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Rachel Whiteread
发起人:嘿乐乐  回复数:2   浏览数:5427   最后更新:2008/10/08 21:43:42 by 嘿乐乐
[楼主] 嘿乐乐 2008-10-08 21:38:33
9月至10月,纽约展览介绍!

(来自ARTFORUM “批评家之选”栏目的展览)
伟平/译

Jordan Wolfson
SWISS INSTITUTE
495 Broadway, 3rd floor
September 10–October 25
纽约
乔丹•沃尔夫森
瑞士艺术馆(SWISS INSTITUTE)
百老汇495号,三层
9月10日-10月25日




Jordan Wolfson, untitled false document, 2008, still from a color film in 16 mm, 4 minutes 10 seconds

乔丹•沃尔夫森受瑞士艺术馆委托创作的四分钟影像作品“未命名的假文件(2008)”从一个站在游艇船头、手持一叠静物图画的漂亮女人开始,画面中她努力压平正被海风掀起的画纸边沿。影片指向鲍勃•迪伦“隐秘的思乡布鲁斯”这一歌曲的视频,在视频中该曲的字幕歌词悄然变为突兀的错误拼写。然而,旁的指涉也同时集现,包括对法国新浪潮和超现实主义的征引等,所有的这些,如同图画上南瓜和茄子、菠萝和蘑菇胡乱拼凑的静物一样,微妙地摩擦着观看者的预设。随后镜头拉出,显示出艺术家位于布鲁克林的空房间的场景,而该片正在房间里的一个平面屏幕上播放着。与影像不稳定地同步播放的是“Vicki”与“Fred”从苹果公司的通用电脑音频设置发出的声音,他们朗读着沃尔夫森写的文本,从而将原作者概念与不稳定的真实性之间建立联系。“所有这些合力共同撑起一个清楚又模糊之事物的体系,如同一个谎言包裹着的善的真理。因为谎言存在于我们内心,故此它是本源的,而真理却是非本源的,因为我们默许一而再再而三地倾听它。”

沃尔夫森使用空心砖和纸面石膏板将空间隔成两室,用取自他自己家的法式对开门加以连通,产生另一个起到干扰作用的隐喻主体性的指涉。一个房间用于播放影片,沃尔夫森关于影片制作过程的自反性讨论的声音抵消了爱其一十六毫米投影仪引起的感伤式读解,同时声道与轮子的噪音此起彼伏的嗡嗡声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前面的房间则充斥着漂白剂的气味,以及影片传来的低沉的声音。相对于座位的布置所暗示的互动关系,空间显得过于巨大且空得令人感到压抑,到处弥漫着喻指、不可能性,随之而来是无可避免的虚空。
——亚历克斯•加藤菲尔德

Rob Pruitt
GAVIN BROWN’S ENTERPRISE
620 Greenwich Street
September 13–October 11
罗布•普鲁特
加文•布朗企业画廊
格林威治街620号
9月13日- 10月11日




View of Rob Pruitt, "iPhotos," 2008.

罗布•普鲁特引用了迈布里奇(Eadweard J. Muybridge)的早期摄影——通过捕捉某动作每秒钟的瞬间来表达连续感——这一熟悉的例子来比喻和形容其iPhone 摄像机的创新性意义。普鲁特以创作指涉流行文化现象的项目作品著称,对他而言,时尚而昂贵的苹果产品这一特殊的功能曾对他观看周围世界的方式产生同样创新性的影响。该展览“iPhotos”试图通过一个实实在在压倒一切的装置作品,有形地呈现艺术家所描述的亲身感受,使观者相信它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展览“iPhotos”似乎不但是关于摄影的国情咨文,然而,也关乎技术。除了迈步里奇的参照外,普鲁特的作品主题范围包括高格调文化(古斯塔夫•库尔贝1866年的作品“世界之原点”曾多次高调亮相)到平凡事物(有些重复出现的事件图像对于那些不了解艺术家个人经历的观众而言毫无意义)。然而这种高下对比仅仅是展览中最浅表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的思索会迫使观者去考虑轶闻快照在质和量双重层面上的意义,以及将个体及文化价值加诸于库尔贝的含义,而与此相对的,举例来说则是普鲁特在接下来的几星期可能会享用的一锅巧克力甜点的照片。假如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图片主要只是与普鲁特有关,那么这里究竟还有没有从美学、感性或其它角度而言,对于我们有价值的东西呢?摄影图片——其中一些是系列摄影——从地板到天花板布满了几个房间,装置的性质提升了摄影的直接性,更强化了图片之间以及它们与艺术家之间的暧昧关系。这一巨大的物质感受明示了技术、用完即丢弃的图片,以及图片的功能所决定的内容——强烈的私人体验三者之间不断生发的关系。
——布莱特尼•撒利兹堡

Christian Marclay
PAULA COOPER GALLERY
534/521 West 21st Street
September 2–October 11
克里斯汀•马克里
保拉•库珀画廊
街西21号 534/521
9月2日-10月11日




Christian Marclay, Memento (Danny Davis), 2008, cyanotype, 51 1/2 x 99".

提起克里斯汀•马克里人们很少不联想起音乐(首先想到的是嘻哈和朋克摇滚),因为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他针对声音的瞬间性以及声音媒介特有的敏感微妙,曾创作过机智的视觉观念作品。尽管马克里一贯倾向于采用解构、毁坏、介入和操作处理的艺术手法,本次展览的新作看来像是两个过时的媒介的挽歌——这两个媒介是晒蓝摄影法与盒式录音带。画廊最大的展厅展出九张大尺寸的晒蓝摄影作品,那是艺术家今年在位于坦帕的南佛罗里达州大学的“图形工作室”创作的,这个印制工作室以实验性以及一长串大名鼎鼎的驻留艺术家名单而闻名。摔坏的盒式音带排在这些作品的底部,扭曲缠结、悬挂交织的带状物纵横延伸,穿行划过剪影平面。这些作品每个都恰当地冠名为“纪念品”(2008),影涉它们给人的观感——仿佛一个喧闹的派对夜晚过后孤单地悬挂在那里的彩带——以及这两种媒介共通的过时感。国际克莱因蓝、普鲁士蓝,或者直接就是蓝色长春花的爱好者们注意到:这些摄影的海蓝背景色简直好极了。虽然深得让人揪心的蓝色为展览传递了一种忧郁氛围和感伤情绪,色彩却不是展览唯一迷人之处。最出人意料的是,这些作品尽管是摄影却具有绘画感,因此给人的感觉徘徊于抽象表征和纯粹观念主义之间。
——劳伦•奥尼尔-巴特勒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