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观 | 自噬的蛇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454   最后更新:2019/03/11 11:20:02 by 蜡笔头
[楼主] 聚光灯 2019-03-11 11:20:02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陈璐、黄格勉


“如今,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穿着方式都大同小异:牛仔裤、运动鞋、T恤……一个旨在为个人提供无限选择的系统最终使人类同质化,这是现代历史上最大的悖论之一。”

——《文明》(2011

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

麦克尔·纳贾尔,《f.a.s.t.》,出自“外太空”系列,2017


现今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射电望远镜位于中国贵州的一个偏远山区。其主要建造目标就是接受来自未知外星文明的星际信号。德国摄影师麦克尔·纳贾尔(Michael Najjar)的作品《f.a.s.t.》正是取材于这个天文射电望远镜。“我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改变着我们的星球,这也许是无法逆转的,”纳贾尔对《艺术新闻/中文版》谈到,“我认为艺术有很大的能量,能够把这些议题清楚地呈现出来,并且让人们去思考它们究竟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帕布罗·洛佩斯· 鲁兹,《墨西哥城鸟瞰图,XIII》,2006,出自“水磨石”系列


而在墨西哥摄影师帕布罗·洛佩兹·鲁兹(Pablo López Luz)的作品“水磨石”系列中,可以看到墨西哥城的2000万人居住在仅有1.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人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这种城市空间中变得尤其突出。“我相信,景观为观察社会政治局势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洛佩兹·鲁兹谈到。在现代化的极短时间内,墨西哥城的景观加速地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而这在全球绝非仅仅是一个特例。

邢丹文,《绝缘,图B12》, 2003,图片鸣谢艺术家和博而励画廊


当我们把视线回到中国,摄影师邢丹文在2002年到2003年之间创作的一组摄影作品“绝缘”,描绘了他在广东沿海一带观察到的图景:十万多人口靠回收电子垃圾(包括电脑)为生,工作和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和艰苦。他们当中有本地人,也有来自西部的打工者。电子垃圾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另人难以置信。


在邢丹文看来,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电子设备已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成为生活方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深深地根植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结构和思维方式,并不断地改变着我们以往固有的生活方式。大量新产品接踵而至,伴随无数旧产品的淘汰,是我们目睹触目惊心的一个现实:日复一日,无止尽的“电子垃圾”何去何从?科技和经济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给中国边远地区人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

策展人威廉·A·尤因在“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展览现场导览


UCCA首次大型摄影展


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视角去记录着一些全球性变化。这正是3月9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简称UCCA)开幕的新展“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由UCCA与摄影展览基金会(Foundation for the Exhibition of Photography, 以下简称FEP)共同呈现,包括来自32个国家超过130位艺术家的300余幅摄影作品,展现全球社会图景。这也是UCCA首次推出大型摄影展,浙江摄影出版社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亦同期联合出版发行同名中文图录。“文明”试图通过摄影这种媒介,见证全球化给我们当代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愈发多元,还是趋于同质化,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展览现场


比起关注造就了个人历史的片段化叙事,本次展览关注得更多是当代的、21世纪的地球集体文明。展览所呈现的是一种人类累积的努力,这种不断扩张的现象令最复杂且相互关联的人类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明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复杂、全面,而又不断前进的任何时代的一种缩影,它会反映在城市、文化、社会组织之中,反映人的信念、反映其它任何事物。”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威廉·A·尤因说道。

麦克尔·沃尔夫,《建筑密度 #91》,2006,图片致谢上海M97画廊


“我们生活中的集体现实被个人崇拜所掩盖。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奥运会以崇拜少数优秀的运动员而告终,除了在其中辛勤工作的职员,这个世界性组织的其他部分或多或少地被遗忘了,”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容思玉(Holly Roussell)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谈到,“同样,好莱坞,这个遍布全球的梦想机器,也让我们为少数明星所倾倒。当片尾字幕浮现时,我们总是会想起电影制作的集体现实……这个想法让我们感兴趣的是,我们是如何忘记了历史上有多少重要的发现是集体而不是个人成就的果实。”

劳伦·格林菲尔德,《高三学生(从左到右)莉莉17岁、妮科尔18岁、劳伦18岁、露娜18岁、山姆17岁,在双面镜前为作者所拍摄的〈审美文化〉纪录片化妆,洛杉矶》,2011,出自“时代财富”系列

亚历克·索斯,《大皇宫》 “巴黎/明尼苏达”系列,2007,作品中的主角时尚教父卡尔·拉格斐(Karl Lagerfeld)于2019年2月19日去世


300余幅摄影作品构成全球化观察样本


这场主题宏大的展览分为8个章节:“蜂巢”展现了城市环境中逐渐发展出的群居与合作体系;“一起孤独”关注集体和个体之间的聚合和分离,以及互联网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流动”见证了后工业化社会中不断加速的生产活动与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说服力”探索了在从销售到商品和服务、从宗教信仰到个人形象等领域内象征资本的力量;“控制”展示了人类在建立秩序、解决争端、组织政治与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能力;“断裂”展现了这种秩序的瓦解以及群体和个体之间的碰撞与动荡;“逃离”着眼于日益兴起的娱乐产业,展示了放松、消遣、冒险与挑战极限如何为人类提供逃离常规的自由;最后的“下一章”则展现了对未来世界的设想,并对技术进步的叙事方式提出了质疑。

“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展览现场


容思玉表示,这八个主题的灵感是策展团队为展览挑选作品时产生的,“展览本身的结构并不是事先决定的,它是有机地出现的,意在‘诗意’,这样的标题就有足够的模糊性,可以有趣地分散图像。”这些主题就如同路标一样,可以引导游客踏上这段旅途。


“这是一个故意’松散’的结构,任何观众都可以自由地说,’我会把这张照片放在另一个章节’。但是观众在这样做的时候会进行思考,这正是我们策展人想要的。”容思玉认为这些主题,代表了从不同艺术项目中识别出的关键思想,而正是它们定义了当代的全球文明。例如,“流动”这个章节中,艺术家的作品包含从字面上描述资源移动、人的流动、车辆的移动,但也描绘了更为抽象的流动,比如全球经济中的资金流动。

亚历克斯·麦克林,《集装箱,朴茨茅斯,弗吉尼亚州》,2011


“尽管展览只能试图展示我们对全球文明的一种微小的、主观的看法,但我们策展人尽可能地采用了最广泛的观点。”容思玉分享道她所观察到的有趣之处,“从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参观者会注意到,展览中的一些照片,或者展览中艺术家的整个系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以中国为特色。我认为,由于这个原因,展览将有潜力引起本地观众的共鸣。很多图像可能是熟悉的,但其中许多都告诉了观众一些原本所不知道的世界的事情。或者也许我们知道,但脑海中没有一个清晰的图像。”

王庆松,《工作!工作!再工作!》,2012


王庆松2012年的作品《工作!工作!再工作!》就反映着大规模建设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它是一幅与著名建筑师奥雷·舍人(Ole Scheeren)合作制作的摄影作品,将后者的中国设计中心描绘成了一座充满紧张感的、类似于疯人院的场所。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人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反复的建设中变得更加复杂。“摄影即是文明的一个产物,也是记录文明的一种最好的方式,”王庆松在采访中表示,“这次的展览从各个角度展现了我们当下的世界。”


日益趋同的未来充满挑战

“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展览现场


“参观者在参观这个展览时,肯定会有一种’同质化’的反应,但我并不认为这一定是一种消极的信息。”容思玉指出,世界各地的文化与国家都分享着家庭的价值观、由法律等控制的社会结构、警察和监狱系统,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交通工具、或者是为了钱的组织,“但分离并不意味着缺乏个人想法或着多样性,而是意味着作为人类我们逐代演变,从经验以及与我们文化之外的人们的互动中学习,做出一些相似的决定,或者一起努力活得更久,并有效地共存。”

张晓,《海岸线 No.2》,2009,图片致谢刺点画廊


同时她也提到了关于未来的一些思考:接下来是什么?未来是什么?2100年或2200年的未来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可以明确的是,这个勇敢、美好的新世界日益成为一种集体努力。对我来说,我们显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但这个日益趋同的未来,它积极的一面是,我们将面临挑战的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采访、撰文/陈璐、黄格勉)

洪浩,《结算 2007年B》,2008,图片致谢佩斯画廊


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9.03.09-2019.05.19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