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洗脑课
发起人:快乐飞翔  回复数:0   浏览数:1762   最后更新:2008/10/16 17:21:12 by 快乐飞翔
[楼主] 维c银翘片 2008-10-16 17:21:12


不妥协中的顺应
文/伍方斐

“顺应”一词本身就有妥协的意思。实际上软现实主义的“不妥协”也可以理解为,只向天性妥协,只向人性妥协,只向物性妥协,只向自己的艺术性妥协。这四性,就是我们所理解的“软现实”。它是解构人类中心论、阶级中心论、自我中心论、艺术工具论等“硬现实”的一种建构。“顺应”一词用得很好,不会让我们感觉特别“硬”,何况从语言的角度来说,顺应是妥协的另一种说法。这就使我们的不妥协有更大的弹性和张力,从而也更为丰富。用“不妥协”标举软现实主义,是因为在现实中和艺术上,有太多的妥协是我们无法接受的。
顺应有时候是一种策略。当我们面对强权的时候我们必须找到自身的生存空间,实力不够时选择不违背原则的适当妥协,就像谈判一样。妥协是求取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比较正当、合法的一种程序,同时还是通过被对方接纳、潜移默化地改变对方的一种途径。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葛兰西提出“Cultural Hegemony”即文化领导权(或霸权)问题时,就强调文化领导权的前提,是在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产生“一定的妥协的均势”,实际是让步性对抗,并通过这种“不稳固的平衡”或力量转移,产生新的文化领导权和新的文化,以至新的政治和新的社会。葛兰西的妥协论主要针对领导者而发,对被领导者却更具实践性和革命性。按照我的也许错误的理解,“软现实主义”沿用“现实主义”的提法,本身就是一种富于智慧的策略性妥协,但它强调“现实主义”之“软”,却是它的原则和独特价值之所在,是它的不妥协之处。在多元化的后现代社会,妥协和不妥协的混杂是正常现象。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清楚,哪些方面可以妥协,哪些方面不能妥协。
先谈顺应物性,物性实际上是一个佛教的词,也就是物的“自性”。它强调的是众生平等。佛教主张以物观物,而不是以我观物。以我观物,“我”是一个主体,外界的一切都是以“我”为中心。比方说害虫和益虫的区分,什么是对我有利的,什么是对我有害的。物性就是强调每个事物的自然本性,其价值不假外求,小草有小草的价值,不需要用人的价值去衡量。比如我们把花草修剪成我们喜欢的形状,又比如我们花钱买了一条鱼,这条鱼就可以任我宰割了。实际上这些都是背离物性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这里,后现代理论有可取之处,是一种反人类中心论,认为过去我们以人的眼光,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一切价值标准事实上都带有人类的偏见,种族的偏见,因此造成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高度紧张。
我非常认同物性这一概念的。过去我们都太强调人的主体性了,太强调人这一物种的优越性了。用物性这一概念我们就可以平等地、宽容地看待这一世界,包括没有生命的东西。西方人是从人性恶或原罪的角度,日本人是从耻感的角度。为什么人性有那么多的阐释,恰恰是因为人性是多元的,复杂的,有人说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仍不免简单化。还有峥嵘刚才说的潜意识方面的问题等等。
再谈顺应人性。如果我们把天性定义在自然性和个人性方面,物性定在每个物体自身,人性就是定位于人的社会性。华裔美籍学者许倬云说过,只有“全人类”和“个人”是真实的,民族、国家、地域等的真实性要次要得多。他提到的人性是超越中西对立的。这也是人类中心论的一种说法,但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确实扩展了。艺术性就是我们理解的艺术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试验,每个人的艺术都可以很内在,我们追求自己的艺术观。但是不能把标准放在别人的身上,不要把自己的艺术观当作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软现实主义是一种更加包容的艺术观。
总之,软现实主义艺术主张顺应天性、顺应物性、顺应人性、顺应艺术性,同时在顺应“四性”的过程中,要避免对它作本质主义的僵化理解和限定,要意识到“四性”的过程性、开放性和未完成性,通过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不断扩大它的内涵,发现它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可建构性。

(摘自《软现实主义》第三辑研讨纪要)

《亲爱的,我带你去寻找那茫茫无边的母爱》 380cmX166cm 布上油画1 2008年3月 罗奇 .jpg
[沙发:1楼] guest 2008-10-18 16:50:34


[板凳:2楼] 蔡俊 2008-10-20 00:14:5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