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薛峰个展——地理叙事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287   最后更新:2018/09/04 13:11:10 by 叮当猫
[楼主] 点蚊香 2018-09-04 13:11:10

来源:立场新闻


终生买断的荒诞

文/何庆基


张英海重工业作品:Flash动画单频道录像,2014


如果终生买断< 张英海重工业 > 的作品是个全球创举,可能会惹人注目但不见得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因为背后还有太多问题未解释。


公共博物馆的购藏,都有清晰的规矩、透明的程序和严谨的监察机制,以防利益衝突和与博物馆发展路向不符的收购。除订定规矩和程序外,博物馆往往会设立委员会,审核随时可涉及巨款、可以出现利益衝突的购藏。M+ 动用纳税人金钱「买断」< 张海英重工业 > 终生作品,金额竟然是不能透露的秘密而又未作解释,M+ 的购藏委员会竟可接受,简直是匪夷所思!如果西九管理局内部决定不管,唯有倚靠当年拨款给M+的立法局去跟进了。


为何要终生买断?认识点艺术史的都知道,不少早年作品卓越的艺术工作者如Dali、Miro,晚年因製造粗滥地大量出货,以至作品无论是艺术或市场价值均大幅下跌。是什麽原因不根据将来作品的优劣再决定购买,而急切搞此「全球创举」?特别是收购对象是个二人组合,文化娱乐界的结合分离司空见惯,一但这对拍挡明年要拆伙,或其中一人离世,终生买断这条数又如何计算?


M+ 的解释谓这不是完全买断,艺术工作者可以多製版本出售,这带出另一严重问题。任何购买版画或摄影的人都知道,一件有十个複製版本和有一千个複製版本的作品,价值可以差天共地。在未能控制複製作品数量的情况下,便作终生购买的协议,在大量複製极为容易的年代,是否有点儿戏?


此外,还有展藏路向的问题。M+的原先设计,是以香港本土文化艺术为核心。当时构思四大领域,再以视觉文化为基础,是完全根据香港文化的特色和强项所在而设。在定好本位后,当然可以进而扩张至亚洲甚至更远地方。不知何时M+ 主要焦点已定位于整个亚洲的视觉文化上,香港只是其中一环节。M+过去用于购藏的开支,好像都是花在购买大陆、日本和韩国艺术上。香港在购藏中所佔的比例一直未有实质数据,希望不要用无意义的作品数量来暪天过海,拿出实际的金额数目,交待购藏香港以比较用诸其他地方的金额比例,对纳税人作个清晰交待。香港何尝没有丰富多姿的数码艺术?匆匆跳往他方去购藏,究竟是看不起本土的视觉文化,还是缺乏认识研究香港视觉文化的应有基本努力?


从来都反对政府介入文化艺术活动,但看当前情况,或许当年曾根据原先计划来批出大额公帑支持西九的立法局,也得要做点事情,要求有关职员和委员会成员,作负责任的解释。

[沙发:1楼] guest 2018-09-04 14:47:10

来源:立场新闻


M+购藏张英海重工业全部旧作新品的来龙去脉

文:M+ 流动影像策展人 Ulanda Blair


张英海重工业最近一次购藏更新的包装


2016年末,M+购藏数码艺术二人组张英海重工业全套作品的艺术家自留版二(艺术家自留版仅有两组,艺术家自留版一继续由艺术家拥有)。这批珍贵的收藏不光包括他们过去二十年曾经展出和发佈的所有创作的一个複本,还有各种手稿、未曾实现的项目,以及这些作品的所有翻译本──有的多达26种语言,而且还在持续增加中。


博物馆每次购置作品入藏都是许下永远的承诺,因为博物馆与其馆藏均是永久的;博物馆亦要达到保管、修复、展示、研究及教育的作用。M+今次购藏互联网艺术先锋张英海重工业,是因为他们是现今开创先河的艺术家,并对视觉文化史贡献良多。


这次购入《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 THE COMPLETE WORKS (YHCHANG.COM/AP2)》之所以与别不同,皆因艺术家会每半年提供新作品予M+,包括独立创作和在国际上展出的项目,换句话说,未来所有他们创作的作品,M+将获得一个複本。这绝对是高瞻远瞩的合作,也是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深厚信心。

《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 THE COMPLETE WORKS (YHCHANG.COM/AP2)》内作品之一的截图。张英海重工业,《DAKOTA》(截图),2001年,高清影片,M+,香港,© 张英海重工业


M+未来会在网上展示他们的作品,亦会在M+大楼落成启用后在内展出。张英海重工业亦半开玩笑地表示,其作品的持续展出有如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在巴黎庞比度中心的工作室,或马塞尔.杜尚在费城艺术博物馆的长期展览。张英海重工业是在二十一世纪推动崭新艺术形式的先锋,而M+是在这个新世纪诞生的博物馆,由此观之,这样相提并论对我们两者来说都可说是甚为贴切。


张英海重工业简介

张英海重工业,《WA’AD》(截图),2014年,Flash动画转录影片,M+,香港,© 张英海重工业


张英海重工业由南韩艺术家张英海和美国艺术家Marc Voge于1999年成立,二人组以首尔为基地,是1990年代末「互联网艺术」的先锋,这种流派后来亦融入更广泛的当代艺术实践。张英海重工业一直创作数码作品,并贯彻其独特风格之美学:以「Monaco」字体呈现文字为本的动画,风格狂放,往往还配上由艺术家创作的原创音乐,通常是爵士乐,并与画面同步。过往他们曾长期以Adobe的Flash动画软件製作作品,后来该软件日渐淘汰,他们转而探索其他类似的工具。他们大部分作品都在网站yhchang.com公开发表,让所有人透过互联网浏览体验。


张英海重工业动画作品令人讚歎之处是,其看似幽默调皮的叙述之下,往往带有针砭社会及政治时事的评论;他们更在作品中加插有关日常生活、人际关系、政治和艺术世界的小故事。作品的叙述者不明且不断变化:主体出现、破碎、再融合,无人知道到底是谁在叙述故事,以及这位叙述者是否可信。匿名是网络世界一大特性,艺术家刻意在作品中模糊主体带入作品。


张英海重工业亦以纯熟的技巧,加入极具感染力的音乐和节拍,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当文字在眼前快速闪现,眼睛和脑袋一般需要时间才能适应速度,继而投入作品快速的节奏。但当这些文字一旦植入你的脑海,你就欲罢不能了!这些故事比你想像中更有吸引力,下意识地就渗透你的脑海之中,作品《TRAVELING TO UTOPIA》就是一个好例子。这件双语作品是购藏的一部分,是这个二人组的典型实践,凸显他们对无所不在的科技及其历史的着迷。


纳入M+的作品


M+购入张英海重工业所有创作的一个複本,包括其二十年来的作品,以及将来的创作。这些作品的其他複本仍可单独售予其他单位;不过,没有其他收藏能呈现艺术家的全套作品,艺术家拥有的艺术家自留版一除外。


2016年12月,在M+首次购藏《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 THE COMPLETE WORKS (YHCHANG.COM/AP2)》时,我们收到450件Adobe Flash格式的电脑动画,几乎包罗这个二人组创作的所有作品。当中约150件来自其网页,早就可供浏览观赏;另外超过200件却是作品从未公诸于世的的替代版本,包括草稿及作品准备工作。此外,我们也收到80件曾于不同画廊、博物馆和公共空间以装置形式展出的重要作品,还有五次公开讲座展演和一份绢印原稿;这份绢印《THIS IS NOT A JOKE》(2010年)也是唯一的实体作品,其馀作品均以数码製作。

M+收到的原作证明书的一半,另一半为张英海重工业所拥有。


自此以后,张英海重工业定期寄来新作。2017年6月,我们收到他们在三藩市亚洲艺术博物馆设展的所有作品,该展览以难民危机为主题,名为「So You Made It. What Do You Know. Congratulations and Welcome!」(2017年)。2017年12月,我们继续收到三件多频道作品,这些作品均曾于其去年在首尔善宰艺术中心举行的个展「Life in Three Easy Video Tutorials」中展出。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他们寄来了1999年《THE SAMSUNG PROJECT》的两个不同版本,这是他们创作的第一件作品。当时他们为澳洲布里斯本亚太多媒体艺术节创作,更罕有地是一件真人演出的作品,弥足珍贵。


最近一次收到他们的作品是在6月,他们在2016至2018年间创作的十个新项目均成为M+馆藏;当中还有他们本年7月于世界文学研究所东京会议发表的演讲,斯德哥尔摩市中心Skanstull地铁站展出的公共艺术项目,以及在北京、芝加哥以至危地马拉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展览作品。由此可见,在现实世界中,他们的作品已在全球各地展出过,可谓完全符合艺术家的环球视野──其作品往往探讨现今世代最迫切的问题。


此外,另一件使M+团队会心微笑的事,就是他们在送递作品时的创意和用心。M+藏品管理团队将流动影像作品登录入藏时,一般都是从送递公司接到普通不过的硬盘或USB记忆棒,包装往往绝无惊喜。然而,张英海重工业总会竭尽心思为硬盘製作独一无二的包装和装饰──简直就像俄罗斯套娃,盒子一个套着一个,每个均黏上作品中的标语。每当张英海重工业将最新作品送到我们的藏品库时,藏品管理专员都感到乐趣无穷,活像过圣诞节收到圣诞礼物一样,而且还每年过两次呢!

[板凳:2楼] guest 2018-09-04 14:52:28

来源:立场新闻


艺术界的「文化短桩」?

—— M+全购艺团「张英海重工业」作品揭示机博物馆机制隐性问题


文:市民


香港西九文化区的视觉文化博物馆M+,近日正式宣佈将首尔的数码艺术二人组张英海重工业(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的全部作品纳入其馆藏。张英海重工业日后推出的新作和在国际上展出的项目,都将由M+拥有,这一购藏手法实属全球首见。


消息一出,随即惹起全城哄动。M+声称无意垄断艺术家,无意变成艺术家的代理人,无意干预艺术家自主性,但收藏在世艺术家全数作品的措举实在是疑点重重,因这代表著一个实实在在的「包底」概念 : M +获得他们所有作品意味著它们将永久得到保护,M +策展人和保护人员将永远投入资源,保存、研究和解读他们的作品--反过来说,此举大大垄断了M+的购藏资源和藏品空间,此处所指的不独指物理上的空间或M+购藏艺术品的资金;即便全购艺团「张英海重工业」作品的价格并未如想像中的高昂,但真正值得我们深究的是:M+凭藉甚麽可以「有信心永远投入资源,保存、研究和解读」一批全然未知的作品?


2004年,张英海重工业于南韩首尔的罗丹画廊 (Rodin Gallery) 举行曾次个展《把门砸掉!》(Bust Down the Door!)。在展览中,成员张英海与Mark Voge将九部网络雪柜置于画廊入口。张英海重工业为网络艺术组合,素以互联网作其艺术平台。二人利用这个平台的虚拟空间保存及展示其作品。因此,该展览与二人的一贯网上实践的方式背道而驰。 网络艺术作品脱离原本的网络空间,在艺术馆裡展出。艺术家会否在未来选择改用现成物的方式展示作品,尚为未知之数 ;而在世艺术家的作品不断增加, 换言之,M+必须永远投入资源去保管、修复、展示、研究这些无法预计的「创作成果」:作品可以是数头大象/一架飞机/一所房子/一亿份文件......M+难道需在合约中订明作品数量或尺吋上限?博物馆对「未知」的资源不设上限的投放是无可预计的,何种因素躯使M+对「未知」作品投下不设上限的肯定?


M+为何购藏张英海重工业全部旧作新品?


M+ 流动影像策展人Ulanda Blair于访问指「博物馆每次购置作品入藏都是许下永远的承诺,因为博物馆与其馆藏均是永久的;博物馆亦要达到保管、修复、展示、研究及教育的作用。M+今次购藏互联网艺术先锋张英海重工业,是因为他们是现今开创先河的艺术家,并对视觉文化史贡献良多。」


以上原因能否足以令M+将艺团全部作品纳入其馆藏,我们必须先检示数码艺术的特性和时代意义:互联网艺术意味著面对科技革命性的跃进下,艺术已进入一个不可知的新阶段。巨大的讯息流引发不可估量的新型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的变化周期将全面加速,形式变得多样而複杂,有一点基本上无可否定的是:从此会有海量的艺术家于数码领域开拓无数艺术先河,艺术模式亦变得不可预测,而无论身为创作者或购藏者,在作品「成就论定」之前,其价值实在难以准确预测。而当局竟然在此时于数码艺术这个瞬息万变的范筹下,决定收藏单个团体未来的「全数艺术品」,同时无条件地肯定了一个团体未来的变化可能?当未来有更多数不清的艺术家走在更先锋的先锋,当局也要考虑每年定期购藏其他艺术家一辈子的全部旧作新品吗?


在艺术界中,在世艺术家作品被商家全数「买断」的情况虽不常见,却并非新鲜事,当创作者同意接受作品完全被「买断」时,儘管作品在未来因升值而获得高额收益,该收入都将依合约不属于原创作者,买方因而获利,此举作为商家估算艺术家和作品未来的升值潜力而作出趁低吸纳的投资决定,情况可被理解,但同样操作放在公共博物馆M+,情况则折然不同,M+并非私营机构,其每项决策均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如此「买断」作品既然不能、也不是为了赚取利润,其必要性何在?为何M+要无条件承担全购艺团「张英海重工业」作品于未来不可预知的风险?这上疑问正正解释了何以过往全球公营博物馆均没有全购在世艺术家作品之先例--因为此举并无情理可言!


笔者不是要求每一件藏品都必须经过公共讨论,才令公帑花得物有所值,但M+是公共博物馆;60亿是香港纳税人的钱,M+ Collection 展览是公共项目,M+正在拿纳税人的钱参与一场赌博,M+的收藏策略指出「不论古今的藏品,都和当时人们所关注的议题、当代文化研究的新趋势有关」,馆方如何能保証艺团「张英海重工业」未来的作品必然乎合种种收藏条件?我们永远无法预测艺术家未来作品面貌,对创作者而言,作品在其在世时便受到博物馆肯定,无论是无形的荣誉或有形的报酬皆是一大成就。但值得深思的是,艺团具备何种条件可以获得此项非一般的殊荣?


另一方面,馆方至今仍拒绝透露购藏涉及金额,在疑点重重的情况下,保密机制是否仍适用?这凸显出博物馆权力的无远弗届,M+又一次无视公众知情权,也又一次体现了博物馆无法无天的独立运作机制。


M+如定位为当代博物馆,正如M+于官方网页所言,其收藏策略是「反映文化创作的最新发展」,M+购藏作品实有责任观察著现今社会种种变化,然而,在购藏资源必然有限的定律下,这种「闭著眼睛买作品」的懒人先例一开,每年持续增添一件张英海重工业诞生的作品,M+就错失添购一件追上时代作品的其他可能。M+于当下急于将未来馆藏的面貌下了定案,其用意何在?博物馆凭甚麽假定张英海重工业在未来的全数创作必然具收藏价值?可见这种透支未来馆藏资源的做法并不恰当。


以上情况除了解释博物馆此举有欠公允之馀,背后更反映当局收藏机制早已出现种种漏洞:早于2015年,西九文化管理局董事局公佈辖下委员会最新成员名单,其中瑞士收藏家 Uli Sigg ( M+ 曾花1.77 亿元购入他大批藏品)获邀加入临时购藏委员会及博物馆委员会,有学者指邀请藏家入购藏委员会的做法在国际间少见,藏家一方面会以个人名义购买作品,一方面又有权力干预博物馆收藏,实涉利益衝突。如今又出现全购艺团作品的「世界首例」,这不禁让人质疑:现存的架构是否有足够权力监察收藏准则?立法会的监察制度又是否行之有效?民众、监察机制的警觉性是否足够?


除收藏机制的问题外,近月报章揭发西九管理局开坏先例,绕过 M+ 承建商支薪,立法会议员谭文豪指他先后两次在财委会会议上,向西九管理局行政总裁栢志高查询新昌的财务状况及工人支薪安排,当时柏志高否认绕过新昌直接向分判商支薪。谭文豪质疑柏志高误导,甚至存心欺骗议员。西九管理局亦没有向市民交代今次终止总承建商合约的具体原因及合约依据。


故宫文化博物馆的独立附属公司成立之前,项目前期工作由 M+ 博物馆团队负责。管理博物馆的权责分工存在「你做开不如搞埋喇」的问题。


面对港铁爆出工程丑闻,传媒要求港铁提供更多资讯,当时港铁主席马时亨以一句「我的话你听OK就得㗎喇」;今日西九、M+接连出现行政失当,有关官员的回应与惜日港铁高层敷衍失责的态度是如出一辙的。回顾过往西九文化区和M+的「案底」可见, 内部运作透明度低、行政架构的重重围牆中,官员互相包庇,行政状况又未有如实向公众反映。如何防止西九继港铁后,成为又一个不受管辖的「独立王国」?


总而言之,M+这种「生养死葬」、「新旧包揽」的收购模式如在「全球首创」的榥子下任意妄为,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而讽刺地,在访谈中,对于作品能被M+全数收藏,张英海重工业也不讳言表示:「我们真的是鸿运高照。」。此「世界首例」的风波很可能不是一般的收藏机制失误,种种迹象显示事件更可能涉及故意隐瞒、层层包庇、蓄意误导的严重事故。港人不可能一如「顺民」般可以全盘接受以「创举」为名的收藏特例,对于西九及M+的「文化短桩」,被剪断的不单是代表著博物馆诚信的钢筋,还有市民对M+的信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