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空间×香格纳M50 | 尴尬——第一季FAS艺术家群展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678   最后更新:2018/12/06 10:27:36 by 展览预告
[楼主]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2018-12-06 10:27:36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黄汉明,《竹制飞船》,

高清单频录像,彩色、有声,5 分 30 秒;竹子建筑结构,2018

摄影:尔见传媒 @方正、计贺、王温泽,杜鸿彬

图片提供:“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

中国成都|东郊记忆、锦城湖、方所

书店、梵木创艺区、夹江县石堰村等

2018年11月3日—2019年1月6日


蔺佳 | 文


适逢今冬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双双举行,一个全新的双年展项目“全球都市”也空降成都,与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广州影像三年展等有特定领域指向的双/三年展一道,重新划分了中国国内大型常规艺术展事的版图。这一项目全称为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是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2017年启动的双年展平台,由蓬皮杜跨文化发展部门的策展人凯瑟琳·魏尔(Kathryn Weir)构思,意图以全球为范畴,以城市为根基,回应当今社会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经济问题。继第一届在巴黎蓬皮杜举办的双年展以“集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为主题,成都的这场展览被界定为它的1.5版,主题则是“延展智慧”(Enlarged Intelligence),由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毛继鸿基金会、成都传媒集团联合主办。


自2001年至2013年,成都曾一度有过颇具声势的双年展——成都双年展。但在主打青年策展团队和青年艺术家的第六届成都双年展之后,这一随时势而动荡的双年展就销声匿迹了。2013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日渐稳定繁荣,尤其是上海、深圳两地,在艺术机构和展览活动的数量与质量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与之相比,作为西部地区城市的龙头老大,成都虽然已具备雄厚的经济文化生产力和市民消费力,却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这股跃进浪潮失之交臂。此次“全球都市”双年展落地成都,难免让人期许这一平台能够助力成都当代艺术生态的提速发展。


本次双年展体量庞大,在成都城区及周边郊县设有多个不同类型的分展区,并依照展区和活动形态分为延展智慧(主展览)、水与未来生活(水上建筑)、城市与乡村(夹江艺术驻地计划)、对话与工作坊、无定义音乐节(音乐演出)五个版块,各版块的参与者有少量相互穿插。主展览设在由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区所改建的文创园区“东郊记忆”,这一园区类似于北京798,其前身是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恰是2011年成都双年展的举办地点。在面积达到5000多平米的主展馆中,近60位来自20多个国家、地区的艺术家带来了113件作品。而“延展智慧”这一略显抽象和中规中矩的主题面向,使展览极需以具体化的知识和本地化的语境作为破题之术。

昆勒·阿德耶米/NLÉ 建筑事务所Kunlé Adeyemi/NLÉ Works《MFS IIIx3 岷江漂浮系统,2018

成都 · 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 委任制作,由毛继鸿艺术基金会支持
摄影:尔见传媒@方正、计贺、王温泽,杜鸿彬。
图片提供:“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昆勒·阿德耶米/NLÉ 建筑事务所Kunlé Adeyemi/NLÉ Works《MFS IIIx3 岷江漂浮系统,2018

成都 · 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 委任制作,由毛继鸿艺术基金会支持
摄影:尔见传媒@方正、计贺、王温泽,杜鸿彬。
图片提供:“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虽然主展并未细分任何篇章,但悉数观看全部作品并加以联系,仍能为展览归纳出几条并不平行的线索,即科幻、生态、水系、建筑、社区。从虚构到田野,从历史的、未来的、地理的、民族的遥远时空,到本地的、当下的生活风物,这些暗线不经意地编结出一幅游移多变的网络图谱。在展览上,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新作让人印象深刻,他们深谙其道地应用经验与想象、挪用与糅合的手段,呈现了媒介化特征明显且语境跨度很大的创作。刘窗的新作《比特币挖矿与少数民族田野录音》(2018)相当惊艳,作品表面浮现了一种社会学、人类学调查研究的理性样貌,内里则充满感性的逻辑,艺术化地将文献、图像、电影、摄影、音乐、语言、节奏进行了美妙而环环相扣的组接,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冲突,而把重点放在将长久以来不停变换形态却始终存在的文明之外的野境暴露出来。黄汉明的《竹制飞船》(2018)延续了他对表演和科幻的长期兴趣,语言非常时髦和本地。作品使用了喜闻乐见的音乐MV形式,力邀川剧演员和成都女rapper(说唱歌手)出演一对父女,故事背景类似于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的简略版,但因川味浓郁、一气呵成,且就在展览场“东郊记忆”的电子管厂旧址实地拍摄,为作品平添了不可多得的共情性。叶甫纳的《狱中书简——飞舞》(2017)创造性地借壳电视法制节目《今日说法》与二十世纪末第一代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杜撰了一个与性别、身份、社会阶层有关的网恋欺诈故事,由叶甫纳本人及一众真人演员和电子游戏《模拟人生》中的Sims(该款游戏中由玩家自创的虚拟角色)交替饰演。作品对当代媒介与社会问题有诸多影射,尖锐又不失哀婉气质。

郑波,《格竹》,2018,尺寸可变 ,竹子,泥土,纸与笔
成都 · 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委任制作,由毛继鸿艺术基金会支持
摄影:尔见传媒@方正、计贺、王温泽,杜鸿彬。
图片提供:“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刘窗,《饱食终日的我》,家庭娱乐一体化系统,尺寸可变,2018
摄影:尔见传媒@方正、计贺、王温泽,杜鸿彬。图片提供:“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海外作品有不少来自非洲艺术家或探讨了非洲议题。瓦努里·卡伊乌的《Pumzi》以电影化的质感讲述了在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反乌托邦未来,一位女主人公孤身所作的反抗与保护。弗朗索瓦·克努埃泽的《核心垃圾——达喀尔》让由电子垃圾组成的虚构人物在实景中表演,以探讨非洲国家如何成为国际科技流通的金字塔底端——它们既是不可降解废料的排放处,又是自然资源的掠取地。弗朗索瓦-泽维尔·格布雷的录像《游泳池》和同名摄影系列,挖掘了马里首都巴马科为筹备 1969 年第二届非洲运动会而建造的一个游泳场馆的兴衰史,1967 年的苏联援建、1968 年的马里兵变以及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建造商的维修介入,让建筑的命运受到国际政局、历史事件的左右,并侵入民众的记忆。


与建筑、社区和水系有关的作品亦有曹明浩、陈建军的研究项目《一段河流的再注解之后》,他们与成都水井坊社区前居民龚素清合作,以质朴的纸上素描长卷,精准还原这位老人私人记忆中的河流水道、民居商铺的地理旧貌,颇有《清明上河图》遗风。曹明浩、陈建军的另一研究项目《水系博物馆》则通过包括文本、图像、地图和数据在内的档案资料,从环境保护、乡土研究和人文故事的角度,聚焦都江堰工程的历史和其下游水系的近况。其中,10艘不同形态与用途的木船模型,如渔船、龙舟、尖头船、摆渡船、电影道具船、仿欧式船等,生动地讲述了这一水系流域的民生方式与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联系。《水系博物馆》和与之类似的其他社区研究项目均在漂浮于成都锦城湖的水上建筑“MFS IIIx3”(岷江漂浮系统)中进行展示。该建筑由出生于非洲尼日利亚的建筑师昆勒·阿德耶米及其建筑事务所倾力打造,由三栋尺寸不同但比例相同的三角形木结构屋子和一个露天平台连接组成,该设计曾获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银狮奖。此次在成都专门搭建的是作品的第三版,并与本地设计公司合作,采用大量竹片、竹编为装饰工艺,尽显因地制宜的自然美学。三栋小屋不占用土地面积,虽可拆卸组装,却相当稳定,在展览期间分别用作展览空间、室内音乐表演空间和存物空间。

夹江分享会现场,2018年11月4日
摄影:尔见摄影。图片提供:“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夹江艺术家驻留基地


城市与乡村版块将双年展的触角延伸至距成都两个多小时车程的夹江县石堰村,三组/位艺术家在展览开幕前就已在这个被誉为“千年纸乡”的小村落驻留了十天至两周时间。澳大利亚艺术家亚斯明·史密斯与本地陶瓷卫浴工厂合作,研究如何将本地生长的竹子烧成的灰用在陶瓷的釉料中,邀请工人们这些惯于批量生产的劳动者像艺术家一样捏制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瓷碗。来自哥伦比亚的建筑延伸合作社(Arquitectura Expandida)观察到村中的留守老人经常坐在自家门口,面向路边,消磨时间,他们专门设计制作了凳脚装有滑轮的长凳,安放于村中道路边,创造了一种可移动的社交空间。来自菲律宾的艺术组合Gudskul则关心村民的文娱生活,他们设计了安装有卡拉 OK 设备的手动推车,组织了卡拉 OK 比赛海报的绘画比赛等活动。他们以村民广场舞领舞阿姨和一位有即兴编词演唱功力的老大爷为主角拍摄了视频作品。作品投影在村中残破空屋斑驳的墙上,片中老人以暗哑的嗓音唱道:“欢迎新朋友,不忘老朋友。”中学生年纪的女孩凑在一旁,却一心二用地用手机刷新观看“抖音”视频,此情此景颇能引人感慨。这个历史悠久,传承着手工造纸术的小村子,与繁华喧嚣的现代城市仅有一步之遥,在生活方式上却有着巨大的落差。村中年轻人多去往城市打拼,而把阻碍其发展的家族遗产、家庭牵绊留在后方。人力从乡村流向城市,物资与媒介信息从城市输送到乡村,空置而衰败的房屋,寂寞的老人和儿童,被动地接受着家庭生产主力对其定位,这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对乡的定位。


在石堰村,“全球都市”双年展的开幕日活动成为全村出动的盛大节日。驻留艺术家的论坛活动,除了媒体记者,其他的旁听观众便是以老年人为主的村民,虽然他们大部分时间听不懂知识生产、思想流动、群体自我管理、合作型经济之类的术语,但仍以愉快投入的态度听完整场。随后,村民广场舞队以腰鼓声将策展人、艺术家和媒体记者引向安排在乡镇企业多多纸业厂房旁边的招待午餐区域。午餐前,县级领导、双年展策展人依次致辞、相互感谢。由年岁很大的造纸工人表演的相当原生态的竹麻号子和广场舞队、民歌老年演唱者的热烈演出,将村民的围观气氛带入高潮,几位艺术家也忍不住下场共同扭腰起舞。一旁的多多纸业则借此之机,在厂门口摆出展台,任由来宾翻看、挑选、带走他们工厂生产的各类纸品,并安排工人进行手工纸生产的操作展示。在未来,石堰村已被规划为传承和守望国家非物质遗产“夹江竹纸制作技艺”的文化旅游村,一些仿古楼阁和金色的蔡伦像已矗立在村子的主要进口。在Gudskul组合对广场舞阿姨拍摄的视频中,阿姨面对镜头已表达过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的提升是她对村子最大的期待。石堰村未来的发展之路看来已经在政府规划和村民企愿之间达成了共识,“全球都市”双年展的艺术驻留只不过是这一发展方向上的一道开胃菜。


如果没有亲身参与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长达三天的开幕媒体活动,我恐怕很难想象如此生动活跃却不易理清头绪的展览项目,一个宽容的主题和略带野生的多个现场说服了我,放下一些预判和分析,去接受不熟悉的声音和本不相干的景象自然而然地融合成一个场景。这很真实,又有些超现实。就像成都火锅的包容和独到,也像四川生态地貌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虽然“全球都市”的主办方并未表态这个双年展会永久落户成都,但此地似乎更有机会创生出一种灵活的、充满感知性的世界主义。

阿尔弗雷德和伊莎贝尔·阿奎礼赞,《居所:他乡计划(这里、那里、别处)》,2018,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委任制作,由毛继鸿艺术基金会支持
摄影:尔见摄影,图片版权:“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