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制的思想史:王钦论田中久文的《哲学思考象征天皇》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155   最后更新:2019/04/01 16:38:00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babyqueen 2019-04-01 16:38:00

来源:凤凰艺术


巴塞尔艺术展 | 光映现场

作为亚洲规模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国际性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于2019年3月27日拉开帷幕,并于3月2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开展几日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现场人山人海,场面如火如荼,展会预售门票早已售罄。


本届展会共有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242家画廊参与,分为“艺廊荟萃”、“亚洲视野”、“艺术探新”、“艺聚空间”、“策展角落”,还有“光映现场”几大展区,其中首次参展的画廊有21家。


在深受观众喜爱的“光映现场”(Film)展区单元,第六次掌舵策划该项目的国际策展人、多媒体艺术家李振华为大家呈献了27部灵感来自当今社会政治氛围的电影与录像作品。


▲ 2019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光映现场”


2019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于3月27日如期举行,本届展会共呈献了来自35个国家及地区合共242间顶尖画廊参展。除了强劲的回归画廊阵容,今届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还展出了21家首度参展的艺廊。除了在“艺廊荟萃、“亚洲视野、“艺术探新及“艺聚空间展区展示来自亚洲及全球的艺术佳作,展会同时带来“策展角落展区精心策展的展览,巴塞尔艺术展对话项目系列,以及精彩丰富的“光映现场(Film)单元

▲ 2019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新闻发布会现场,巴塞尔艺术展全球总监马克·斯皮格勒(Marc Spiegler)、巴塞尔艺术展亚洲区总监黄雅君(Adeline Ooi)、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联席主管暨瑞银香港区主管及行政总裁卢彩云(Amy Lo)、澳洲雪梨当代艺术机构Artspace行政总监、“艺聚空间”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六度担任“光映现场”展区的策展人李振华


在第六年举办的光映现场展区,国际策展人、多媒体艺术家李振华为大家呈献了27部灵感来自当今社会政治氛围的电影与录像作品。作为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光映现场”展区的幕后推手,李振华长期以来工作于瑞士和中国,自90年代后期他一直倡导电影艺术和新科技的运用,这也成为了他电影成就和发展的重要见证。作为国际环保摄影奖 Prix Pictet 和瑞士伯尔尼独立艺术机构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Sommerakademieim Zentrum Paul Klee)的推荐人,李振华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和专家小组成员,其关注的焦点在于中国艺术实践的转变。“凤凰艺术”在“光映现场”对策展人李振华进行了专访,听他分享策展理念和艺术理想。


李振华 X 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光映现场”策展人李振华


Q: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迄今已举办了多届,作为策展人第六次策划“光映现场”,你积累了怎样的经验?

李振华:我们的项目从一开始就叫做“光映现场”(film),是因为我自己比较偏好新媒体艺术。就希望我们的项目可以打开公共空间,可以完成这个媒介的扩展。这是第六年做这个项目,每次做这个项目都是很好的学习。因为我很好奇画廊和艺术家所做的推动是怎样的?因为人往往因为熟悉的东西,而止步不前。我每年非常高兴看到那些申请,每年也会想很久我希望推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如何结合这些创造以及我希望能创造在一起。每年的工作都很多,我的两任主席从开始就非常支持我,我的同事们都很努力。积累是经验、知识、生命的总体。我试着让它有内在的上下文逻辑,并且针对外部的变化有足够有趣的反应。

《东》(2006),刘小东,图片由刘小东工作室和贾樟柯提供


Q:本届“光映现场”的策展理念有什么新颖之处?有什么亮点可以与大家分享?

李振华:就像每次的策展都是很自然的,从申请里面自由的长出来。我更关心策展的上下文逻辑,策展应该是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合适的呈现。如刘小东的三部影像中,跨越十二年的时间。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呼应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我希望找到艺术形式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以及人类情感和经验上的同理心。所以短片项目“有无人处”、“第二性”和“失踪的警察”也都是在探寻来自作品自身的名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对我来说可能策展更像一条河,有自然的原动力,就像今年的主题我也选择了“春风沉醉的夜晚”,试着想想过去的某个时刻,再想想现实的困境,还有春天要来的生机。


《春风沉醉的夜晚》(2009),娄烨,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Q:你从2000年以来一直专注于新媒体艺术,而拥有巴塞尔艺术展“光映现场”单元,无疑是为新媒体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展示平台。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你认为这个平台对新媒体影像艺术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李振华:影像艺术的发展自有其道,在我的项目上只呈现,因为我们想推动的,也正是艺术家和画廊,还有很多在地艺术机构正在做的。我感兴趣的,是如何进行合作,呈现属于我们时代的艺术。因为任何时代有属于它的技术手段,艺术形式和个体经验。而我所能做的是尽量贴近这一时间。

Q:这两年的经济状况不好,大家都说是经济的严冬,而这几天在巴塞尔艺博会现场听到的却是一片叫好,市场的“严冬”似乎成了艺术品的“暖冬”。这种趋势有没有带动今年的影像艺术市场?

李振华:市场交易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因为这是你所处的时代,那你必须把握这个时代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去做。

《线》(2018),邢丹文,图片由艺术家以及位于纽约和北京的博而励画廊提供


Q:巴塞尔艺术展通常会被视为当代艺术市场的晴雨表,也是当代艺术发展趋势的一个风向标。你觉得“光映现场”这部分对影像艺术的发展,能否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李振华:风向标要看影响力,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带动现在的艺术创作,能让更多的人开始理解,影像可能出现的多样性。以及有如此大的艺术家群落,和支持她们的机构。当然这应该是一个全社会的共识,能够客观的记录属于自己的时代,并反映对这个时代的感受。也许影像艺术自身就是风向标,因为很多人早就已经在使用这一媒介。

Q:巴塞尔艺术展与通常艺术领域的展览不同,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一种潮流,似乎每年三月这段时间不来香港看巴塞尔就显得落伍了。当代艺术如此大规模地介入大众,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李振华:香港出现的情况,公众需要的就一定是文化的主体。而我们所需要的是在主体之外还要呈现主流之外的线索。而公众的喜爱要看教育和事件的双重特性。以及巴塞尔博览会,在专业服务方面和内容呈现方面的超级理念。更多的公众介入,也会让我反思什么会达成这一公众交流。以及公众对知识、美和群体融入感的倾向,在这里香港巴塞尔博览会,确实超越了一次商业活动的范畴。

▲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光映现场”


Q:我是第一次作为观众体验“光映现场”,没有想到现场居然有这么多观众,香港公众对影像艺术的接受程度超乎想象。你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李振华:这与公众的喜好是一致的,本来从一开始设定这个单元,就是因为香港电影工业化在60-90年代最重要的贡献。这一贡献早已形成其人群关系,而这一贡献之外,来自艺术的多媒介创新。一种是在过去的电影经验里找到共同经验,一种是和新兴的艺术手段艺术家去发现。

▲ 艺术家程然在“光映现场”放映专场发言


《奇迹寻踪》(2019),录像截图,程然,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Q:策划“光映现场”与你平时策划机构艺术展览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在策划过程中有没有考虑这个平台的特殊性,以及与观众互动的关系?

李振华:我每次策展工作都有不同,与不同机构的工作,首先是了解机构的特性。以及机构里的人群,如何与他人工作,如何恰当的呈现。所有直流必将进入大海,这是我2000年以来的工作线索。我为巴塞尔的工作和其他美术馆的工作,都应该成为一个知识的整体。


Q:经过这些年的积累,你在今后的“光映现场”策划中,有没有自我突破的愿望?

李振华:人是通过知识选择,以及知识塑造的。策展工作,可以被看成这一知识塑造的线索,发现他人也就发现了自己。每次策展都会形成一个知识的序列,一直都需要挑战。


▲ 由台湾电影制作人侯孝贤执导的《金城小子》,剖析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图片由巴塞尔艺术展提供


▲ Arario,Ju Anqi,A Missing Policeman,2016,2,图片由巴塞尔艺术展提供

▲ Capsule,Alice Wang,Untitled(Yoga),2014,Still,图片由巴塞尔艺术展提供




《反复验证》(2018),吴其育,图片由艺术家和台北尊彩艺术中心提供

▲ Tang,Yuan Gong,Scented Air The Stroll4,图片由巴塞尔艺术展提供

▲ A+ Contemporary,Chen Xi ,A single life in multiple lives,2018,Single channel video, HD, Color, Sound,Video still,图片由巴塞尔艺术展提供

▲  Urs Meile,Cao Yu,TheLabourer, 2017, Filmstill,图片由巴塞尔艺术展提供


▲Ben Brown, Julian Charrière, Ever Since We Crawled Out, 2018, Film Still(copyright the artist; VG Bild-Kunst, Bonn, Germany),图片由巴塞尔艺术展提供


▲ Lehmann Maupin, Alex Prager, La Grand Sortie, 22199,图片由巴塞尔艺术展提供


▲ David Noonan, 'A Dark and Quiet Place.' Courtesy Roslyn Oxley9 Gallery, Sydney, and Modern Art, London.


▲ TKG+, Yuan Goang-Ming, The Strangers,图片由巴塞尔艺术展提供


本届展会“光映现场”的中国艺术家项目包括:关于中国著名艺术家刘小东的数部精选电影,包括首映的纪录片《刘小东在柏林》,由杨波执导,记录刘小东2018年在柏林创作场域特定作品的故事;由台湾电影制作人侯孝贤执导的《金城小子》,剖析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以及2006年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纪录片《东》,此片曾于2006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与2006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放映;娄烨作品《春风沉醉的夜晚》,该片曾于2009年在戛纳电影节荣获最佳剧本奖;短片项目《失踪的警察》,包括驻北京艺术家兼导演雎安奇创作的三部短片:《大字》、《钻的人》和《失踪的警察》,分别描绘着六十年代、八十年代与当今中国。


影像是人们记录、理解与回忆现实的媒介,而在2019年的香港,当人们面对着这些流动的时间与故事时,想必会在艺术的编织中对于当下世界产生更强烈的感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