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苑现场】薛畅、聂以为、王刘健三人展
发起人:上苑艺术馆  回复数:0   浏览数:1587   最后更新:2018/10/01 10:15:36 by 上苑艺术馆
[楼主] 点蚊香 2018-10-01 10:15:36

来源:ARTSHARD艺术碎片


泰康空间  日光亭项目

“今天应该很高兴 ”


策展人:陈立

艺术家:邝镇禧、劳丽丽、曾家伟、杨沛铿

艺术总监:唐昕

2018.9.13 - 10.20



日光亭项目“今天应该很高兴”展览现场,泰康空间,2018


展览“今天应该很高兴”标题一语,来自香港组合达明一派于1988年推出的同名歌曲。展览标题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香港移民潮的借景使人在观展前就拥有了一片期待视野,因此对展览所呈现的全球性焦虑反而感到讶异。


展览以“内在的无序性”为内核,四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成为观照个体在主流意识形态之下如何另类表态的四个平行入口。四组作品分别呼应着“城市—政治—个体”的主题,回应了策展人所提出的问题:西方民主与现代性论述在香港独特的政治语境中逐渐失效的此时此地,个体实践将何以为继。

日光亭项目“今天应该很高兴”展览现场,泰康空间,2018

邝镇禧,《Blink》,单频道录像、非同步声音,33分钟,2016 图片由泰康空间提供


邝镇禧《Blink》(2016)以去文本的状态所记录的无效却持续进行的行为,暗示着某种有效性的无力。曾家伟在《家务3》(2016)中隐喻社会清理或是管理的草草,亦或是在申诉其永远无法彻底。劳丽丽在近年香港房地产商进行土地扩张的新界区域长期从事农作物种植,其作品《飞天潜水艇》(2017)中,用刷子粗暴并加速清扫生姜上的泥土来指代码头的被迫迁移。香港在港英时期作为世界港口,码头在成为功能性的商品交换入口的同时,也作为达明一派那一辈青年人的城市公园。2006年皇后码头、天星码头、爱丁堡广场码头的清拆遭遇多个团体的抗议示威,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遭遇危机,而当出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取缔旧秩序时,民众在本质上失去话语权。不仅是政府,作为资本代表的房地产商所进行的土地扩张,势必会拆毁,也势必会建立新秩序。社会惯性与既定现实之间出现了断裂,人在巨大的社会机器前的无力感引发出怀旧情绪:“记忆从来就不是一种默默的反思和追忆。它是将支离破碎的过去拼在一起以便使当下的创伤富有意义。”

曾家伟,《家务3》,单频道录像、映像管电视、多媒体播放器,11分34秒,2016  图片由泰康空间提供

劳丽丽,《飞天潜水艇》,单频道录像,彩色、无对白、中英文字幕,9分40秒,2017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然而,策展人陈立所聚焦的西方民主与现代性的失效或许可以延展出更多维度。上世纪各学科所热议的“后现代”的发生,很大程度上缘于西方民主与现代性本身所代表的民主、自由、理性、博爱与人本主义等核心价值被曝光为资本与权力的骗局,在二战之后的多元世界格局下,其价值观的内在循环与延续发生了根本性的自我断层,“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而21世纪炙手可热的科学哲学、加速主义、全球图像理论,更是有力地预言着地理政治学意义上的城市的消失和地缘政治学的消失:在地球上以物质形态存在着的真实空间正在被信息通讯技术的即时性所取代。而这也可以成为该展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普遍性焦虑的佐证。

劳丽丽,《天气女郎—Halo Daisy》,单频道录像,彩色、粤语、英文字幕,6分33秒,2016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杨沛铿,《公园看更》,收藏级喷墨打印、植物, 42.3×62cm,2015 图片由泰康空间提供


曾家伟在《天台》(2011-2012)中探讨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权力关系,以及在《家务3》(2016)和《内部结构5》(2017)中玩味的视觉与权力,杨沛铿《公园看更》(2015)对于无家可归者的纪实,邝镇禧尴尬矗立着的玻璃作品《虚构的事》(2017)强调的个人感知或是某种做法的无效性,都是最广大的都市问题的讨论范围。

曾家伟,《天台》,数码喷墨打印, 95×63.5cm,2011-2012 图片由艺术家及香港刺点画廊提供

曾家伟,《内部结构5》,LED 灯箱、灯片,90×69.7×8cm,2017  图片由泰康空间提供

邝镇禧,《虚构的事》,雕刻强化玻璃、铝制结构框架,尺寸可变,2017 图片由泰康空间提供


杨沛铿《晚上的大桥街市》(2010)尽管记录着的是香港的某条街市,但却同样是繁忙城市运转的中止状态。镜头赋予主体以一种旁观状态的同时,又使人回忆起自己曾经历的相似场面,从而共同回味那一种伴随着焦虑的无力感。不仅是香港,上海、纽约、巴黎,凡是迅速更迭变化的大都市所带来的城市问题都会给寓居其中的敏感的青年人以相似的困惑,他们所探讨的失去、愤怒、质疑、无奈伴随着与城市甚至自我的抗争。很容易就能联想到的,是今年七月香港卓纳画廊的群展“璀璨都市”。“璀璨都市”这一标题同样来自达明一派:《今夜星光灿烂》,而参展艺术家却都不具有香港身份,其对于城市和个体的探讨在点名各大城市的同时,也隐含着“相似”这一命题。在这个层面上,“今天应该很高兴”似乎可以作为都市与个体这一宏伟命题的个案补充。

杨沛铿,《晚上的大桥街市》,收藏级喷墨打印, 80×120cm,2010图片由艺术家及香港刺点画廊提供


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图景为各大都市带来相似的景观呈现,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和都市人的不适从波德莱尔的时代一直蔓延到我们脚下,然而今天城市的集结、集聚、积累不再是主要气候,信息通讯技术电磁波的加速度使伦敦、纽约、香港等特大城市成为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网络内的焦点。在这些城市图景下的艺术表达有或无意识呈现出的共性、这种隐身于个性表达中的共性,成为该展览值得深思的一处别样景观。


*致敬2018年9月18日去世的加速主义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


图片资料致谢泰康空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