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编年史:摄影如何成为记录世界的主要形式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0   浏览数:1633   最后更新:2019/02/01 19:26:48 by 毛边本
[楼主] 点蚊香 2019-02-01 19:26:48

来源:LCA  董大为



对上海双年展的评论


上海双年展创始于 1996 年,算是国内较早的双年展之一。第 12 届“上双展”于 2018 年 11 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至本年 3 月结束。

这次题为“禹步——面向历史矛盾性的艺术”的展览的效果如何?艺术家董大为在观展之后,使自己“重返记忆现场”,用“忠实于感受并借助于知识”的文字完成了一篇展评。我们读后视为一篇相对客观的评论,推荐大家阅读,以下是正文:

十二届上海双年展标题及前言


展览前言


一般我们看展览都是从展览前言开始,尤其国际双年展往往体量庞大,作品繁多,必须要借助策展团队的前言来理解整个展览和其中作品。我的观展之旅也是从仰视前言墙开始。展览前言概括起来有三层意思:


1、时代的特征:我们的时代非常复杂,具有“历史矛盾性”,“进步与衰退共生”,“不能被简化成单一叙事”。


2、艺术的任务:艺术应该为观众提供“启示”,应该“具有神谕能力”,甚至是“全知之物”,在复杂的时代境况中“帮助我们理解自身的境遇”。


3、展览的任务:本届双年展的目标是“致力于探索当代艺术家如何讨论和表现我们时代的矛盾性”,展现当代艺术和文化如何对抗时代的复杂性。


十分钟的仰视之后,我几乎本能的产生疑问。因为前言的三层意思分别违背了我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基本辩证思维,一个艺术实践者的经验常识和一个双年展观众的朴素期望:


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基本辩证思维告诉我,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殊性,但这种特殊性又可能仅仅是不同时代之间的共性。就像那句我们耳熟能详的狄更斯的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尽管我们都能切身感受到所处时代的日新月异,它的充分复杂和矛盾,但我们仍不能因此武断地说其它的时代就不复杂,就只有进步或者衰退。


作为一个艺术实践者,面对未知,面对时代,我深知我的同行和我一样无知无助,这来源于经验的常识。面对时代的复杂和矛盾,艺术家也时常寄希望于先贤往圣的智慧和启示,渡己不得何谈渡人。如果说艺术家的工作有幸能够成为现实境况和神谕之间的中介,那也是基于“艺术能够如实反映时代”的前提,即我们常说的 “艺术是时代的镜子”。


镜子反映时代是艺术社会学中的反映取向理论,这一理论相信“艺术蕴涵着社会的信息”。它的主要问题在于“它所植根的隐喻被如此广泛的界定,以至于我们无法判定社会的哪些方面,哪些群体被反映了”。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镜子的反映是有局限的。


罗杰·弗莱在差不多一百年前也曾通过他自己的研究检讨过这种反映论。他列举的例子之一是孕育基督教诞生的罗马帝国时期,“我们所知的可能是生活中的最大的革命,是那些导致从异教崇拜到基督教崇拜的改变的事件。… 罗马帝国的艺术没有这方面的任何痕迹。” 在考查了不同时期的艺术与时代的关系之后,罗杰·弗莱结论说“我希望通过以上的历史和艺术观点说明:通常我们假定的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决定性的联系是不对的。”


作为一个双年展观众,如果事实如策展人所说,我们的时代复杂而矛盾,艺术可以给我们以启示,那么我天然的期望展览作为一次回应时代的尝试,能给出一个简单的回答。就像科学家面对浩瀚的宇宙,各种迷思的现象,都尽量以一个简化的公式或者模型作出他们解释的努力。但是策展人却说本届双年展的任务仅仅是要探索艺术家如何表现时代的矛盾性。


以艺术表现复杂是以表象表现表象,容易理解。可是要艺术能轻易表现“时代的矛盾性”恐怕是一个过大的期望,也许“伟大的艺术”能够做到吧。矛盾不同于一般的复杂,套用经济学的说法,矛盾往往是结构性的,是更深层次的复杂。如果艺术家能够如老中医一般在谈吐间“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那么政府智库就应该为艺术家特别增加席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难题就有希望解决了。


消失的空间

十二届上海双年展导览图(二层),从导览图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影像作品图标


这届双年展的一大特点是有大量的影像作品,具体地说有近一半以上都是影像作品。我们不知道在一个不强调单一媒介的综合性展览上,策展人为什么选择如此大量的相同媒介。尤其是这些影像作品自身即要求被安置在黑暗的彼此独立的空间内,因此整个展览的空间被分成开放的空间和一个个投放视频的单元隔间,这直接导致了展览空间处理上的失败。


一方面,展览空间形成人为的不连贯,另一方面,可以直观感受的作品很少。我们以一个中学校园打比方,展览的空间应该是整个校园,并且以空旷的操场为主体。而展览本身的活力可以用课间时打比方,大部分学生在操场上打闹嬉戏,三三两两的学生聚在走廊里交头接耳,少部分“书呆子”留在教室里打发两节课的过渡时间。但是如果当你参观学校时只看见操场上零星几个上体育课的班级,而大部分学生都被关在教室里,你会不会觉得索然无味,缺少了期待见到的青春洋溢的活力。

放在隔间中的空间性作品


双年展的观众要花很多时间在成排的隔间内进进出出,每个隔间要花上十几二十分钟才能看完影片。展览的观看变成如阅读时间维度的线性文本。而那些可感知的作品往往又在形式上过分复杂,就算是观展旅程沦为一部小说的阅读都不可能,而更接近于阅读理论著作。观众时常感到无聊和厌烦,大多数视频都是走马观花的匆匆一瞥。


为了配合这些为播放视频而打造的单元隔间,那些本来需要放在开放空间内的,需要以空间距离观看的作品也被一一关进隔间。就像是学校为了备考,而取消了体育课,将学生统统赶进教室里复习。双年展的策展方式大概与我们的教育理念异曲同工,强调智力轻视身体。


旁白和出版物

双年展墙面的引言之一


在通往展示众多视频作品的隔间走廊上,或者说在这些隔间的外墙上,有很多空旷的白色墙面。策展人大概是把这些墙面看作一张张有待书写的白纸,别出心裁的布置了大量摘抄来的不同作家和理论学者的说辞,这些说辞就像电影的的旁白,而且是大段大段的旁白,用于填补图像无法表现的内心戏。


然而旁白的内容并不与隔间内的作品有直接关联,而是策展人展览主题的间接注释,与视频作品中需要大量阅读的文字字幕遥相呼应。令整个展览充斥着说教的语言,压抑艺术自身可被感知的能量。如果我们接着以学校教育比方,这些引言就是写在教室墙上和学校各醒目处的意识形态标语和励志校训。


不止于此,策展人对语言和美学理论的热衷还体现在展览的出版物上。通常双年展的出版物都是以画册为核心,而且都是先于展览开幕就应该已经摆在书店的明显位置。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有一个纯文字读本,内容大概是墙上引言的出处全文,以及策展人认为和展览主题相关的文章,用以“延伸诠释”展览主题。


策展人像编辑一本书一样,在展览结束之后,用一册400页的文字读本作为书的跋或者结语,引导我们再次回到他的主题。并期望观众在观展之后,回到家中继续从阅读中领会策展人的观点。(而不是让观众带回去一本画册,回味展览中的艺术作品,或者更多的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艺术家。另外我也对这个读本整篇引用其他作者的文章,集合成册,并以不菲的价格公开出售这个行为中的版权问题存疑。)颇为讽刺的是策展人以序言的名字宣称“词语已不再提够答案”。


贯穿整个展览中的这些枯燥语义的灌输,分明表现出策展人信奉美学(关于艺术的哲学)远大于艺术的倾向。这种美学对艺术的侵占往往是研究艺术的学者与艺术实践者之间的巨大分歧。艺术学者认为艺术的意义需要籍由哲学来阐释,但是艺术家们认为,艺术应该站在由语言所编织的哲学框架之前,应该站在舞台中央。他们相信艺术自身的舞台才是艺术产生能量,产生影响和意义的地方。


禹步和大秧歌

至此我们清晰的看到一个热爱理论的策展人是如何理解和执行他的策展工作。他的核心立论是对“进步”的批判。我们时代同时包含进步与衰退表征的矛盾性支持了这一立论,并得到了双年展委员会的认可。据此,策展人开始物色那些在表象上能支持这一观点的艺术家及作品,笼统在“禹步/ Proregress”——面向历史矛盾性的艺术”的主题之下。这个主题十分包容但也不免大而无当,以至于任何作品都能够在这个主题下找到合理性的外衣。


策展人甄选参展艺术家和作品的工作也因为主题的空洞变得轻松,甚至有很大的任意性。他可以选择20名南美艺术家(占总数1/3,主策展人即来自南美)而整个欧美只有10名,中国大陆9名艺术家,而其中5名来自同一所美院,两家赞助双年展的画廊分别携两组艺术家入选。这种近乎儿戏般的选择双年展内容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们对一个期待中的“严谨的学术的国际双年展”感到失望的原因。而策展人试图用他的一整套语言和理论所交织的组合拳让我们相信,表演的套路就是实战的武术。 这也是现在很多大型学术性展览的问题,策展人的“研究性工作”赋予了他们从套路的角度研究艺术的合法性,艺术作品成为文本论述的插图,展览变成策展人理论观点的佐证和注脚。

北方民俗扭大秧歌(图片来源网络)


“禹步”是传说中夏禹创造的一种复杂舞步,策展人用以解释英文标题“Proregress”,即同时包括了进步和退步两个相反的意思。这令我想起了在北方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扭大秧歌,其基本步法也是进退舞步。如果策展人对中国的舞步再多加了解的话,或者他的中国顾问不是倾向于给他阳春白雪的建议的话,那么“大秧歌”完全可以用来替换“禹步”来解释英文标题“Proregress”,而且还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大秧歌是丰收的舞乐,是事后的总结,体现了农人的谦逊。在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复杂性和矛盾性既无结论,又无任何乐观解释之前,就匆忙宣告艺术作为全知之物的地位以及艺术家知识生产的胜利,大秧歌不能苟同,而双年展就是这场胜利的草率庆典。


我不确定“禹步”是否真能揭示事物的矛盾性,因为它来自神话。但是我知道大秧歌的进退舞步并不是要表现任何历史的或非历史的矛盾。对于农人,无论进步还是退步,日子都照常要往前过,无论丰收还是欠收,节日都照样要庆祝,这是农人面对未知,面对上苍风云变幻的智慧。“日子”才是时代甚至人类时间的本质,所有的复杂和矛盾都包含在农人对过日子的信仰当中。


原标题《禹步和扭大秧歌,评上海双年展》


1 有关反映取向和对它的批判相见:维多利亚 D 亚历山大 (Victoria D.Alexander )《艺术社会学》(Sociology of the Arts), 27-45页,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美术出版社

2 罗杰·弗莱(Roger Fry),《视觉与设计》1-15页,金城出版社,2011

3 实际参展艺术家可能以“组”为单位,这里都简称为“名”。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