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叙事权,执笔谁手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825   最后更新:2018/09/06 16:38:43 by 小白小白
[楼主] colin2010 2018-09-06 16:38:43

来源:chiK11美术馆


《予有着扁平趾甲的无毛两足动物的恰当回应》

陆浩明(Andrew Luk)

陆浩明(Andrew Luk)生于1988年,现居香港。他以非传统艺术媒材为作品基础材料创作装置作品、雕塑、及图像,旨在通过阐述人类中心议题和自然定律中的无序、有序来探索人类文明在大自然中如何自处。


他的作品表现了某种不断变化的’暴力’表现和观念。受后结构主义和保罗维希留的作品启发, 陆浩明不断探究文明与自然的关联,同时也在研究熵,反熵和存留的自然力量与过程。 艺术家通过“Horizon Scan”(地平线扫描)系列作品证明了这些想法。


当前展览作品

地平线扫描 14

环氧树脂、聚苯乙烯、塑料、颜料、帆布、LED灯

54 x 41.5 cm

2017

© 陆浩明,德萨画廊


艺术家使用了自制的凝固汽油——一种被联合国禁止用于战时使用的燃烧剂,然后将烧焦的残骸小心地拼凑在一起,浸入树脂中,并经过精心打磨,作品最终由LED灯光在四周与内部照亮,形成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景观。


从远处看这幅作品,它与月球表面比较相似,崎岖,冲积,闪烁着外星碎屑。又看似是沉淀已久的火山岩,熔岩在火山爆发后凝固后的静止状态。近距离观察,作品中的层次似乎随着时间和光线的流逝而移动,坚硬的金属表面相印着金黄色的纤维材料,以及在树脂中漂浮的微小气泡,变化无常的微妙之处与艺术家对时间的感知息息相关。


陆浩明正在进行的“地平线扫描”系列中,有他对地形的变化和历史长达八年的研究,他将传统雕塑融入进逐步积累的叙述中,无论是探索城市的形态,还是所谓的自然现象,实际上都是在呈现现代生活的副产品。


有意思的一点是,艺术家受到了“蓝冰现象”的启发,经过化学处理并冻结成块呈蓝色的排泄物从飞机上降落,宛如梦幻的小行星一般,实则这是人为的产物。他将这个现象的概念与自己研究的概念人造与自然产生联系。从观看的角度来讲,将观者观看地平线扫描一系列作品的视角仿佛飞机投放“蓝冰”一样。

地平线扫描 5

环氧树脂、聚苯乙烯、塑料、颜料、帆布、LED灯

54 x 41.5 cm

2017

© 陆浩明,德萨画廊



讨论:物质的尺度

“我的工作没有特定的媒介,但通常与物体或物质的固有属性密切相关。同时我也在考虑材料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甚至我把Photoshop也被视为一个留下某些痕迹的过程,遵循先前存在的标准。我会将这些视为该过程的属性,并尝试如何将自己的作品适应这些框架,限制和含义。我的很多工作涉及收集,编目和存档图像和材料,并试图找到其中之间的联系与共性与趋势。”

蒸馏后被燃烧的叶子

烧焦的空调罩、汽车排气管、喷漆

128 x 100 x 100 cm

2017

© 陆浩明,德萨画廊



当前展览作品

静止的点燃的叶子

空调罩、空调通风管

尺寸可变

2018

© 陆浩明,chi K11美术馆,上海


在《静止的点燃的叶子》系列中, 陆浩明对废弃空调外壳进行小心地灼烧变形, 使其呈现雕塑般的自然衰败感, 形成一种残缺的美感。它们被悬挂则空中,仿佛飘落的秋叶, 陆浩明进一步探索了人造和自然之间的灰色地带, 引发人们重新审视这习以为常的二元对立关系


以往作品

站立件 1
木门框、棉麻绳、水泥砖、未知矿物形式、塑料PVC管连接器
203 x 26 x 20 cm
2015

© 陆浩明,德萨画廊

站立件2

生锈的金属扳手、棉麻带、有色玻璃、嵌丝玻璃

多种尺寸

2015

© 陆浩明,德萨画廊



The Imaginary Order,2016

© 陆浩明,安全口画廊


陆浩明通过各式各样的放置,剪切,粘附,绑定和改造物品来提升人们对它们的重量,可塑性和表面质地的注意,这种把拾掇物件废物利用成材料的安排充分展现了自然,空间和人类之间的同构。另外,许多部件因重力的帮助而能自行直立。所有的材料,包括粘合剂和粘合材料,都是从废弃的空间中获得。这些不稳定人造空间的重新诠释是不适于居住的,从而展现出一个本体论范式。

无尽脓肿的狂喜

混合媒介:聚氨酯泡沫在不锈钢面板、丙烯酸板料

183.0 × 112.0 × 11.0 cm

2017

© 陆浩明,德萨画廊


毛细血管压力

金属合金、钢、松香

121 x 90 x 6.5 cm

2016

© 陆浩明,德萨画廊


《毛细血管压力》显示了将建筑视为有机生活系统,各种压力需要协调一致的重要性。当审视建筑基础设施时,通风,空调和水路等条件往往被忽视,令他们成为时候想法。尽管如此,这些透明设备对于创造充满生命力的建筑空间至关重要。


讨论:沉浸式重塑

陆浩明也践行了先锋艺术家马塞尔杜尚让艺术品成为艺术的一个要素:让观者来看。观者观看作品的整个行动是他作品的概念之一。这样观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也延续了他对‘人为’与'自然‘的研究。

窥视孔,2017

四个iPods、四个门板四个通道视频

60 x 60 cm

© 陆浩明,德萨画廊


作品《窥孔》延续了观众参与作品的理念,观众跪在地上透过地板上撬开的洞往里面看。通过窥视,他们可以看到地下那些正在埋头玩手机和打电脑的人。然而这些不是作品的核心,而是观者的整个行动:俯身,观察,然后可能的话思考他们所看到的,所做的。

挖掘机

网络摄像头、遥控车、便携式充电器、LED灯、网站规格安装单通道视频

13'4”
2017

© 陆浩明,德萨画廊


陆浩明的《挖掘者》以一段视频的形式展现,记录了画廊空间地下结构的样貌。艺术家在一辆遥控车上安装小米摄像头,被操控的遥控车记录了观众用肉眼所观察不到的地下景象,其中包括了墙面脱落的石灰、抽完的香淤、空的薯片包装袋、电源线等等。艺术家探讨了图像技术是否让我们对空间和地形有了不同的理解,其中是否具有局限性?

黑方问题集

钢铁、木材、玻璃纤维树脂、粉末颜料、水族池用沙、泡沫块

1410 x 270 x 295 cm

2017

© 陆浩明,德萨画廊


《黑方问题集》是一座可使用的攀岩墙,艺术家利用画廊内的一根柱子作为主体,并使用非传统的材料例如铁管和木板来制作外层结构包裹在柱子四周。另外,攀岩支点也是特别各种现成物件倒模制成,《黑方问题集》以一种与观众互动的模式打破了一般画廊空间所具有的疏离感。


标题中的“黑方” 来源于卡济米尔 马列维奇(1878-1935)的至上主义画作《黑方块》。马列维奇的《黑方块》意在追求终极的空无——一个不为任何人服务的革命性标志。在陆浩明的装置作品中,巨大的黑色形体给人以平面的错觉,有意模糊了它的具体结构, 然而, 随著越来越多攀岩者的加入,增多的攀岩支点和防滑用的石灰粉将在表面堆积,使这个装置的真实结构越来越清晰。这个过程展现了观众通过个人体验,赋予艺术价值和意义的能力,即便是在一个白墙环绕的密封空间之中。

艺术家陆浩明在上海K11美术馆展厅与黑方问题集产生互动

2018

© 陆浩明,chi K11美术馆,上海




Autosave: Redoubt

交互式反恐精英地图

2018

陆浩明,Peter Nelson, Alexis Mailles

© 陆浩明,德萨画廊


Autosave redoubt 使用流行的电脑游戏《反恐精英》(Counter-Strike) 重现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以唤起人类对摇摇欲坠的历史遗址的关注。此建筑始建于1938年,是香港战役双方首次接触的地点。它被精确地重塑在《反恐精英》里。这件作品旨在挑战网络游戏的边界,试图通过游戏让我们关注身边的历史,以作为玩家,艺术家或历史学家,我们对游戏有怎样的期待。

此项目已经进行一年,由陆浩明,Peter Nelson和Alexis Mailes共同带来。


陆浩明 Andrew Luk



现工作并生活于香港

1988

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萨米特市

2010

艺术学士,新英格兰艺术与设计学院,波士顿,美国

2010

文学士,欧洲史专业,萨福克大学,波士顿,美国


个展

2017

练习,德萨画廊,香港

2015

No Fixed Abode,录映太奇,香港


群展

2018

Beckoning the Mutation,Club Pro Los Angeles,洛杉矶,美国

2018

Emerald City,K11艺术基金会临时展览空间,香港

2017

The Preservationists,都爹利会馆,香港

Autosave: Redoubt,香港城市大学,香港

The Garden,chi艺术空间,香港

碎片流域,惑星海王,香港

LIGHT & SPACE,拾稼设计建筑工作室,香港

2016

⇒,刺点画廊,香港

At Wits' End,Kula Bazaar ACC,光州,韩国

The Imaginary Order,安全口画廊,香港

2015

The Magnet Palace,Clockenflap音乐节,香港

Change Seed : Contemporary art from HK & Beyond,西雅图

当代艺术中心,西雅图,美国

ART MONEY,XXX画廊,香港

2011

Cavity Lab,April 30th,波士顿,美国

2010

Springboard 2,Adams Gallery,波士顿,美国

艺术史系主题展,新英格兰艺术与设计学院,波士顿,美国


获奖

2016

“计画资助”,香港艺术发展局,香港

2014

“新苗资助”,香港艺术发展局,香港

2008

入围年度学院摄影大赛决赛,Photographer’s Forum Magazine,美国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