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跳房子”,“巴塞尔艺术展都会”来到阿根廷
发起人:服务员  回复数:0   浏览数:1247   最后更新:2018/08/30 13:59:42 by 服务员
[楼主] 蜡笔头 2018-08-30 13:59:42

来源:798艺术 王薇


《一只或几只老虎》同步双频高清投影 自动屏幕 皮影戏偶 10声道音频 烟雾 演出控制系统 2017年


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的艺术创作通常以东南亚历史及地缘政治为出发点,由此探讨更为广泛的议题,并通过对图像、文本、声音、空间等元素的调动,拓展媒介本身的定义。在明当代美术馆举办的个展“一件或几件作品”中,艺术家以展览空间的对称性、剧场性为灵感,借由四组装置呈现了其近年创作的六部影像作品。艺术家以其编织的一条时间线索为依据,将历史中真实与虚构的文本相互串联,从而展开一系列彼此叠加、呼应,而又充满悖论的历史叙事。

作品《一只或几只老虎》援引法国哲学家德勒兹与加塔利名著《千高原》中的一个章节“一匹或几匹狼”,而展览名称“一件或几件作品”亦是由此演变而来。既是“一个”又是“多个”的悖论式表述反映了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考,“不可数”指向了一种无法通过单一原因获得解释的认知途径。这一涉及本体论层面的探讨贯穿于何子彦的多个作品及实践方式之中,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其作品往往以多个版本加以呈现的根源性思考。

《一只或几只老虎》融合了影像、装置、剧场等多个形式元素。由两个相互对应的屏幕构成的作品以二重唱的形式讲述了马来半岛一百万年来虎与人之间的故事。虎作为一个象征性符号,在马来亚历史中被赋予了多重身份定义。它被认定为马来亚人祖先显灵的载体,当地亦流传着有关人虎的传说。而在近代,虎这一形象也成为了入侵马来亚的日军将领以及因受迫于英国殖民政府的镇压而撤退入森林的马来亚G。C。D的指代……随着多条叙事线索的交织展开,虎与人的形象逐渐相互介入、转化,在一个躯体中产生分裂。这种身份的多重性与基于涵盖了历史学、生态学、人类学等范畴的表述均对应着反复出现在艺术家创作思考及实践中的不可数性。

何子彦“一件或几件作品”明当代美术馆展览现场


与该作品在同一空间以同一套装置呈现的《无知之云 III》以一本14世纪基督教密经命名。作品以新加坡一座低收入者公寓为背景,展现了居住于其中的8个与云不期而遇的人物。作品中的“云”时而化身为一个具体形象,时而又是一团迷雾,它折射了自身在中西方艺术史传统中已然存在的意象。当人与之邂逅,一种神圣的体验随之产生。根据密经中所载,通往神圣的道路依靠的并非理性的理解,而是感官的体会。而视觉与理性之间又往往存在某种紧密的关联,无知之“云”正是通过对视觉的遮蔽启动感官体验,从而获得某种对神圣的感知。

值得注意的是,影像中的“云”在某个时刻会化身为真实的雾气从装置中氤氲而出,与观者产生一种现实中的相遇。这一手法也同样被应用于《一只或几只老虎》的呈现方式中。通过破除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的边界,作品实现了媒介的流动,而观众亦在这种对不同空间的调动过程中被吸纳进作品的叙事之中。

何子彦“一件或几件作品”明当代美术馆展览现场


不难发现,何子彦在其诸多作品中显示出一种对历史文本及图像的兴趣。这种历史索引式的实践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自2011年开始,至今仍在进行中的项目《东南亚关键词典》之中。该项目以艺术家提出的26个词条展开,每个词条分别与26个英文字母相对应。这些词条可以是一个观念、主题、或人物传记。它们如同艺术家的手记绘本,在不断交织、融汇中逐渐勾勒出一幅东南亚-这一从未被语言、宗教或政体所统一的地域图景。2016年,艺术家与合作者共同创建了吸收和注释在线素材的平台,并依据词条为一个无限循环编辑影音素材之间的系统提供内容。此次展出的《东南亚关键词典》正是由算法合成的影像。与此同时,这个带有归纳、梳理性质的项目正如一个汇集了丰富信息的资料库,成为何子彦诸多作品的题材来源。

此次展出的两部有关马来亚G。C。D历史的作品《无名》及《名字》反映了何子彦对历史文本中空缺或存疑部分的浓厚兴趣。在《无名》的创作中,艺术家以曾在1939年至1947年间担任马来亚G。C。D总书记,并同时拥有三面间谍身份的莱特-这个真实姓名已无从考证的人物为对象,通过对梁朝伟所参演过的一系列与叛徒有关的电影片段的剪辑,讲述了这个扑朔迷离、有着多重效忠身份的人物故事。而作品《名字》则以同样的语言方式,通过挪用大量西方电影里有关演员写作镜头拼贴而成的影像,对首个为马共撰写历史并疑似为影子写手的作者的真实身份展开考据式的调查。两部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均具有一种身份上的流动性或不确定性,从中折射出的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模糊性指向了历史本真的不可触及。

《此地》单频高清录像 立体声 2009年


何子彦对历史固有材料的挪用亦体现在对艺术史经典图像的借鉴上。由50个人物构成的影像作品《此地》呈现了一个不设明确所指的祸难现场。影像中的人物姿态均来自西方经典绘画作品中的图像元素,通过拼贴重构而成的画面唤起了一种似曾相识、连绵缠绕的视觉记忆及感知体验。这些影像中的身体无不处于一种充满戏剧性张力的极端状态之中,与绘画原作中对身体的处理方式具有一种本质上的共通性。在此基础上,原有肢体语言在人物行动及镜头本身缓慢的移动中被重新激活,从而实现了感知层面的深化。


文:王薇

图:明当代美术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