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人物: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620   最后更新:2019/05/15 10:38:25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babyqueen 2019-05-15 10:38:25

来源:AME影视计划  小智


孤独是我的一种常态,作为创作者的孤独,就像练功和修行一样,没有更好的办法。

——袁可如

《旦夕异客》丨袁可如丨放映海报


“AME戏影说——戏剧与影像对话”将于5月19日(本周日)作为首届西溪新锐戏剧展跨界交流单元·闭幕活动如期而至。


本次戏影说的主题我们选择了跨界,当代,有着层出不穷的跨界,不管何领域都是,而此次我们以影像与戏剧为引,有幸邀请到凭借《你好,疯子》,《无名之辈》享誉影视业界的编剧雷志龙,和口碑爆表的戏剧《驴得水》的金牌制作人孙恒海作为对谈嘉宾。


而电影领域有了,戏剧领域也有了,我们还缺了什么?当然,还有被俗称为“美术馆电影”的影像艺术领域


经深思熟虑,我们认为,此次“跨界对谈”的最佳人选当属视觉艺术家、实验影像导演为背景同时也在自己作品中极其关注表演与空间关系的袁可如


袁可如

视觉艺术家,实验影像导演

袁可如是中国新生代艺术家,影像行业的一匹黑马。她深谙“跨界”之道,常将自己的实验影像作品融入现场表演进行展览,剧场感渗入影像的沉浸式风格颇有几分现场舞台戏剧之感。

《月亮便士》丨袁可如丨2017

在与两位“黑马”编剧雷志龙,金牌制作人孙恒海碰撞之前,我们先跟她聊了聊关于她和她即将带来放映的作品《旦夕异客》...


对话 Q&A 袁可如

《旦夕异客》预告片


Q

其实您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本次跨界对谈,您为何选择《旦夕异客》进行分享?


A:

《旦夕异客》是我创作里比较有电影性和文学性的作品,也是接下去继续创作和探索的方向,无论是内容上的思考还是具体到各个层面的制作都相对复杂,剧作、表演、美术、剪辑、音乐等有非常多的细节,是把影像的作者性和小规模电影工业模式相结合的一次还算完整的实验。

《旦夕异客》丨极光囚鸟丨袁可如


它的主要意义还在于,它是我个体置身在当下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中,观测和体验到的阶级差距、信仰缺失和身份困境,用虚构想象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秩序“稳定性”的怀疑和对命运变动的寓言。

《旦夕异客》丨玛雅玛雅丨袁可如


影片中四个平行并进的故事片段,来源于我自己写的四个短篇小说,是长期研究科幻/神话/Cult文化的过程中对Speculative fiction“推测性小说”的尝试,着重于对环境、心理、生态和记忆的描写,带着黑暗、神秘和悲剧的色彩。主人公们虽然在不同时代、 不同身份之中,但都有着被控制、同化、剥夺的困境和孤独感。

《旦夕异客》丨蝴蝶伤城丨袁可如


在旦夕之间,他们也挣扎过, 也曾试图冲破阶级和命运的牢笼、寻找荒芜的故土和自我救赎,却因为有着自觉无法作为的矛盾、迷失、软弱和克制,最终没能逃脱他们被拟定好的人物设置。这种无奈和幻灭感,是对高度发展剥削的城市、终日焦虑恐惧的生活状态以及命运沉浮的自我投射。希望通过分享这部作品,能与更多处在相似境遇的创作者们和观众们建立起一种情感沟通的桥梁。

《旦夕异客》丨天使与瑞丝丨袁可如


Q

旦夕异客有着怎样的创作背景?与哪些科幻题材艺术作品有关?


A:

四个小说的创作背景是我真实的现实和生存状态,具体例如:身体对信息爆炸的调节失控、不平等带来的话语权丧失、工作中的性别压力、家庭和情感关系的隔阂、资本体系之下劳动的不可见/时间被不断的榨取等等,当然这些问题现在还是无法解决,也是因为很难解决且复杂交织,所以选择用平行世界的概念去呈现成影像,这也是对科幻母题的一种切入,它并不仅仅只是关于未来,它也可以关联着现在和过去。

《世界旦夕之间》丨电影丨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很多带哲学意味的作品给了我很多营养, 在视觉和叙事结构上,《旦夕异客》的灵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法斯宾德《世界旦夕之间》、戈达尔《阿尔法城》、《剪刀手爱德华》等经典电影的复古赛博格科幻美学,人物和画面充满古典、冷漠、僵化和仪式感的状态;

《剪刀手爱德华》丨电影丨蒂姆·波顿


另一方面来自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大卫·米切尔《云图》等小说中多重维度并进的叙事结构,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使虚拟和真实混淆,从而产生分裂、重构甚至互为镜像,使故事更为复杂、宏大和宿命感,文本上受到科幻新浪潮中泽拉兹尼和法国新小说派格里耶、杜拉斯的影响,其中还有向阿西莫夫《最后的问题》、动画《攻壳机动队》等致敬的很多小细节。

攻壳机动队》丨电影丨押井守


Q

传统叙事电影和实验影像之间有怎样的差异?您在创作中是如何平衡这两者关系的?


A:

准确点应该是平衡当下国内工业电影和实验影像之间的关系,因为从电影史上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尤其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影像流派发展史,例如先锋派到新浪潮,还有大量的B级片和Cult Movie等等,这些独立导演和艺术家在影像语言的探索上对电影本身甚至工业体系的发展都起了了很大作用。

《月亮便士》丨袁可如丨2017


但是在国内,这个过程是基本缺失的,电影的发展非常单线,工业和资本占据了话语权,制作模式也相对固化和保守,独立电影也还大多只是在围绕二三线城市边缘人群的小成本电影,影像语言和叙事模式是比较过时的,或者就是各自的呓语,大部分都挺无效的,而且实验导演能拿到的资金非常少,很多人都还是拿自己的钱在拍,其实非常消耗,更不用说有良性生态了。

阿斯匹林》丨袁可如2017


所以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处境尴尬,很难平衡,只能在具体创作中去达到一种最大化,比如相对专业和灵活的团队,廉价复古的材料,更为具体可行的计划,常常身担数职能自己完成的都自己完成,希望能在影像语言、观看方式以及内容主旨上能有真正新的创造和推进,让两者有更多互通,这个可能是一直要学习的过程,也是创作的一种使命。

《月亮便士》丨袁可如丨2017


Q

影像创作需要怎样的编剧,剧作工作?能结合您的经验谈谈吗?


A:

故事是我这几年创作关注的重点,平时也一直保持着高强度观影、阅读和写作的习惯,主要在探索如何把电影核心叙事的部分在展厅中呈现,《旦夕异客》就是空间叙事电影的一次尝试,展览的四屏幕完整版会比放映的单屏版观感好很多。


因为资金条件有限,很多东西无法拍出来,剧作时我把那四个短篇小说重新删减、提取,将它们的叙事重点整理结合成一条主线,来强化体现后现代人类各种身份认同彼此矛盾冲突的困境和孤独感。

《月亮便士》丨袁可如丨2017


同时我提前做了演员的casting,在演员身上聊出他们真实的性格特点和身份经历,然后和小说主人公结合后重写具体的对话,一方面是让这些素人演员更贴合角色,一方面也是加强故事的饱满度。和单独写小说不一样的是,这个过程像分镜小说,它是由先后明确的一个个场景组成,而四个屏幕中的每个人物出场入场、对话方向、行动时间等是被模拟的非常细化的,并且避免和转换了实际无法实现的东西,所以我基本做到了剧作部分和拍摄结果的高度统一。

《旦夕异客》丨展览现场


四个故事在展厅中用四个屏幕同时播放,而叙事重心会在四个屏幕中游走,如同四种不同乐器组合在一起的合奏曲,构成一种空间中的蒙太奇,形成同时观看四个电影的观影体验。


在最后,四个故事会跨越断裂的时间流和空间维度,相互作为启示和终结,逐渐汇成一个完整的小说循环。 我会倾向于前期剧本的逻辑清晰化,因为很多影像创作者会忽略逻辑和结构的重要性,我早期创作时也会有这样的问题,结果就是执行时会非常吃力或者偏离,时常需要靠后期来弥补; 但即兴和临时的自由发挥的东西也是非常宝贵的,最好是在精准的结构之外有一些留白的空间,去捕捉意外的可能性。

《月亮便士》丨袁可如丨2017


Q

为什么您作品中和建筑空间的联系紧密,剧场感、舞台感很强烈?


A

‘剧场性’贯穿了我的大部分创作,从早期的performance、录像到后来的电影、数字游戏,我一直在推进一个工作,就是用此刻的现实空间再造叙事和人物,在空间里强化人物的异化、 身体的姿态、性别的模糊和摄影机的运动。

《科纳瑞恩》丨袁可如丨2018


我其实很少在棚内搭建场景,因为舞台无处不在, 它可能是一座深山老宅、一个公交换乘站或者一个无水的游泳池,这些沉默的藏匿的自然风景和社会功用中的人造景观,只需要加上一些材料的变化和人物的尺度,就可以成为某种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的岛屿,发生和消失的故事可以是过去的一场祭祀活动,或者未来异客的误入;而在影像作品里出现的正在被遗忘的古道、温泉村、钢铁厂房,到有分级感的地下井、监狱和飞行器等场景,更是通过空间隔阂来表达不平等和充满废墟感的未来图景,是现实和想象的重合,也可以说,空间和剧场感是我制造叙事的一个重要手段。

《科纳瑞恩》丨袁可如丨2018


Q

这次戏影说的活动会与雷志龙、孙恒海等职业编剧和戏剧工业大拿进行交流对谈, 有些什么期待的火花吗?


A

期待和他们的交流,能得到一些专业的反馈和不同角度的理解,尤其是在剧作和表演上,相信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打开接下去创作的更多思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