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期个人作品《午饭》
发起人:dickbass  回复数:217   浏览数:6070   最后更新:2019/09/29 09:21:35 by guest
[楼主] 陆小果 2019-02-20 11:37:12

来源:七木空间


Q: 金思

A: 江芳


Q:这次“拔掉楔子”中作品的蓝色给人一种很情绪化的感觉,这和你的创作过程或者自身的经历是否有关?

A:不能说全无关系。在我的这批作品中,图案、肌理、颜色是构成每幅作品的主要三个元素,而图案和肌理基本上是变化较小的,颜色就成了最先捕捉视网膜因素,对于颜色的选择并非主观设定好的。就像去商场买东西我总会不由自主的选择颜色鲜艳的,也许是我的基因在起作用,对于我而言每个颜色都一样被使用,没有好坏,没有个人情绪,不同的是观者的感受,这也是有趣的部分。

Q:你觉得用颜色来描述你的性格,是哪种颜色?

A:五颜六色吧。每个人会看到不同面的我,有一种说法“五色即无色”,每种颜色在不同情景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无色挺好。

江芳_郁_布面油画_100x100cm_2015_细节

Q:画面中的肌理是以一种怎样的逻辑呈现的?

A:在一次小品试验时,我将蕾丝布压在厚厚的颜色上,随后颜色从镂空的部分被挤压出来形成了另一幅景象,在光的照射下丛林出现了,而且这样反复重复的动作消化掉了很多东西,容易沉浸其中。

Q:之前你的很多作品都是使用这种有规律的图案,可否谈一下原因?是保持一种创作上的惯性吗?

A:也许是一种心理结构吧,我希望自己能更理性些,这样规律的动作很多时候可以使人平静。

Q:怎么理解这种理性的规律的动作和“拔掉楔子”主题之间的联系?

A:我理解的“拔掉楔子”,是蒙古人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时最后一个动作,拜天拜地,拔掉帐篷的楔子,这里边有一种敬畏。如此次参展的每位朋友,不管在哪块儿领域(可能就是圈儿吧),都在怀着敬畏的心坚持着自己所做的事,我想这也是爱思做这次展览的初衷,也是她的艺术观吧。

江芳_天明_布面油画_100x100cm_2015

江芳_郁_布面油画_100x100cm_2015

Q:作品在墙上形成的构图和留白很有趣,在七木空间呈现的位置是怎么确定下来的?

A:这个要感谢爱思,她太厉害,能够完美的解读每位艺术家,然后结合空间的特点,把不同的作品糅合在一起展示。当时她微信我提出布展方案,我立马拍案叫绝,以前我也对自己的作品摆放有过设想,但也都停留在视平线高度,而此次的高于视平线,两张竖向并列,让观展的角度发生变化,很有意思。


Q: 丝丝

A: 马秋莎

Q: 近十余年来的生活和创作的变化大么?

A: 生活挺庸常,和大部分人的轨迹没啥区别,创作是跟着时间走的,时间变化它一定是在变化。

Q: 有什么是毕业以来,你认为没有变化的?

A: 脆弱吧。来的时候还是招架不住。

Q: 你的作品被广泛认为是感知与表现咬合紧密的,你怎么看待人工智能、科学物理这些对于人文学科较为陌生领域的信息的影响?它们对你处理“表现”有影响么?

A: “人工智能、科学物理“这些命题无疑将对人类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未知中时刻伴随着巨大的危机感”这是热门,也是屁话,人人会说。它于我,是悬疑了三十多年慢慢地依赖感官系统建立起来的感觉经验。在这个过程里,感觉和经验之间就是我的工作。

Q: 对于今天的你,感知来自于记忆?生活现在时,还是某种头脑中的存在?

A: “童年”就像月光,每天会在黑暗的时候会面。

马秋莎_黑线NO.2 _纸上水彩及综合材料_100x150cm_2017

Q: 这次参展的作品,应该是你所有作品中较为成熟、集中的一个系列,你能谈谈么?

A: 《你》系列始于2014年,创作延续至今,也一直在变化中。它的前身是我2010年到2013年间完成的《建筑系列》水彩画,共十幅。1959年建国十周年兴建的十大苏式建筑曾经是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比如军事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农业展览馆等等。北京曾经很小,一段时期内人们就用这些至高点来定位这个城市。如今,有的建筑已经被爆破拆除不存在了。我将记忆中的它们还原。这种记忆更多的是一种体感温度,伴随着呼吸,而并不是严谨的追溯它们的外形。我更愿意用注视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建筑。水彩经由多层覆盖后仍然透明的特性使得"呼吸"感越加强烈。整个建筑中的窗户是异化的分水岭,它不透明,也没有明确的颜色倾向。它只是一种反光介质,却随时会变成任何一种颜色(取决于站在它面前的人以及它所处的环境)。它是隐形的,同时也是封闭的,隔绝的。“窗”的概念一直贯穿我的创作,作品里的窗千变万化。2011年的《一室一厅一厕》是对一个家里不同年代下窗的真实描绘(窗即屏幕);2012年的《雾》系列里由窗的遮盖物—窗纱所引出的光影时空的概念以及对私人生活的保护(窗即皮肤);2010-2013年《十大建筑》系列里对窗所具有的遮蔽功能与隔绝的强调(窗即墙壁);而对于较新的《你》系列,除了一些看似建筑结构的造型外其他的部分都被金银两色的遮光纸覆盖,成为窗的遮蔽的同时又映射出外部景象和观看者。随着观看的逼近,单个的“窗”被凸显出来,作为个体的窗口连成排,竖成片,又及面。每个角度都反射出不一样的色彩和内容,随观看者的位移而变化着。窗上的泛光介质所具备的"引诱"功效正在发挥作用,更像是观者以及所处的环境被吸入画中取代了内容主体。


Q: 丝丝

A: 冯至炫

Q:你是哪年毕业?毕业后现在参与较多驻地项目?

A:2018年毕业,去年毕业后做了三个驻地项目。

Q:三个驻地?都在哪儿?这次参展的作品是在驻地项目中,创作的?

A:从英国的Lake District 到巴拿马的 Armila再到澳大利亚的Bundanon

我此前预期的研究方向有关于新殖民主义对澳洲原住民手工艺品的影响,但在Bundanon度过一顿时间后,袋鼠吸引了我的注意,并成为了我的主要创作线索,在这个地方袋鼠的数量是澳洲人口的两倍之多,同时蕴含了多重身份,它是原始的有袋动物、公路杀手、国徽与货币上的象征物、食用肉品等等等等。我从质诘袋鼠这种物种的真实图像出发,探索事物的能指与所指被剥离后,如何在不同语境下被赋予不同的符号化含义,并被重新构建成不同的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多个维度进行流通。。

从十七世纪初西方知名者到达这片原生的土地后,便一直致力于将他们所认为的“完美未来”在这片土地上实现。此次澳洲Bundanon Trust驻地项目却让我开始质疑这种看似理所应当的未来景象,我似乎跳脱出来并终于发觉了这种未来景象的虚无。在这片以自然为名却经由人工塑造的完美土地上,政治经济的平缓提升给予了人们平静稳定的生活,艺术的地位也更多地被流行文化代替,先锋艺术也因而更不被人们所需求和了解。那么艺术的未来是怎样的?艺术会往哪个方向发展?怎样的艺术是真实的?这些都是我内心的疑问,我会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探询答案。

Q:它同你去驻地前的,关于差异美学的研究和预期,有着怎么样的关联?

A:差异美学同这个具体的项目没有直接关系,更像是我制作这件作品的结构和研究方法。差异美学指的是,美的事物必定基于差异,我一般用异域情调来概括,其中包括亚文化,奢侈品行业,艺术等等相对的他者文化。换句话说,袋鼠只是我从一个异域情调中提取的一个图像。同时,从Cultural Burning(文化燃烧)的仪式和最终遗留的画面中抽象出美感,将其转化为雕塑制作的工艺,也是对差异美学的运用。

冯至炫_关于完美自然的想象_木_树脂_244x60x158cm_2018

Q:可以理解,你在创作中,采用了目前消费主义中,比较善于的调用异域或差异美学的方式,同为生产,你们的不同在于?

A:差异美学更像是一种解读现象的方法,也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规则。不同的人类时代,比如宗教社会等等,有不同规则。在不同规则下,人们有着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等认知。在这全球贸易时代,消费商品化的异域情调俨然成为部分人们的信仰与寄托,并扮演着填补身处于无摩擦化生活状态人们内心无尽空虚的最便捷的良药的角色。

Q:具体谈一下为什么会关注消费主义中的美学?

A:我是从中国的新生美学开始研究的,是从两千年之后(新中国),因中国对外的贸易扩张,而新生的脱离所谓传统的中国美学。作为他者文化,也是异域情调。我觉得只是关注当代美学,因为我们正好身处于消费时代。

Q:技术与工具在你目前的创作中的理解为?

A:我在RCA的毕业论文可以说就是写技能与工具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我定义了一个Aha moment,艺术是艺术家在面对素材(物件与事件)时,运用其所掌握的技能,在同素材不断交互后产生出多样的结果,并用艺术家个人独特的个人品味从中挑选出结果的不断循环的过程。这个挑选的过程,就是Aha moment


Q: 金思

A: 齐星

Q:能否谈一下最近的工作生活状态?

A:在考前班教课,抽空画画。春天是美术高考淡季,能多画点自己的画。

Q:现在中国考前班很多,有没有从比较大的角度去想过大量学生参加艺考以及未来出路的这个问题?

A:写实绘画在世界范围内早已被边缘化了,但在中国,因为美术高考的缘故,使得写实绘画的受众很广。中国人口基数巨大,美术考生的绝对数量比较大,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美术生还是少数。比例上来说还是正常,大部分美术生学的是实用美术,出路还好。

Q:你的作品也是本次展览唯一的“古典写实绘画”,对于其它运用比较新的媒介的艺术家,他们可以有比较多的表现方式,你是怎么看待当下的写实绘画?以及写实绘画的当代性?

A:我所理解的艺术中的当代性是包含工业审美及消费审美的,而绘画作为艺术媒介其实是农业时代的产物。

举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作品——委拉斯开兹的《纺织女工》为例,这个作品描绘的是西班牙的皇家织毯厂,远景处的挂毯取材于神话传说《变形记》,古时有位凡女的纺织手艺超过了工艺女神雅典娜,这使雅典娜十分恼火,一气之下就把这位聪明的少女变为蜘蛛。画面的中景是些宫廷的贵族,近景为纺织女工。这幅作品描绘了天上及人间,女神的小心眼儿,凡人的好手艺,贵族的闲适,女工的忙碌。这些元素融汇互渗,相得益彰。作者又通过自己的绘画语言把这一切安排的平实动人。其画面内容作为文本的复杂程度,多层次的观看性,神话故事、世俗场景、阶级同情都被安排的恰到好处,润物细无声。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古典绘画语言完成的,现代以来的绘画作品中,看不到这样圆熟的表达。我觉得现在市面上的“观念绘画”,无论是“观念”还是“绘画”,都没能超越这件十七世纪的《纺织女工》。所以我觉得“绘画”不是问题,只是艺术的一种手段而已。“当代性”也不是问题,有些作品是超越时代的。

齐星_两个天使_200x300cm_布面油画_2018

Q:你之前提到过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一对木雕天使,为何通过绘画重新实现那对天使雕刻者创作者本身的想法对你来说很重要?

A:通过绘画重新实现那对天使雕刻者创作者本身的想法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自己之前的作品,在内容上都是指向性比较明确的,画面上比较接近照片,我试图拔掉楔子嘛!所以想画些内容比较简单的东西,画面处理上试图更接近绘画,而非摄影的效果。

Q:能不能说在观念表达上,你还是保持着接近委拉斯开兹的古典方式,在技法上追求一些新的东西?

A:我更认同一种有厚度、有分量的表达方式,技法上我追求一些旧的东西。

Q:对于“拔掉楔子”中走出舒适圈的“度”的问题,其实现代以来很多艺术家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去做的,但是以一个比较长的艺术史的角度去看,有些东西确实也如同您所说——有待商榷,你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怎么去把握这个拔掉楔子的“度”?或者拔掉楔子对于哪些方面可以是行之有效的?

A:“拔掉楔子”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而与之相对的农耕文化却是晴耕雨读、安土重迁,把楔子埋得更深。“拔掉楔子”是现代以来的革命式的反传统的传统。我关心的是“革命”之后要重塑的是什么?我对为了革命而革命,为了颠覆而颠覆、流于姿态的艺术没有兴趣。我觉得现代主义有其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的指向性,它诞生于欧洲内部,伴随着工业文明而来,又混杂着左派的政治立场,它要颠覆的对象是基督教文化史、农业文明的旧传统以及资本主义的新秩序。所以我觉得“当代性”未必是普世的,东西方有着不一样的传统,也使得革命对象革命手段,以及革命之后的重塑内容都会有偏差。我明白你的问题是针对创作者个体而言的,但对我来说,“楔子”从何而来更重要一些,“怎么拔”是接下来的事情。

Q:你的画面中的天使对你来说有何指向性,还具有西方宗教式符号的属性吗?

A:两个造型优美的形象而已,喜欢到想复制一下。我不是基督徒,对我来说,已不具备宗教属性,或者说,我不在意天使的宗教属性。但我在不在意,这属性都在那,毕竟尽人皆知,天使是基督教的符号。


Q: 丝丝

A: 王长存

Q: 为什么使用《坠落》这样的标题,并且用“科技面前人人下坠”这样的论调解释这个标题,对你而言,科技带给人的坠落是什么具体的形态?

A: 我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科技面前人人下坠」这个论调并不是悲观的而是中性的。如今对科技持悲观批判的态度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它是那么的正确以至于以这种观点即使拍出「黑镜」这么烂的剧都会收到好评。「坠落」这件作品借用了一个简单的视错觉:持续盯着一个不断上升的画面会有自己在下降的感觉。关于这点其实在日常中有更具体的形态就是刷手机上的时间线,随着手机上的时间线不断向上滑,会有种自己在下坠(不知道坠到哪里去)的感觉。科技以数码化的形态浸入大众生活后,使得大家眼前这个不断上升的画面变得越来越平滑。

王长存_坠落_2019_声音影像装置_静帧

Q: 作品中,彩色的信息带向上涌动,这个影像同现场的声音有什么关系?

A: 这个光条其实是声音的频谱分布,是用来表现声音在不同频率段能量的。频谱在光学领域最常见的就是彩虹。视频里这个光条可以理解为声音的「彩虹」。但通常软件输出的声音频谱配色是固定的,「坠落」把声音频谱的配色替换掉了,但是它的变化还是根据声音频率的变化来决定的。又由于声音部分不是真实录到的现实声音,是完全用合成器的原理合成出来的,所以相当于,我可以通过指定声音中频率以及能量浓度的变化来改变这些光线。

Q: 谈谈你和声音艺术以及电子音乐最初的经历?

A: 我最初就是个不断追求「变态聆听」的电子音乐乐迷吧,哈哈哈哈哈,我觉得保持乐迷的状态很重要,很多事都始于着迷。

王长存_坠落_2019(片段)

声音影像装置(电脑程序声音合成,PythonFFmpegSoX, 9 32


Q: 对于你来说,创作中的“声音”和“视觉”它们于你有本质差别么?

A: 我倾向于用相同的方式去处理声音和视觉,这点在 2018 年上海 OCAT 那个展中的作品里有体现,比如「透纳测试」的想法就来源于音乐中的「采样」这个手法,持续的乐迷状态使音乐成为了我的世界观,音乐中的规则和方法很自然地会成为我处理包括视觉的其他媒介形式的途径。

Q: 我看到你在OCT上海的个展,觉得你很自由,在创作中,特别是以视觉为输出的创作中,什么是你最重视的?

A: 谢谢!对我来说在创作中重视的点首先是新鲜感然后是副作用效应,无论声音还是视觉首先在感受上(物理层面或者精神层面)得有我自己没经历过的内容,副作用效应这词是我瞎编的,大概意思就是在做作品时并不明确预料结果的具体内容,而是通过制定一系列方法与规则,建立一套边界,然后让作品在这个边界的可能性内振荡,同时观察/记录输出。


拔掉楔子

Pull Up the Stake

范久鹏、冯至炫、江芳、刘广隶、马秋莎、娜布其、齐星、王长存

FAN Jiupeng, FENG Zhixuan, JIANG Fang, LIU Guangli, MA Qiusha, NA Buqi, QI Xing, WANG Changcun

2019119日-2019324

展厅开放:周六|周日上午11时至下午六时(需预约)

Appointment only

13501007444

info@qimuspace.com

www.qimuspace.co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