。至于未来的创作计划,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去讲述,因为它们还有待成熟且充满变量,但目前,我的创作方式主要还是偏向立体、平面的。


典藏:从2008年开始,您一直忙于各种展览与创作,是否有考虑过休息一段时间?持续的工作,持续的对外阐释、叙述,对体能与创作热情是否会有消耗呢?


张恩利:休息或者调整一下节奏当然也想过,但目前来说一年做一个展览对我而言没有什么问题。其实,这两年我已经慢慢在调整自己的节奏,这些当然也反映在了我去年的作品之中。思考这些作品,其实也有回味、调整过去的意味。至于消耗,其实没有。创作的欲望或热情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体验。体能可能随着年龄增大逐步递减,但人与创作之间却是双向的关系,如果没有持续的展览、工作的督促,人极大程度会滑向慵懒。而且,创作或者观念、叙述往往都是带有场景性的,不去做就无法实现,这种状况确实也会反向推动创作的热情。

张恩利,《工作室》,油彩、亚麻布、多层板,木箱:282×256×304cm,画布1:260×202cm,画布2:253×199.8 cm,2018(摄影/欧家成,图片提供:chi K11美术馆和张恩利工作室)


典藏:当身体这一容器逐渐成熟、衰弱,您个人的精神与容器的博弈战走向何方?有没有胜利者?这对您挑选“物”有何影响?


张恩利:有关“容器”,过去我已经说过很多了。人始终还是留有动物性的,身体会衰老,精神会怠惰,但我们仍旧有主观能动性。你所说的博弈战,或许可以将其看作为一种挣扎,一种体验,这里没有胜利者。它是否会在我创作中呈现?可能多少会有吧。但对“物”的选择其实是潜意识的,很多都是记忆中的东西,并不是随意的选择。它们之中,比如常常出现的皮管子对我而言如同城市的密码,而纸盒子等这种廉价、平民的材质亦出没于日常生活之中。


chi K11

张恩利丨OSCAR MURILLO双个展

2019.3.22-5.31

票价:60~70元

上海市淮海中路300号

K11购物艺术中心B3层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