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断片》:一本独行者的回忆小书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0   浏览数:2086   最后更新:2018/12/18 11:58:25 by 毛边本
[楼主] 开平方根 2018-12-18 11:58:25

来源:外交公寓12号


“12 号12 人:外交公寓三年展”是一个可连接空间展览现场和艺术家过往个展的延展性特别项目。这不仅是一个展示艺术的展览,也是一个呈现问题的展览,该展览将问题视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外交公寓12号空间从即日起在展览期间连续推出空间学术小组与相关艺术家进行问题讨论的系列访谈,开放性探讨和交流不同观念、形态和方法所构成的个案线索和艺术实践。

冯国东|手推车|2001|

木头、洋铁皮轮子|140×55×60 cm

摄影 | 王玥


12 12 人|外交公寓三年展】系列访谈之


有关冯国东个展


冯 兮(冯国东之子)& 学术小组

时 间 :2018 年 10 月 23 日

地 点:外交公寓 12 号空间

列 席:彭晓阳



为什么选择在外交公寓 12 号空间举办你父亲冯国东先生的回顾展作为空间展览开端?


冯 兮:这是一个偶然的事情,当时彭晓阳租了外交公寓这个房间之后,当时是想用来做一个网站的。大概 2015 年 11 月底, 我跟戢大卫先碰了一下,我说我想给我爸在这个空间里做一个纪念活动,彭晓阳特别支持,当时正好这个屋子是空置的,戢大卫帮我策划这个事儿。我们三个一起碰了一下,就开始做这个活动。这个活动当时还不能说有一个展览的完整思路,因为正好冯国东去世十周年是 12 月 7 号,就把开幕日期定在了12月7号,以一个展览的形式去纪念他。

冯国东个展 | 开幕现场

2015年12月7日—2016年2月15日

外交公寓12号空间资料图片


这个展览更像一个聚会的现场。这个所谓展览跟后来你们在展览期间讨论发生的,导致了后来张伟、王鲁炎和王友身的展览, 你们后来的思路发展是怎样的?


冯 兮:在基本确定了要成立一个空间之后,就成为一个展览的语境了,它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公寓了,把公寓变成一个展览的地方。当时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但是三个人讨论的结果是以研究性这条线来走,希望以实践来渐渐发展出我们未来的方向性,一点一点地走出来,像这种非营利的空间,我们三个人以前都没有做过,完全是很陌生的一件事。



关于你父亲的创作线索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记忆的?


冯 兮:我从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应该是三四岁。但其实那会儿的概念不是他在画画,他已经去了鼓楼开始卖古董了,但是我知道他每天回家要凿木雕什么的。



我们看了一些只言片语,包括他的简历,挺有意思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像“新春画展”这样的展览,像《一个扫地工的梦》这样的作品影响很大。他好像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所谓的艺术创作、画画,其实是一种上瘾的过程?


冯  兮:对,其实他是特别想去画画,他大概在 1989 年开始卖古玩,在之前他做了很多年电影美工,是业余的。我们的家庭其实还可以,但是他似乎跟我爷爷奶奶的关系不是那么的和谐。他给电视连续剧做美工,之后还有电影《良家妇女》,整个片头的浮雕都是他做的,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 他一直都在挣钱养家,到了他开了古玩店,反而有点时间回家凿凿木雕,在那个店里他可以把木雕也当做一个商品来销售, 包括他的钟表,八九十年代的作品,都是他干了古玩才做了那批东西。



他对艺术上瘾的状态完全是一种自觉的、生活的状态?


冯 兮:我为什么提到卖古玩,因为这是一个分水岭。在 1996年,他的作品卖了 5 万块钱,那会儿生意也不是特别好,他就决定不干了,回北皋租了个院儿,当时那个村儿里还没什么人, 他就在那租了一个小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一个韩国人买了他 5 万块钱的东西,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听说那边有很多的树根, 免费的,他那会儿已经开始大量地创作木雕了。在那住了三年,大概做了有 90 多件木雕,大部分都是 1996 年到 1998 年左右的作品。



那油画呢?


冯 兮:为什么他回来没有画画,我刚才说的一个前提是,农村可以捡到免费的木头,树根是没用的,他的木雕大部分是用枣木等果木的根做的,别人扔弃的,画画还是有成本的。他最后一批画,是到了宋庄,盖了房子之后,2003 年左右,到 2005 年画了那么二三十幅画,后来就生病了。



在外交公寓 12 号空间的展览,好像只有一件实物?

在这个位置上,有底座,两个杯子,其他的空间全是作品图片、生活照、视频,还有档案手稿,只有这么一个实物。其实那个东西很小, 但是很震撼。他的画很好,但可能在这个里面,这二者之间, 这个东西更震撼。


冯 兮:这个其实是我和戢大卫刻意的选择。我本人是很潜意识地去决定这样做,没有那么清晰,当时是认为不能展示作品, 要是展示作品便是回到了当初八十年代的一个衔接的问题,我也知道这个历史,以前很多人在这里展画。而我们要办的是一个纪念活动,我到底在纪念什么,纪念他的作品还是纪念他的人?作品的出现多少会有一些把整个展览的调性和情绪拉到更多一边去,我想尽量的单纯一点。戢大卫还帮我减掉了很多东西,最后就只展这些东西。

冯国东个展 | 现场

冯国东生前用红星二锅头锯成的杯子

外交公寓12号空间资料图片


其实作品就展了那一件?


冯 兮:对,就那一件,就是生活中不被他视为作品的一件。


在你们家就是一个生活用品,天天喝酒用的。


冯 兮:对。



可能这个东西就是这个空间的一个起始点。作品实际上是状态的产物,而呈现的那个酒瓶制作的杯子状态本身,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作品的概念,是把冯国东的生活方式和过去的一种状态相联系。你在“三年展”展什么?


冯  兮:彭晓阳跟我说了这个事儿之后,我想了很久,我想了四五个方案。我想了一下,觉得我爸不在了,我的痕迹太重了, 我就觉得这样做好像不太对。我和彭晓阳说了两回了,我说这个难住我了。我真的不知道,我真的不可能再拿那两个杯子来展了。后来正好搬家的时候,有个手推车我妈有点不太想要了, 确实要抬到三楼,又没有电梯,特别费劲,我一看说不能扔, 我突然想起来,如果场地允许的话有可能可以在这里展览,那个是我爸用来运材料、运煤、运很多很多的东西,特别精心做的, 包括木头的外面他还要贴一层铁皮,是双轮的推车,木头的, 完全是我爸自己做的。



王玥根据录音整理,经本人修订,编者节选

选自:《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画册,外交公寓12号空间,北京,2018.



冯国东|手推车|2001|

摄影 | 王玥


冯国东自拍像


冯国东:1948 年 2 月3 日生于河北,2005 年 12 月7 日于北京去世。重要展览有:“中国当代艺术40 年”,M+ 美术馆,香港(2016);“85 前的非官方艺术”,博而励画廊,北京(2014);“敬重与惜别:冯国东回顾展”,水木当代艺术空间,北京(2010);“中国公寓艺术 1970s—1990s”,水木当代艺术空间,北京(2008);“一个扫地工的梦:冯国东作品展”,对比窗画廊,北京(2005);“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89);“北京油画研究会2 展”,北海公园画舫斋,北京(1980);“新春画展”,中山公园水榭,北京(1979)等。

[沙发:1楼] guest 2018-12-21 16:25:01

来源:外交公寓12号


张 伟 | 将艺术和生活融汇在一起

【12 号12 人|外交公寓三年展】

张 伟|MAB18-1|2018

油彩、布丁纸盒、冰箱 | 尺寸可变

摄影|王玥

12 12 人|外交公寓三年展】系列访谈之

有关张伟个展


张 伟 & 空间学术小组

时 间:2018 年 10 月 23 日

地 点:外交公寓 12 号空间



你是最早在外交公寓 12 号空间做项目的艺术家之一,当时的“12 号空间”的方向和目标还并不确切。你作为艺术家对“12 号空间”有什么样的想法和认识?

张  伟:当时,“12号空间”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我就比较幸运地被他们选中。如果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规范,那么他们就不会要我了,哈哈。


你说反了,是因为有你参加,才有了这些方向。


张 伟:最开始是戢大卫试探性地跟我聊,没有特别的方向和要求,也没有标准。展览如何做也是在摸索。然后我拿了一些画室中的小东西,因为大的东西不方便运。



在准备你的展览时,冯国东的第一个展览已经开始了。你是如何看待冯国东的展览?

张  伟:我觉得它是一种文献展,介绍冯国东的人生,并不是直接展示冯国东的艺术和作品。但我做展览时,我是和戢大卫、彭晓阳、冯兮一起玩了一个游戏。


为什么说你和他们玩游戏?


张  伟:就是很随意,他们也不要求我如何做,我也没有设计展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我觉得什么东西拿来好玩,有意思或者有趣,我就把它们拿过来。

张 伟|Taxi Driver|个展

2016年3月8日—5月7日

外交公寓12号空间资料图片


你是基于这个空间的特质来考虑拿来哪些东西吗?


张  伟:对,首先排除了大作品,这儿的墙面也真的不适合挂画。


但你挂过呀,在 1985 年就挂过。


张  伟:但是大画一旦挂上,就需要一定的距离去看,另外大画也可能更适合展厅和商业空间,而小作品比较适合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单元房、公寓的空间, 它更生活化,如果要把什么一本正经的作品展示在这儿,我觉得不是很恰当。



在这个展览中,戢大卫是以一个策展人的身份参与的吗?他在你的展览中介入了多少?

张 伟:他会参加,例如关于作品如何摆放,彭晓阳也参加。结果有一次我跟他们冲突了,因为他们把我摆好的东西给拿下来了,把我挂着摆着的东西都堆到进门的小空地上。


我当时并不在场。进门后我问:为什么把我觉得已经摆放好为展示状态的作品, 拆拿下来了?你这什么意思啊?他们说,这些你可以拿回去了,这些不展。我说,我都给弄好了我认为要展的,你认为不应该展,那我就不展了呗。我就都拿回去了。


我当时确实觉得很奇怪。比如我弄好的一盏灯,放在墙上了,他们给我拆下来搁地上了。还有一个狗链子拖着的东西,我在那东西上画了一个红五星。我原来放在阳台上,他们给我拿回来搁在地上,还有我放在架子上的东西都给搁地上了。我说我不干了,我全拿回去。

张 伟|Taxi Driver|2016

外交公寓12号空间资料图片


换句话说你想以一种自己玩的方式,去独立地做,不希望策展人影响你?


张 伟:他可以介入,我觉得我们可以商量。一开始我们就是商量的,他们的想法是,把这些工具放在空间里,保持画室的样子,想办法把画室的其中一部分运到这个空间里。我说:别运一部分吧,要运就全运,把空间全部填满,然后就这样实施了。

我们在这过程中不断地聊。本意上是一种游戏心理,不是很严肃的艺术行为。我更多的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



这和你八十年代以前在家里展览和工作的方式很像?


张 伟:对,特别像。就是把画挂在墙上,请朋友来玩和聊。有兴趣我们就谈艺术及作品的事情,没兴趣我们谈别的。这个基本的感觉上,是很像我以前在家里做展的方式。


有什么不一样呢?


张 伟:不一样的是,八十年代我们做这些其实还是有商业目的的,我们还是想卖的。但是做这次展览是完全没有商业目的的。



在非营利空间展览和商业空间的展览,你觉得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张 伟:在“12号空间”轻松,在这里更多是满足我的游戏心理。比如说挂着叮叮当当的铁的英文字“Sex”,上面涂了油彩,我挂在人必经的门口,而  且油彩还没干。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蹭谁一身或者在女孩的头发上粘着弄不下来。我觉得这个就挺好玩,纯粹是玩的心态,就是觉得逗。这个在其他空间是不被接受的。还有书架上好多小东西,铅笔立起来那个作品作为请柬,实际上是我在这里写些什么东西,然后我把铅笔拿起来涂了涂,偶然就把铅笔立住了,我想既然站着干脆站这儿得了,就把它们拿到书架上去了,将它们作为作品了。本来就是一个小玩意儿。

张 伟|Taxi Driver|2016

外交公寓12号空间资料图片


展览题目《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是从何而来的?你将这个题目写在镜子上面。

张 伟:在准备这个展览的时候,戢大卫和冯兮就讨论,墙面怎么处理?我就说, 有很多老照片,这些老照片有的也挺有意思。他们从这些照片里翻出了一张驾照。这张驾照是原件,是我在纽约开出租的时候,考的一个出租车司机驾照。他们觉得很有意思,提议把这些照片和文件贴墙上。我说可以啊。


过了几天,我们又讨论这个事情,就有提议说,出租车这个事很特别,要不要把这个作为展览的名称?我忘了是我还是戢大卫的想法,但是最终这个展览就叫《出租车司机》了。


我觉得这个题目特别好的是,它确实让人关注到我有这么一段生活。我本意上是想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弄得更密切,或者说不分离的状态——就是说,并非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我觉得一个人要想做好事情,要更简单化自己,让他想做的事情符合他的生活态度。所以选择了《出租车司机》这个名字。好像是从艺术到生活,去看生活本身。

张 伟|Taxi Driver|驾照原件

外交公寓12号空间资料图片


你更倾向将《出租车司机》看成一个展览,还是一件整体的作品呢?


张 伟:我更希望人们在这个环境里感受我的生活,去了解我这个人,而不是要展示艺术。但是因为我画画儿,就不能离开艺术作品本身,所以只能是艺术和生活混在一起了。如果不去展示艺术作品又不对了,因为我生活的一大部分是艺术嘛,但我想更生活化。遗憾的是,这里还是太像展览了。我觉得王友身做的那个就挺好的,在一桌子上扔了好多老照片。这更自然,更有意思。


在这里我是真的不想区分它到底是一个展览还是一个整体的作品。如果在别的地方,我会去区分。在这里,由于是一个朋友的关系为先,又是一个非营利的空间,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给了我更多的自由。来的人也没有这种“看一个 严肃展览”的期许,也没有准备买一个可收藏的东西,所以我在这里做的时候, 是更接近于我的生活状态。我把我生活搬到这里来了。可是呢,没有办法做到那么纯粹和随意,这就是当时的一个小遗憾。但是已经远远要区别开美术馆和画廊空间的展览了。


另外,我更希望作为一个喜欢艺术的人,去更好地将艺术和生活融汇在一起, 通常商业目的的展览其实都是对艺术的伤害。如果一个艺术家,能像原来—— 我比较喜欢民国时的票友——那种随意、没有功利性与目的的日常行为,和他们从事艺术时候的单纯化。现在的社会条件不具备了。这给艺术家一个更大的困难,你想把作品做到更纯粹的、更是你自己期望去做的状态,在这个社会条件里是做不到的。所以能有这个非营利空间,去做出一次尝试,是一个相当难得的机会。



你刚说,《出租车司机》这个展览有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


张 伟:比如说,在墙上展示我生活的一个脉络、人生的旅程:比如说把照片贴在墙上,有一些变得像是要衔接冯国东的展览方式。



你作为在外交公寓 12 号空间展出的第二个艺术家,你是如何看待此后形成的学术脉络与思路,包括其中的延续和变化?你作为最开始的介入者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张 伟:我觉得后来越来越严肃了,不自由了。虽然此后的展览都是“去策展人”,但艺术家本身的态度都很严肃。



所谓的“公寓艺术”,是 1974 年从你们家开始的,这种公寓的展览模式,你作为一个先驱者,如何来谈“公寓艺术”在今天的意义?

张 伟:我觉得社会把艺术家复杂化了,这必然导致把艺术家所做的事情复杂化。而艺术家目前所做的“公寓艺术”和我们当时所做的“公寓艺术”,差异非常大在于现在的展览样式,它越来越具有某种功利性目的。回到过去,我们仅仅会定义一个人“就是爱画画”,与艺术家没有什么关系,那是一个最好的状态。


一种原生状态 ?


张 伟:对,原生状态,在那状态里你才能享受,才快乐。我们当时仅仅是将画挂在墙上,并不觉得是一种展览。


朱晓静 根据录音整理,经本人修订,编者节选

选自:《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画册,外交公寓12号空间,北京,2018.

【12 号12 人|外交公寓三年展】

张 伟|MAB16-3|2016|

油彩、木头 | 尺寸可变

摄影 | 王玥


张伟布展    摄影 | 朱晓静

张伟:1952 年生于北京,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重要展览有:沙龙沙龙,中间美术馆,北京(2017);张伟,马克斯·海兹勒画廊,柏林,德国(2016);张伟:1979-2012  年的抽象画,博而励画廊,北京(2012);“2010 张伟作品”,  水木当代艺术空间,北京(2010);时间汉堡 2014Deichtorhallen  美术馆,汉堡,德国(2015);中国公寓艺术 1970s—1990s”,水木当代艺术空间(2008);无名画会回顾展,广东美术馆(2007);张伟画展,外交公寓,北京(1986);无名画会展,北海公园画舫斋,北京(1979);十一人地下展,福绥境大楼,北京(197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