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艺术世界》杂志转型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812   最后更新:2018/12/31 22:09:15 by 橡皮擦
[楼主] artforum精选 2018-12-31 22:09:15

来源:artforum


毛焰,《椅子上的托马斯》,2009油画,200 x 330cm. “毛焰韩东展览现场, 2018.


一楼展厅的正中央是毛焰未完成的新作在这张题为戴帽的的油画里艺术家一如既往地将人物放置于画面中心主角手托腮帮凝视着画面的左下角若有所思的神态和丰富而微妙的笔触紧紧抓住观者的视线悉心刻画的人物表情在一片虚化背景衬托之下显得肃穆神秘

在毛焰的实践中人物肖像总是现身于某种被净化的精神世界——没有世俗场景不带神话或者宗教寓意没有情节甚至难以从画面中发现任何有效信息他从90年代中期开始就不断地画一个叫托马斯的欧洲人画面中的托马斯有时候像这位戴帽青年一样凝视着某个角落但更多时候他闭着眼睛以头像或半身像的方式出现在一片混沌的背景中他的位置也被毛焰反复调整仿佛对艺术家来说描绘对象并不是重点怎么画和如何寻找一个肖像的本体才是核心所在如果说伦勃朗通过厚实的笔触和戏剧化的舞台光线不断塑造了他所在的荷兰中产阶级群像那么毛焰则是想通过反复描绘一个外国人来消解人物原有的社会符号观众不知道托马斯来自哪里他和中国有什么关系甚至二十年过去了他依然年轻地活在毛焰的画里像一个古老的灵魂在通向负一层展厅的侧墙上挂着一张巨幅的托马斯像(《椅子上的托马斯》,2009),被模糊的主体逐步向背景淡化当观众匆忙路过这张画时有一刻似乎与灰色的画面在空间中产生和谐的共振

整个展览有一张肖像是孤立于此创作逻辑的它隐藏在戴帽的青年背面周围安静地环绕着二十多首诗歌这张肖像的主角和诗歌的创作者都是毛焰的好友——诗人韩东画中的韩东脸型消瘦眼神像黑洞一样摄人心魄只有在这张画中毛焰毫不避讳地将具象的绘画和抽象的历史时刻联系在一起——时间定格在诗人和艺术家的相遇处在创作这张画的年代诗人和画家彼此引为知己更重要的是他们身处相似的社会阶级面对同样的政治环境如果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考察二人数十年的友谊在展览中泄露了一个的残酷现实过去的二十年间绘画由于其物质性而不断被市场化和资本化画家的创作被卷入日益扩大的经济循环而诗人的创作则仿佛始终停留在精神世界

— 文/ 吴建儒


四方美术馆 | SIFANG ART MUSEUM
南京市浦口区珍七路9
2018.11.03–2019.02.03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