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宋拓策展“劳家辉的自助庙宇”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1   浏览数:2038   最后更新:2018/09/19 13:07:54 by guest
[楼主] 蜡笔头 2018-08-20 11:38:13

来源:ARTSHARD艺术碎片  文:KIKI朱文琪



彭可,“亲密审讯”,Salt Projects,2018


对于在Salt Projects的最新项目,艺术家彭可和策展人韩馨逸、富源最初构思的标题为“安全屋”,因恰巧与近期另一位艺术家的展览标题相重而改为“亲密审讯”。如果说后者比较倾向于引发有关权力与博弈的联想,前者则直白地指向了更广泛语境下有关“安全”的话题:它是生存境遇,也是心理状态。它直接来自艺术家的个人经验及过往创作,也正在(包括我在内的)观众中引起普遍共鸣。


对那些向内张望一两眼便安然坐在门口聊天纳凉的郎家胡同居民来说,展览期间的Salt Projects看上去确实是一间人畜无害的“安全屋”:部分作品所具有的“床”或“窗”等元素在所谓的艺术展览及日常生活场景之间构建起联想;作品在主题、位置布局、体量和色彩上取得了看上去十分轻巧实则经过精心把控的平衡;不难理解而又不乏细节的呈现在给人以可亲近感的同时又留下可供回味的空间。不过,也正因这可供回味的空间,给我以机会从恰到好处的舒适感中嗅到不安的因子。

《婴儿床》,2018


在分布于展厅的几件摄影作品中,这种不安更易察觉:名为《空调》的作品捕捉下了居家生活的温柔时刻——经过多次洗涤略有褪色的纺织品、受老人偏爱的塑料花和被窗帘滤过的光线让我想起了童年在奶奶家的午睡,正因如此,冰箱上那个摄像头才会在被察觉的瞬间显得如此毛骨悚然。在《像泡泡的灯》中,由远及近跃动的圆形和如茵绿草展现了一幅颇美好的公园风景,然而长椅的奇怪朝向和空无一人的马路却透露出一种诡异的不真实感。《塑料入口》拍下了路边小吃店常用的透明塑料片门帘,上面排列的吉祥图案和门帘外若隐若现的红灯笼所营造的氛围被画面正中间的"裂痕"破坏殆尽,是谁撩起了门帘?直视帘外的黑暗不由得唤起了一种悬疑感,更不要提画面左下角那张只入画半边的人脸了。在谈及这些时,彭可表示,作品中的不安并非创作时的有意为之,面对”有吸引力”的画面按下快门也常常是未经思考的直觉使然。也许我们所看到的是潜意识层面不安的投射。是“因为有不安和焦虑,所以眼睛才总是到处看。"彭可这样说。

《空调》,收藏级喷墨打印,114.3 x 91.4cm,2018

《像泡泡的灯》,收藏级喷墨打印,114.3 x 91.4cm,2018

《塑料入口》,收藏级喷墨打印,75 x 56cm,2018


如果说“安全与不安”的直接较量,是策展人和艺术家在为本次项目挑选作品时所梳理出的线索。那么,寻找自己安全感的源头,则可能是彭可摄影创作的一贯动机之一。童年、成长、城市是我在观看彭可以往摄影时经常联想到的关键词,除此之外,透过她的镜头,我也频繁感到一种单纯的对“物”的凝视,它使得被凝视之物被略微抽离出背景和语境独立存在而又不至于全然失去原有的意义变得陌生化,达到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平衡。这凝视也似乎在引起观者的好奇:凝视的目的是什么?在此次展览现场,这位年轻的艺术家首次尝试了摄影之外的表达,而在这些非平面的作品中隐含着令人信服的答案。

《鸟》,收藏级喷墨打印(附装裱),20 x 16cm,2018


“角角”是自幼年起便伴随在彭可身边的一块极受依恋的枕巾,近些年因意外遗失后,彭可利用枕巾的扫描文件制作了这件名为《角角》的地毯。与其说是一件作品,它的意义更像是整个展览的索引与图示——一直以来令彭可着迷的视觉元素特征在“角角”中均有迹可循,例如上文所提到摄影作品中的塑料花、门帘上的图案和路灯的形状等。这就需要提到在展览现场核心位置的一件名为《婴儿床》的装置作品。

《角角》

《婴儿床》,2018】


尽管《婴儿床》也不乏有关“安全与不安”等对立关系有意无意的呈现(床头的“太阳”与床尾的“墓碑”的对立、床体蓝色的纯粹呼应着上方紫粉色灯光的暧昧),但它的更大意义可能在于,在这件作品中,彭可尝试着用比摄影更为“主动”的方式,对来自“角角”的启示进行了举一反三。彭可将她所收集来的一些小物件在婴儿床中以某种视觉韵律整齐码放。简单来说,它们都是那种曾在小学门口小卖部经常看到的没什么用也不太好玩且非常便宜色彩鲜艳的东西,即便被以全然不同的方式展示,我们仍可以凭借“土味”轻易地辨认出它们的某些基本属性和审美规律,比如五个圆点围成一圈就是花朵,比如白兔必然要抱着胡萝卜。“土味”审美背后凝结的是对生活的朴素理解,七拼八凑的通用经验在时间的累积中形成无意识的集体原创,堪称大批量工业生产的“当代民艺”。它们是不含欺诈的制式和没有目的的符号,它们代表绝对真实。而真实往往是温暖、力量与安全感的来源。

《着火的房子》,丝绒布喷墨打印(附装裱),30 x 40cm,2018


这或许也是彭可之所以依恋它们的原因。在展览开幕初期还未听到太多评价之时,彭可已经预想到了外界可能会用到的诸如“洋气”之类的形容词(这大概也是没有安全感的体现),不过彭可并无意否认她在美国的学习经历所带来的“洋气”,正如她对二十余年生活所赋予的“土味”保持同样的坦然与珍视。不论是否拥有与彭可相似的辗转经历,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告别当下生活的人们,有理由时不时在“过去”中寻求治愈,而“土味”贯穿着我们共同的乡愁。这也许是当下“土味”横行的原因之一,不论是怀旧还是戏谑,熟悉的东西总是令人感到放松,而每次回望也都会带来再度不同的认识和解读。

左:《空房子》,收藏级喷墨打印(附装裱),32 x 26cm,2018,  右:《蹦蹦床》,收藏级喷墨打印(附装裱),48 x 38cm,2018


在对“物”的凝视中,彭可想了很多。不过她的聪明之处在于,她并不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她没有使自己的艺术创作沦为思考的附庸或表达的工具,而是精心维持着某个微妙的平衡,在思索之余,为直觉、情感以及无需言说的理解留有空间。无论是创作方式上用力与放松的权衡,还是在安全与不安间的摆荡,或者用彭可的话说,生活中混乱的东西太多,她就是“在混乱中寻找温情与和谐”,这大概都是生活教给彭可的平衡术。


艺术家

彭可(b. 1992,长沙,成长于深圳)现⼯作生活于洛杉矶和中国南方。2015年于罗德岛设计学院摄影系获学士学位。2017年获得玛格南基金会和中参馆颁发的Abigail Cohen纪实摄影基金。由假杂志出版,她的第一本摄影书《Salt Ponds》将在2018年秋天发布。彭可的作品围绕⾼速发展的城市中的个体经验,尤其是身处无尽变化中的孩童如何确认⾃我。她相信“观看”这一静止行为中的动态力量,和摄影里的自我投射和心理学潜能。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