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莉达·巴洛:用作品讲述生存的脆弱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425   最后更新:2018/08/19 22:03:31 by colin2010
[楼主] 橡皮擦 2018-08-19 22:03:31

来源:雅昌艺术网


“或许,结尾在开始之前”展览现场,艺术家蒋竹韵(右一)正在阐述其作品

  蒋竹韵,1984年出生于杭州,研究生毕业之后便留校任教,担任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的教师,从事艺用编程,声音设计基础理论及艺术创作的教学工作。作为年青一代的艺术家,关注的点有许多不同,与当下的科技、互联网时代密切相关。其个人创作与研究方向涉及广泛的媒介:装置、绘画、行为、观念、声音艺术,以及AudioVisual现场等多种形态。

  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蒋竹韵的创作正是对这个时代的一种回应。

《对画》项目展出现场

雅昌艺术网你的艺术创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蒋竹韵:2015年,拾萬空间找到我,希望做一个项目。我觉得那是一个契机,也是我跟外界接触的开始,所以在15年的时候做了《Pass Word》和《对画》这两个项目。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一方面在做实验音乐,另一方面也写一些程序。

雅昌艺术网:写程序是自学的吗?

蒋竹韵:程序是我在本科毕业之后学的,在学程序之前我一直在考托福,本来是想出国,有一天发现我突然能看懂这些英文单词之后,就开始往程序方面走。

《Pass Word》项目 2015

雅昌艺术网:可以介绍一下《Pass Word》这个项目吗?

蒋竹韵:这是一个基于 Wi-Fi 技术的地域广播信息网络艺术项⽬,项目是互动型的,所有人可以通过网站showpassword.net 将文字信息包括emoji符号发送到项目所在的地理广播站点,而在基站附近的人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的Wi-Fi搜索功能看见所有的用户发送的信息。在这里,我们把用户称作“Passer”,看起来这是一个社交的平台,但其实它是反社交的。因为所有发送信息的人都是匿名的,使用者不需要任何的实名认证。

《Pass Word》项目,无限WI-Fi基站,  2015

雅昌艺术网:可以追踪到IP吗?从而是否会涉及到用户的隐私?

蒋竹韵:IP追踪也只是一个地理位置。除了IP之外,没有其他的任何信息。

雅昌艺术网:具体的操作流程是怎样的?

蒋竹韵:Pass Word整个流程是用户登录我们的网站showpassword.net ,登陆之后对用户来讲就是一个客户端,他可以输入任何的内容进去,有字数限制。一旦通过客户端发送这个信息,信息就会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再发送到无线基站,无线基站的Wi-Fi就会通过广播的形式把这些内容传递出去。

  当你在一个公共空间里面,想要使用WI-FI的时候,会找到很多其它的在这个空间维度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这个WI-FI的名字。我们觉得这同样也是一种信息,是可以流通的一个方式,所以还是一个挺好玩的。

《Pass Word》项目 2015

《Pass Word》项目 2015

雅昌艺术网:所以这个项目是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前实现了互联网时代交流的自由?

蒋竹韵:对,只有在无线基站附近的人能看到。现在网络不再有当年乌托邦式的匿名性了,这个项目希望这些信息以一种更自由的,更有趣的方式来流动。

雅昌艺术网:但是不是也有空间上的局限性?

蒋竹韵:这个项目其实分为两个空间维度,一个是线上的维度,一个是现实空间维度。线上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这个就是一个网站。如果要彼此交流的话,必须在同一个物理空间才能实现。

雅昌艺术网:你怎么看待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蒋竹韵:我把我们们现在的状态叫做“乡愁式的进步”。一方面又相信进步,一方面又会怀念过去的某种自由。

《对画》 文化馆 2016

雅昌艺术网:另外一件同时期的作品《对画》,创作的契机是什么?

蒋竹韵:那是我跟jojo (Johanna Meyer)的一次合作开始的。有一天jojo通过 weChat 告诉我在德国 Duisburg 有一个展览的机会, 是否有兴趣一起合作,我爽快地答应了,但要做什么我们当时都不清楚,这成为一个契机,让我们有了一个讨论的开始。因为我们英语都不是很好,讨论过程中,有时需要各种比划,就想以一种非语言、非词汇的方式交流。这比划就是“对画/message”的开始。

雅昌艺术网:你们的整个“对画”过程是怎样的?

蒋竹韵:就地理位置而言,她在德国,我在中国。我们会约定一个时间点,在这段时间里面,我们都是比较自由的,通过画画的方式来进行交流,最后是这样的一个交流过程变成了我们的项目结果。

《对画》 文化馆 2016

雅昌艺术网:你们最开始有预设这个项目过程成为一个结果吗?

蒋竹韵:没有,起先我们也没有想到。一个项目的开始总是要通过交流,我们不想空谈,关于这个空间项目总要有一个作品,所以用画的方式来看后面能够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东西。结果交流的过程成为我们最后呈现的结果。

  后来鲍栋找到我,说他们想做一个文化馆的一个线上的项目。我就把我们“对画”的一个下午的内容以线上方式来承载。

《温度的频响》2005

《温度的频响》2005

雅昌艺术网:2016的个展 “ 风中絮语”,呈现了一些新的作品,可以介绍一下这个展览和作品吗?

蒋竹韵:这算作是我的第一个个展。展出了一件我2005年上学时做的一个现场行为作品《温度的频响》录像,这是一件关于声音,技术,表演等各方面的首次尝试,后来的作品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与延续。也是从个人的经验出发的尝试。

《消失中的答案》2016

雅昌艺术网:《消失中的答案》这个作品与马航事件相关,但你关注点很特别。

蒋竹韵:关于这件事情,至今都给我很大的冲击。在科技如此发达,信息爆炸的今天,一架波音飞机的失联显得格外不可思议。随后的事件发展更加戏剧化,无法搜寻到的黑匣子,以及在网络上流传的各种猜测谣言,形成了这个时代特有的反差与张力。

雅昌艺术网:在这个信息十分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一方面提供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而另一方又滋生更多的谣言猜测。但所有的信息却无法揭开事实真相?

蒋竹韵:现在很多网络舆论事件,都是一阵一阵的。很典型的就是,过了一阵之后,我们又继续消费新的事件。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网络时代的现象。

《隔壁老马》2016

雅昌艺术网:作品的呈现方式是怎样的?

蒋竹韵:在这个展里面有些作品是有隐喻的。比如黑匣子,它所发出频率,是在人耳的感受范围之外,我在院子里放了一匹马,我在想马所感受的频率跟黑匣子所发出的频率之间有没有一种可能性的联系。然后在另外一个小的空间,是我在网络上收集的20多架飞机失事事件中的黑匣子录音。

  由于马航事件的黑匣子一直没有找到,所以我放置了一个飞机的黑匣子在两米乘两米的一个水缸里面,黑匣子上面的信标可以持续一个月,刚好是我展览持续的时间。这个黑匣子的信标很关键,通过信标发射的超声波,让搜索的人能够找到它的位置,如果有人在画廊所在的北京草场地范围搜索黑匣子的话,是可以找得到的。

《絮语》2016

雅昌艺术网:马航的黑匣子至今没有找到,你的猜测是怎样的?

蒋竹韵:我觉得它的黑匣子肯定是存在的,但它最后的消失并非本身实体,可能是被人遗忘,因为黑匣子本身是为了要保存飞机上的这些飞行数据、录音,是非常坚固的东西。

西岸博览会“系统生存”的项目现场

雅昌艺术网:2017年你在西岸博览会上实施了一个《系统生存》的项目,可以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吗?

蒋竹韵:在做这个作品之前,我对控制论方面比较感兴趣。上世纪中期提出的“控制论”思想,开启了交叉于不同学科领域间的共同语言。经历了三波的发展阶段:第一波是关注一个系统如何通过完整的回馈机制自我调节,并试图维持自身的稳定状态;第二波则是关注如何将一个系统的观察者介入系统本身的构成中,提出观者与系统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三波则是基于复杂的自生机能关注一个系统如何自发地形成意料之外的行为。

“系统生存”的项目之《这个系统》 2017

  作品是从我个人的经验出发,以一种独特的语言重新理解并表达了不同的系统生态。项目有三件作品:《这个系统》、《一个周期的形成》、《当前独白》,分别从三层不同的角度对“控制论”的三个发展阶段进行呈现。

“系统生存”的项目之《一个周期的形成》 2017

“系统生存”的项目之《当前独白》 2017

  在控制论里面很重要的是反馈的概念,即系统地对待作品。《这个系统》中,是一个伸出的卷尺在旋转的力量推动下,同时又自我矫正从而形成一个简单的反馈机制;《一个周期的形成》中,我利用手冲咖啡纸在倒掉咖啡渣后自然留下的半圆形痕迹,通过我这个旁观者的介入,在其自身的周期里重新完成了另一个周期。《当前独白》则由一盒无限循环的磁带组成,当下的每一次循环会自动抹去前一次循环时的录音。

“或许,结尾在开始之前”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最新的一次展览是在博而励画廊的“或许,结尾在开始之前”,可否介绍一下这个项目?

蒋竹韵:作品名字源自T.S.艾略特的诗作《四个四重奏》。先从技术角度讲,它的流程是这样的,我是通过一个叫“TOBII”的眼球跟踪器获取我在读T.S.艾略特诗的时候我的眼球数据,然后我把这个数据给到丝杆,丝杆上有一个小屏幕,这个小屏幕上所呈现的文字信息就是电脑屏幕前我看这诗歌时的那部分内容。

“或许,结尾在开始之前”展览现场

《全景与凝视》 2018

  展览中另外一件作品叫做《全景与凝视》,显示屏里呈现了一栋民宅的图片,这是我家楼下的一个钉子户。如果观众不站在这个屏幕前看,它就是一个民宅,但是当观众在屏幕前移动目光,就可以看到其实是在一片废墟当中的一个钉子户,它会根据观众的眼球移动,整个图片运动所呈现的内容跟观众眼球运动是相反的。

“或许,结尾在开始之前”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这件作品的出发点是什么?

蒋竹韵:作品还是对观看方式的一种探讨。因为整个项目的出发点,是我想到了童年一个阅读障碍性的惊悚的记忆。这个记忆源于我突然意识到我在反着看一本书,我对这个错误的意识本身产生了一种恐惧,而这种错误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本身让我感兴趣。

雅昌艺术网:作品是把自己眼球的运动,转化成了文字的形式?

蒋竹韵:其实是观众在观看我阅读的目光,我是把我眼球运动的数据承载在机器里。通过机器把人的情感表达出来,就像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我思故我在”,而我所尝试的是把人的思想承载在机器的上。

“或许,结尾在开始之前”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除了是一位艺术家,你目前还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的教师,你工作与创作状态是怎样的?

蒋竹韵:目前我还没有以一个职业艺术家的身份来定义我自己,我的职业还是老师,有一份固定的收入,对于艺术家来说还是一件挺好的事情。我从来不是一个好卖的艺术家,也不高产,应该不是很受画廊欢迎。当有画廊找到我,还挺惊讶的,可能画廊也希望能够推出一些比较特别的项目吧。 通过这几次的展览作品有被收藏,这样的状态挺好的,可以保证做作品时下更多的功夫,不断地积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