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视频】分裂的绅士 - 蒂姆·克罗利与查理·邓顿双个展 | EGG画廊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474   最后更新:2019/03/13 21:00:08 by 叮当猫
[楼主] colin2010 2019-03-13 21:00:08


来源:Ocula艺术之眼  钟山雨


展览现场:保罗·施耐德,“Rule 32”(2018年12月22日-2019年1月22日),临时chi K11艺术空间,沈阳。图片提供:K11艺术基金会。


英国新锐艺术家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1987年生于金斯顿,他在坎伯维尔艺术学院取得学士学位,同时也是皇家艺术研究院的毕业生。施耐德的创作以既有图像和高效沟通语言为探索对象,从平面设计、符号与标志中获取灵感,其媒介跨越雕塑、绘画、摄影、版画与文字等。施耐德作品中的图像简洁、直白、通用且具有普遍辨识度,它们在二维平面上复制繁殖自身,再颇具侵略性地蔓延至各个空间中。

展览现场:保罗·施耐德,“Rule 32”(2018年12月22日-2019年1月22日),临时chi K11艺术空间,沈阳。图片提供:K11艺术基金会。


2018年底,保罗·施耐德参与到K11艺术基金会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合作的“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中,作为该项目第二阶段的驻留艺术家来到沈阳,首次在中国展出其作品。在这一名为“Rule 32”(2018年12月22日-2019年1月22日,chi K11临时艺术空间,沈阳)的驻留成果展览中,施耐德继续了其以往对人类与外界之间关系的探索,思考视觉经验与惯习行为如何传达出这一关联。

展览现场:保罗·施耐德,“Rule 32”(2018年12月22日-2019年1月22日),临时chi K11艺术空间,沈阳。图片提供:K11艺术基金会。


展墙上,窗户上,空间内,无不密布着艺术家创作的黑白相机贴纸,这些相机图像大小各异,其灵感来自微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发的“Webdings”字体。施耐德在“相机”上挂上了其自沈阳各个商店中收集而来的毛绒玩具,密集而颇具冲击力的相机图像与色彩鲜艳的玩具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形象各异的挂饰有的呈现拟人水果形态,有的来自不同的卡通角色,从早在70年代已不再流行于英美的粉红豹,到如今的小猪佩奇。这些卡通形象诡异地在沈阳的流行文化中共存,令艺术家惊奇不已。

展览现场:保罗·施耐德,“Rule 32”(2018年12月22日-2019年1月22日),临时chi K11艺术空间,沈阳。图片提供:K11艺术基金会。


展览标题来自一个名为“网络守则”的线上公约与条例,最早用于网络小组“匿名”(Anonymous)中,而后为贴图讨论板网站“4chan”引用。此次展览引用了守则中的第32条:“无图无真相”(Pics or it didn’t happen)。艺术家以此对其在沈阳驻留期间——尤其在拥有众多艺术品的K11购物中心——观察到的自拍文化提出疑问:“无论是在沈阳故宫,还是在商场里,人们总是将艺术品作为人像的背景板。于是我决定颠倒这一主客体关系,将观众置于巨大的相机前。”在此,施耐德的创作似乎引发了一个矛盾的循环——观众处在相机贴纸的“取景框”中,而他们同时在自拍中使这些作品变为背景。由此,艺术家挑战我们的视觉与知觉经验,质疑了相机在我们与艺术和世界的关联中所扮演的角色。

展览现场:保罗·施耐德,“Rule 32”(2018年12月22日-2019年1月22日),临时chi K11艺术空间,沈阳。图片提供:K11艺术基金会。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