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之所”废墟和艺术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752   最后更新:2018/12/14 10:50:44 by colin2010
[楼主] 愣头青 2018-12-14 10:50:44

来源:Cc主义  赵大胃


没想到采访的日子还迎来了这个冬天上海的第一场雪,仿佛是十年前盛行于每个言情桥段里的场景,而我扮演的则是要与另一位主演在相遇前历经坎坷的蠢萌少女。我竟然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颇为自信地跑去乘坐一辆陌生的公交,结果当然是失败了。我无功而返,在原路返回中还要面对大片的雪从天而降,我真的快要同步言情剧里女主的戏码了,只可惜我即将见面的对象仍然是一个女生。


吕凝珏,一个93年出生的女孩。从同济和米兰理工建筑学双硕士毕业后进入建筑事务所从事与建筑展览、媒体、出版相关的工作。尽管仍然在建筑行业工作,但因为偏向内容生产,吕凝珏说“有毒”也可以视作是自己毕业后的第一个“落地项目”,算是自我审视的作品。


哦,对了,“有毒”是我们之所以在初雪见面的原因。由她以及她的两个伙伴,李静秋和任心怡策展的项目——有毒Bad Code,参与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 “青策计划2018”并成为了获选方案。

当我在“有毒”中遇到第一件作品,我就希望可以有机会与这个展览的策展团队聊一聊。这是由李维伊创作的“完美路径(The Perfect Route)”。作为作品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需要观众操控手机让作品产生变化才能实现整体的观赏。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有尽头的通道,而我们则要在此穿行。正如不少人都曾经和我一样借助Google地图在全世界探秘一样,作品提供的虚拟通道也给予了介于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神秘的不确定性。说实话,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作品吸引,也许是想看清“前行”过程中沿途的“壁画”,又或许是我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通关的心理。总之,这个作品作为展厅“欢迎光临”的迎宾小可爱,给予了游戏的瘾秘,显然让我对展览产生了兴趣。


后来吕凝珏告诉我,她有意将空间分为了内外两部分:外层是以我们以往最传统的观看方式进行陈列的空间,内部中心空间则偏向沉浸式体验——在内的作品几乎都具有互动性,而观众也可以完全接触作品。它们之间不仅是两种方式的交互,更是体现了观看方式的革新。从传统观看到沉浸式体验,有趣的是,当我面对作品“局外人(The Outsider)”中的一部分——浴缸配合着地贴热情地招呼大家“进来”时,我还是谨慎地退后了两步。



值得一提的是,沉浸式空间被巧妙地设计成了一个客厅,无论大家是不是可以在现场发觉这个用心,在空间中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心的作品“全知之眼β-1(Know the Eye of the β-1)”,因为艺术家为它设计了一个外带的投影,使它加剧了空间更加接近“客厅”的效果。

也许是策展人选择的作品,尽可能地丰富了不同感官的体验,从起初被撩拨起的兴致,到我最终结束观展也没有被消解。

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妈妈与我在同一时间关注到了“物物物(ThingThingThing)”——一个由三个屏幕组成的新媒体作品。“放在地上的主屏幕是玩家控制视角,悬挂的两个屏幕左边大一些的显示的是程序控制视角,而右边另一个竖过来的则显示游戏程序log,可以被认为是上帝视角。”吕凝珏在我们见面之后为我解释道。

但在现场时,毫无游戏经验的我并未马上识破这个设计,在试探性地触碰了一下游戏的遥控之后,我大方地将它礼让给了身边的小朋友。他坐在地毯上,拿起遥控看似正要大干一场的同时,我则暗暗站在他的身后观察。小男孩一副非礼勿近的姿态,让我实在纳闷这到底是不是一个真实可操作的游戏。他的得意洋洋,被我视作皇帝的新衣,“一定瞎玩呢,这看起来就是个视频”,我心中以小人之心断定小孩的兴致勃勃。直到吕凝珏告诉我,作品的确是一个可以玩的游戏时,我才理解了男孩当时喜迎游戏时间时的投入,而我大概就是在他身边转圈不肯飞远的讨嫌的苍蝇。

我总算是“踏平坎坷”终于到了约定地点,见到吕凝珏我暗自惊喜,没想到她实际上是一个娇小可爱,又很有礼貌好亲近的女生。而且她还有些抱歉,因为在同济附近想要找个安静可以采访的地方不太容易。


我们最终找到一家热闹的日料店,免去采访的前提,我们都想在寒冷的冬天吃上热腾腾的寿喜锅。坐定之后,算是开始了当天的访问。


我快速的解释一下什么是“青策计划


PSA的“青策计划”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特别是在年轻人之中。作为PSA的年度展览品牌暨学术品牌,按照官方的说法:“青策计划”致力于发掘华人青年策展力量,为他们提供实践理想的平台、全面且深度的指导、进入公共视野的途径和良性的成长环境。这颇有些艺术行业中 “快乐女声”、“快乐男声”的感觉。


在这一届的“青策计划”中,一共收到稿件89份,从中挑选出入围方案8份再次进行最后的现场评选。吕凝珏的团队能够在包括来自英澳美等国的参选者中脱颖而出,有别于势在必得的架势,她们参与“青策计划”的初心是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例子。我们都曾在电视媒体上听闻过几个才华出众的艺人,在聊到自己如何进入行业的契机,常常会有出现因朋友想参加的关系便一同参与结果自己获选的情况,而“有毒”团队也算其中一个。


朋友的询问,让我动了参与的念头


吕凝珏说,因为上一届“青策计划”的获选团队有两组都是建筑学背景的朋友,算是在身边引起了一番不小的关注。恰好因为导师的关系,自己也有一些建筑策展的经验。


有一天,一个朋友来向自己询问参与青策计划的问题,忽然就有了自己也不如去试一试的念头。当她产生念头时距离方案征集的截止日期却只剩下10天的时间。吕凝珏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着重在对空间和项目整体的把控上,但还需要展览其他方面的经验和帮助,于是略有些慌忙地开始寻找同伴。幸运的是,在短时间内能够找到李静秋和任心怡,作为一个团队一起经历从最开始的迷茫,到深化概念方案、挑选艺术家及作品、撰写文本、设计展场空间等等,在与美国的时差折磨下,总算最后是磕磕碰碰地赶上了方案递交。

事实上,到后面专心完成文本的时候她们对于是否能够获选已经不太在意了。吕凝珏说,既然决定要做的事情,起码要将它完成下来。终选那天,她们被安排在了最后一组,坐在会议室外放空了一天,一直处于等待被叫到的过程,三人都像局外人般地看着进进出出的其他人,心态也佛了。


我和吕凝珏分享自己在“有毒”的观展体验,她作为策展团队的成员,眼中透着惊喜。这也让我感到很愉快,因为“分享”使我们之间产生了沟通。吕凝珏说,起初决定展览的中文名为“有毒”时,有朋友觉得学术性不强,还有一些犹豫。但她们又觉得“有毒”可以理解为一个普适的中性词汇,作为网络语言同时也配合了作品,所以非常make sense


她们的主题围绕着“Bad Code”展开。她说,被视作是毫无生产力的坏代码,是需要在测试环节被查出并修正的。但另一方面,坏代码也能自成体系。与前面说到她将空间设计成为两种观展方式一样,这里又体现出一个“共存现象”。这也大概体现出了吕凝珏自己身上那种与各种事物都保持距离的游离的个性,她对任何评价都更加愿意充分考虑语境后再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她说,艺术家们将这些不被认可的、不存在价值的代码制作成作品,坏代码在艺术世界里形成了新的形象,这是一种抵抗的力量。也许有些荒诞感,但不乏艺术性。


的确,兼容任何可能性,是艺术的魅力。


布展期间,吕凝珏没想到自己请了近半个月的假。为了能顺利进行布展,她把全部时间待在了PSA。这次的尝试,让她有机会接触到展览的各个环节,因此也认识到至上而下任何一方的工作人员,成为了她难得的经验财富。


我一边夹起寿喜锅中的肉,一边说道,感觉艺术圈还是要靠人脉关系去发展事业,对面的吕凝珏则回答,哪里都是圈子。我们两个九零后颇为老成地无奈一笑后,我说,上海双年展开幕那天,我以一个局外人般离开灯火通明的美术馆,因为地铁站离得远,所以默默地打开了一辆摩拜,期间看到街对面一辆三轮车透出暖暖的橘色灯光以及从里面缓缓传来萨克斯风的音乐,我忽然在低落的情绪中出来,迎风向前骑着车,像每个励志电影里的阳光少年依然相信自己的梦。她补充道,我会立马拍下那辆车。“我已经沉浸在了自己脑补的世界里,来不及拍照了。”我说。吕凝珏在我们有一句没一句的采访过程中唯一一次如捣蒜般的点头,原来她在后半段的布展时间里,几乎每天都要到非常晚才能结束在场地的工作。她也和我一样,深感地铁站距离美术馆不短的路程,但也恰恰如此,这个时间成为了一天忙碌后宝贵的冥想时刻。

“那现在看来,当时我们也算共此时了。”我放下筷子,兴奋地说道,“那时候你布展到很晚的时间,走过前往地铁站的路,不知有一天,一个人看完你策展的展览,再一次踏上前往地铁站的路。”“还是那个美术馆,还是那个展览。” “哈哈哈哈……”于是我们说完都笑了。


这大概就是青策计划的魅力,年轻少了一分世故,青涩里期待每一个观众的真诚回应。总之,我们都还年轻,也许有人在年少时获得了肯定,也许有人在年少时多经历坎坷。我想,没有谁有幸免于世界对自己挑战的权利。偶尔我也只是个喜欢艺术的傻白甜,希望能够多多遇见像吕凝珏和她的同伴们一起带来的“有毒”一样的展览。她们作为艺术的分享者,让我在有限的时间里提起了一百分的兴致。

策展团队


吕凝珏,同济大学工学学士,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及同济大学建筑学双硕士。自2013年起参与多项建筑展览相关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理论、建筑媒体、出版及策展。


李静秋,中国美术学院文学学士,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硕士。现为视觉设计师,主要研究视觉设计及动态图像。


任心怡,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在读,现工作生活于纽约。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艺术和后网络艺术。

活动预告


现场 | 《毒性繁殖—新媒体如何(不)应该成为出版物?》


互动 | 《赛博格与浪漫诗》


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时代,展览“有毒”以大胆、新颖与思辨的视角看待“人机共生”的可能性,并重新发现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微妙关系。马克·维格利评价道:“策展团队通过将社会——文化——个人——机构结构解读成代码系统并且将计算——数据——机器的结构解读成社会生物体系,从而尝试解开人和机器之间二元对立的关系,引出了‘共生’的概念,即在这状态下各个元素边界模糊互相交织。”


展览信息

青策计划2018

Emerging Curators Project 2018


时间:2018年11月2日 – 2019年2月24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5楼7号展厅

主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鸣谢:瑞士斯沃琪公司、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法国驻上海领事馆、香港艺术发展局

票价:免费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