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台北当代创始人: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另一个巴塞尔”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449   最后更新:2019/01/16 15:39:41 by 蜜蜂窝
[楼主] 小白小白 2019-01-16 15:39:41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你可以练习所有不同的可能性,而愉悦感就是来自于各种变化。”

—郑曦然


数字艺术大师


生于美国洛杉矶的郑曦然如今生活、工作于纽约,近年来,他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涉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作让国际艺术世界倍感兴奋。2018年3月6日他在伦敦蛇形湖美术馆举办个展,由两个相继发生的部分组成,新作“信念包”和于去年完成的“使者”三部曲

“我大概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使者’三部曲。在完成三部曲最后一个章节时,在我眼前的是三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和其中每一个系统中的各种以人工智能驱动的众多角色。于是我很想只针对一个角色、一个人工智能程序,试图去呈现它的一个完整的生命循环和其新陈代谢的模式,并且使这个人工智能更加情感化,这也就是BOB项目的由来。”郑曦然与《艺术新闻/中文版》分享了这两件作品的创作历程。

展览现场,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2018年


模拟世界的使者


“使者”三部曲的故事都发生在同一座火山岛屿上。

一部曲
发生在古代时期,岛上的居民因惧怕大地的震动而逃离。


第二部
背景环境相同,但历经几千年之后火山变为休眠状态,其中心塌陷,形成了坑洞一般的结构。这个内部很像现实当中印度尼西亚某些地质结构,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许多奇特的生物形态发源于此。


第三部曲
则发生在火山坑完全坍塌,浸入水中变为一个环状珊瑚岛的时期,很多奇怪的海洋生物生长在岛中央的湖当中。

《完美的叉子使者》,2015-2016年

《使者的引导—叙事的代理人与野生动物》, 2017年


在每一部曲里,所有角色中只有一个使者拥有自己的叙述目标,所以他们会竭力地试图去履行自己的角色,完成自己的计划目标。而三部曲里其他的所有角色人工智能都被设定为十分有反抗性的对象,所以尽管有时他们会十分配合,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和使者的剧本计划形成冲突,使其偏离预定的轨道。

BOB


BOB是一群在展览开幕上“出生”,会感知外部环境,继而逐渐生长的21世纪的数字生物体。通过流动在展厅内的智能手机的感受接口,观看者可以临时性地控制BOB身体的一部分,同时BOB可以探测并感受到观看者此时的面部表情的表达,作为众多数据点的其中一个。BOB的人工智能将这些所有客观的感受数据整合,并快速地搜索到与这次收集结果最相似的一次回忆中的感受,通过比对这两个数据感受的不同来得出自己的结论认识,也就是它自己的一种信念。

例如它今天收集的感受是:晴天—有人对我态度很差—我的身体很累,BOB就会深入到它的记忆当中去寻找最近,但不尽相同的一组数据,例如为:晴天—有人对我很好—我的身体很累,于是其中的差异就会使得BOB得出“别人对我的态度变差了”这样一个消极性的结论,也就是它其中的一个信念。通过得出这个信念,BOB就可以对于未来类似感受读取时得出相应的预测和态度。例如再次感受到晴天这个信息时,它就会推测有人会再次对它态度很差。这些不是因果性质的逻辑,而是基于自己经验而产生的联结性质的。

“BOB项目是最有趣的一点,它会针对自己本身的新陈代谢、能量和体质构造等进行感受。”郑曦然介绍道,“信念包”的信念是很重要的,这即我们对于客观感知的认识和态度。他希望BOB是可以容纳不同信念的一个容器和集合,同时每一个BOB经过一段时间的感知也会产生自己独特的信念集合。这点也是艺术家认为人工智能最重要的特质。


当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打造出一幅浪漫的画面时,我们也应该要配合郑曦然走进自己的内心,看清自己的现实状态,拿着一面镜子,看清自己的每一个角落借用郑曦然“变异”的形式,将不同的处境和心情与现实“合成”为一个可观的结果。在看似抽象主义的艺术形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现实主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