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畑:闪烁的明朗——关于王强创作的第二次访谈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470   最后更新:2018/10/19 11:17:10 by 小白小白
[楼主] babyqueen 2018-10-19 11:17:10

来源:798艺术 李旭辉


长征空间 张月薇个展“境码”展览现场 摄影:ARTEXB


张月薇的作品中,历史建筑物,数学几何体,异域纹样,电子元素被组合,编织成一幅幅图象。这些作品有些看似像是一些破碎的织物又被连接在一起,而有些又像是海难之后冲积在岸边的浮游杂物。我们可以从艺术家履历中不断更替的生活场地和英国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些脉络来了解张月薇的作品中到底在说些什么。

《层级链接》 布面丙烯、油画 55.9x61cm 2018年


拼合是现代工业为世界带来的礼物,工厂就是这种礼物的原产地。因此,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事物不在像古典社会中那样,人们在自然主义崇拜里,在时间中缓慢的生长,依附着不同神话的宿命论,生命在长久互不相通的文化经验圈子里寻觅自己的影子。就工厂而言,它的生成本身就是将不同地域,不同姓氏,不同血缘,甚至不同种族和国家的人拼合在一起,共享一套工业化的流水线,将意识和物质组合为可销售,可共享的产品。


因此无论是自然的原材料还是人本身都会脱离人们历史长期依靠的经验,进入到时代的大生产合唱当中。现实空间是如此,在网络空间里更加是纵横交错。地球村的建立虽然基于最为简单的电子商业和信息的交换,但吸引普通个体放弃现实时间,而去拥抱虚拟时间的起因,最初当然是童年的电子游戏,卡通视频。这些事物构成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的生命体们第一次电子洗礼,至今仍然是如此。

《迷浪》布面丙烯、喷漆、油画 50.8x45.7cm 2018年


我们经常能看到人们将视线深深地埋在手中的蓝屏里,不论是平板电脑、手机、游戏机、等等,人让自我的意识浸在自己喜欢的镜像当中,跳跃于不同的叙事和场域中,收获惊叹和怀疑,这些看似相关的信息以跨越式的方式编织起现代社会的民俗。当人们谈话,真正的现实经验已经无法链接起彼此。从人文的角度看,人们也无法真正从现实中获得太多益处,文学让位于信息的只言片语,技术的更替为精神的衰退打着补丁。观看张月薇的作品,其不同元素的重复性,如同我们每天打开重复的浏览窗口,当然对于很多人而言,浏览网络的经验是能带来满足的。但换一个角度,这种虚构的满足即使能让人畅游世界,但身体依然是固定在蓝屏之前,假如浏览一下一天的历史记录,会发现这种电子信息被冷冻的激情是如何从一个起点开始转向另一个节点再向另一个节点。


在张月薇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图像是怎样在整体和碎片之间游走的,一些表现性的笔触如同从内部蹦出的体液粘连着已经泵壳的外表,我也能看到艺术家是如何利用几何形,将自己的笔触砌在画面当中。这些图当中不乏是来自艺术家的经验和思考。

《卧游:基里姆》 布面丙烯、油画 190x230cm 2018年


张月薇与同龄人不同的是有着更多地域的生活经历,她出生于中国,随父母旅居肯尼亚、泰国后求学并工作在英国。因此我能够更确切的理解她的作品中建筑,图腾等异质符号对画面空间的介入,其中艺术家对巴洛克时期流行的螺旋柱的研究和可以引申出为何艺术家一而再编织这些复杂的图像景观,就像巴洛克柱式在不同国界支撑着不同的建筑实体,在虚拟空间里这种编织形态,它变得更为复杂和隐蔽。

《黑色的大理石》 布面丙烯、喷漆、油画 200x160cm 2017年


假如回望欧洲的中世纪历史,曾经神权兴盛的时代,曾经也一度有着类似启蒙运动时期狄德罗那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例如像托马斯·阿奎那。而在近代像安伯托·艾柯这样的美学家显然希望继承古人未完的事业。张月薇的创作显然受到艾柯在上世纪60年代文本《开放的作品》的影响,在艺术的路径中,张月薇也选择着与一个更加繁杂知识世界发生互动,假如我们有着这些学者的文本阅读经验,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张月薇的创作方式。

长征空间 张月薇个展“境码”展览现场 摄影:ARTEXB


文:李旭辉

图:长征空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