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丨我打心眼里瞧不上安迪· 沃霍尔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0   浏览数:2535   最后更新:2019/02/20 10:57:45 by 点蚊香
[楼主] 橡皮擦 2019-02-20 10:57:45

来源:典藏Artcoco  陈峰


在全国四个一线城市中,相比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当代艺术生态发展不够蓬勃已是近年来常见于各类媒体的论调。一个良性的艺术生态链包括各个环节,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作为终端消费者的收藏家、美术馆、博物馆,作为两者桥梁的画廊、艺术空间、艺术博览会、拍卖行以及外延的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媒体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这其中,画廊作为给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姻缘牵线的“红娘”,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为好的作品找个“好人家”是画廊的职责和意义所在。此外,当代艺术画廊与传统画廊还有所不同,前者与艺术家和藏家还有更多情感上的联系,而非简单的商业往来关系。可以说,画廊的生存状态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地区当代艺术发展的状态。

广州chi K11艺术空间“放纵的超体”展览现场(摄影/马玲玲)


优质画廊稀缺 后起之秀能否齐头并进?


广州缺乏优秀的当代艺术画廊,并非没有,只是数量太稀少,这是一个让人遗憾的状况。在这里,传统艺术占据艺术品交易的大头,当代艺术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往往成交状况不佳,广州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地位与其文化上的保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许多人试图分析形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有种说法把其归结为广州人的务实精神,对于看不到明显利益的事情,他们不甚热衷,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也无法一言以蔽之。从现状来看,运营一家画廊无疑是件投入与回报极不成比例的事,相当大的一部分画廊撑不过三年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这么短的时间还不足以建立足够的影响力,并等到年轻艺术家成长起来为画廊带来收益。

广州画廊外景


但“实务的广州人”似乎从未停止做一些不那么“务实”的事,除了少数几个历史稍久一点的,如今在广州较为活跃的当代艺术画廊不少都是近几年才成立的。姑且盘点一下:


历史最久也最顶尖的维他命艺术空间,由胡昉和张巍两夫妻创办于2002年,2015年,空间从赤岗西路横一街搬到了番禺区化龙镇农业大观园内;


由建筑师叶敏创办的扉艺廊成立于2007年,也在业界留下了较好的口碑,不过,2017年年底,在它成立十周年之际,扉艺廊已转型为扉美术馆;


一个小型的空间5art Space,由曾经的媒体人和“天一良品”的创办人和设计师吴洁成立于2010年,但中间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就在外人惋惜之际,2018年它又迁了新址重新开始做展览;


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逵园艺术馆由“海归”黄轶群与几个朋友创办于2012年;


由广州珍宝巴士集团出资、该司董事局主席刘奕创办的33当代艺术中心成立于2014年,即将迎来五周年,执行馆长为“海归”李听尘。不过该机构定性为非营利民营艺术机构,并将于2020年转型为全新的当代美术馆;


由三位艺术家胡向前、林奥劼和林敬新共同创办的广州画廊成立于2015年,虽因合同到期房东收房被迫迁址,但终究熬过了“三年之痒”,并开心地举办了一个三周年庆祝活动;


同样成立于2015年,并同样被迫迁离原址的还有观空间,其主理人陈观宝原来也是艺术家,属于专注于虚拟艺术创作的“01小组”的一员,但他后来没有再做创作,全心打理空间的事务;


由自带名人光环的陈侗创办的本来画廊成立于2016年,这位身兼画家、出版人、文字工作者等多重身份的跨界玩家有着长达20多年的运营“亏损机构”的经验,画廊的日常运营由艺术总监全荣花负责;


由张委、王馨联合创办的三域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于2016年首次举办活动,2017年,她们正式以公司旗下的三域・汇艺术空间之名进行展览和主题沙龙活动,并将空间迁入海珠区隔山新街;


2018年,备受瞩目的广州K11在多次延期后终于开业,同时其旗下的chi K11艺术空间也于同期开始运营;


这一年,作为瑞丽·SUN IN SKY第六届发布周的分会场,位于广州琶醍B区的SUN IN SKY当代艺术空间也正式成立,与迁到此处的观空间共同举办展览活动。


总的来说,虽然目前广州只有维他命艺术空间一家属于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颇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画廊,但广州画廊、本来画廊、33当代艺术中心等后起之秀也在按着自己的节奏持续产生影响力。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点点努力汇聚起来多少总会有一些改变。


各擅胜场 朋友圈壁垒如何打破?


艺术圈的圈层化是个非常明显的现象,不仅指艺术界人士和普罗大众之间高筑着壁垒,圈子内部往往也分化严重。就广州的当代艺术界而言,广州美术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是两个最重要的艺术家基地,这两所学院的师生和校友构成了广州当代艺术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各个画廊所举办的展览、每次活动的出席嘉宾等不难看出,每个画廊都有它的“朋友圈”。


维他命艺术空间在这其中似乎是个异类,从不见创办人出席任何艺术活动,他们也从不接受媒体采访,更很少向外界透露空间的运营情况,即便自家的展览也少见大规模的媒体宣传,而创办人之一胡昉是在离开纸媒后创办的该空间,他本可以调动丰富的媒体资源为自身造势。不过,尽管看似行事低调,实际上维他命艺术空间早已蜚声海外,在诸多国内画廊尚未得到过香港巴塞尔的参展“船票”前,维他命艺术空间早已多次参加过瑞士巴塞尔博览会和斐列兹艺术博览会等国际顶级艺术博览会。2007年,胡昉还受邀为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杂志工作,另一位创办人张巍更是首位进入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评审委员会的中国画廊主。从2013年开始,张巍便进入了由英国顶尖艺术杂志之一《Art Review》每年发布的“Power 100”榜单,该榜单给当年在全球当代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作了排名。次年,胡昉与张巍共同进入了该榜单,直到2018年,两人每年都榜上有名,其排名在2017年曾高达第42位。

维他命艺术空间外景


“出圈”,意味着影响力穿破堡垒,也往往被视为成功的标志,毫无疑问,维他命艺术空间已经走出了广州乃至国内艺术界这个“圈子”,在国际舞台上发光。不过,从该空间代理的艺术家和曾举办过的展览来看,“圈子”的痕迹还是非常明显的。90年代是广东当代艺术曾经最为活跃的时期,广东最早的实验艺术小组“大尾象工作组”的四位主要成员林一林、陈劭雄、梁钜辉和徐坦以及非正式成员郑国谷等人与维他命艺术空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与他们共同参加2003年由侯瀚如担任策展人的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广东快车”展览单元的曹斐、段建宇也是维他命艺术空间签约的代理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与代表广东当代艺术辉煌期的这批艺术家在共同成长,艺术家的成就也就是画廊的口碑和影响力。当然,如今该空间代理的艺术家不止这些人,还包括白双全以及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和傅丹(Danh Vo)等。


陈侗与“大尾象工作组”和维他命艺术空间的关系也很密切,不过从目前本来画廊举办的展览和代理的艺术家来看,并没有显示出与“广东快车”那代人的关系,本来画廊所代理的艺术家黄周妥、金闪、劳丽丽、李消非、刘声、萧开愚和易连等从80后到60后都有囊括。广州画廊的三位创办人胡向前、林奥劼和林敬新都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他们更关注珠三角地区年轻艺术家的发掘和扶持。

“劳丽丽——欲壑难填”展览现场(摄影/马玲玲)


33当代艺术中心由著名艺术批评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任学术主持,传统媒介的现当代转换、影像与新媒体艺术、青年与艺术未来、城市与日常生活是该机构的四个学术关注点,这也与出资方背景及皮道坚的学术背景相吻合。观空间的主理人陈观宝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过去所呈现的展览有不少与这个学院有关。与SUN IN SKY当代艺术空间的合作将使观空间朝向一个结合时尚与艺术、面向年轻人的当代艺术空间打造。


由吴洁主理的5art Space和由张委主理的三域・汇艺术空间代表了另一种生存状态,两位主理人同为女性,同样在创办空间前做着与艺术关系不大的工作,空间的气质也都显出主人的个性。5art Space断断续续地存活,或许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广州人的务实精神——能做就做,做不了也没什么。张委则以主题沙龙的形式分享、传播着她的艺术理念,她在去年曾召唤了大部分广州的当代艺术机构,在三域·汇共同就发展问题作探讨。


单打独斗还是抱团取暖?


广州至今仍没有专门的画廊行业协会,几年前曾有几家偏向做传统艺术的画廊试图促成此事,但因各种原因最终未能成行。从地理分布上看,广州的当代艺术画廊也与北京、上海的不同,没有艺术区的聚集效应,广州的艺术家们和画廊主们都四处分散在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中。但与当代艺术画廊往往地处偏远的情况不同,广州的画廊很多分布在繁华的市区,或深藏于某个小区,或位于某个历史悠久的建筑内,总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反差感。


维他命艺术空间由原来闹哄哄的居民区搬到了偏远的农业大观园内,新空间“镜花园”由日本著名建筑师藤本壮介操刀设计。维他命艺术空间像是一个传说,一个类似于武侠故事中“扫地神僧”的角色,不引人注目却有着无人可匹敌的超强实力。它的国际化声誉使广州有了一张可以拿得出手的名片,但尴尬之处在于,藏家们似乎少有广州人的身影。

维他命艺术空间——镜花园空间地层展出“郑国谷:心能转境”现场


广州画廊从原来的海珠区怡乐路搬到了泉塘路,仍隐身于居民楼中。画廊的定位是“立足广州,放眼世界”,过去三年广州画廊都参加了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据胡向前的说法,“销售相当不错”,但仍未能实现收支平衡,房租、员工工资、展览费用、艺术家经费占据了支出的大头。在这些购买作品的藏家中,虽未经仔细计算,但广州藏家的比例“估计非常低”。


本来画廊位于海珠广场附近泰康路拥有百年历史的骑楼之上,楼上是陈侗创办的另一个知名机构——录像局,这里的硬件并不完善,遇到暴雨天气,临街的那面墙甚至会严重漏水,但即便是这样的条件,本来画廊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已经获得了不少的赞誉。

录像局展厅现场,广州(摄影/马玲玲)


坐落于恤孤院路的逵园艺术馆,其建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逵园属于广州特有的民居建筑东山洋房的五大名园之一,现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5art Space原来位于逵园的三楼,后来搬到了斜对面不远处的百年老宅“锡安园”内,由广东时代美术馆发起的南方收藏家联合会也把“会盟地”选在了此处。


这可以算是广州的艺术机构最为集中的一个地方了,从试图成立画廊协会,到由个人组织的机构对谈,再到由广东时代美术馆主导发起的慈善拍卖晚会“五行宴”和南方收藏家联合会以及由广东美术馆“广州三年展”串连起的几个平行展区,广州的各方艺术力量一直试图汇聚,想为繁荣这个地区的艺术生态多尽些力,众人都在期待它变好一些,但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的确很难改变,前方道阻且长。


2018年,世界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过多位广州的画廊主表示,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不大,持续做好自己的事才是他们最关注的。不惧单打独斗,也不排斥抱团取暖,以广东人的实务精神做一些并不那么“务实”的事情,这就是广州当代艺术画廊生态的独特所在。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