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位艺术家在《Strange Plants III》中致敬任航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1453   最后更新:2018/08/02 15:21:07 by 宁静海
[楼主] 不举手不发言 2018-08-02 15:21:07

来源:新美学100人 戴维


艺术家李勇政


[ 艺术家介绍 ]


李勇政,四川巴中市人,现生活、工作于成都。作品类型包括装置、影像、行为艺术、油画等。李勇政的作品曾受邀参加多个重要美术馆、机构的展览或大型学术展览,很多作品都引发具有意义的探讨《传递一块砖》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公共艺术事件,装置作品《盐的冈仁波切山》是美国波尔州立大学博物馆收藏的第一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其他作品也被国内外多个艺术机构和私人收藏。

“红色墟 · 现实误——李勇政作品(2012-2018)”展览现场


1

“政治无处不在,正如权力无所不在”


7月27日,“红色墟·现实误——李勇政作品(2012-2018)”在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开幕,这是李勇政继2017年成都当代美术馆“你好——李勇政个展”之后的又一次重要亮相。


看到这个展览名称,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展览很“有色”“政治”。策展人冯博一对此名称的解释为:“红色”是一种具有诱惑、激情、疯狂的颜色,在大陆特定的历史阶段,早已异化为共产主义理想的象徵符号;“墟”是红色“废墟、荒芜”的宿命比附;“误”指涉的则是由红色误导的“错误、谬误”,甚至“罪恶”。



“红色墟 · 现实误——李勇政作品(2012-2018)”展览现场


对此展览名,李勇政表示,一方面,这是从策展人的角度阐述他的创作;另一方面,我们随时都在政治之中。“表达个人意志,争取权利,本身就是一个政治;逃避、虚无,也是一种政治性的选择。政治无处不在,正如权力无所不在。”


在台湾举办以此为名的展览,更有一层特别的意义,举办方表示,美术馆希冀透过艺术家将中国历史境况与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批判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方式,让台湾观众进一步了解中国现况与带来深刻并崭新的思维方式。


李勇政《送给你》印刷机、报纸 尺寸可变 2013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筹备展览过程中,运输公司告知李勇政,台湾文化部门不让“保卫祖国”几个字入台。一位在台湾工作的马来西亚华裔用台湾的砖帮他重做了这几个字,《保卫祖国》这件作品无形中又多了一重“政治色彩”。


1964年,新疆罗布泊作为国家核能、氢能试验中心,进行了共计64次核试验,留给这片区域看不见的致命辐射,湿重如裹,萦绕不去。如今,在其中心地带,只留下来一所慢慢倾覆到沙地中的军事设施,“保卫祖国”几个字若隐若现。


位于罗布泊腹地的“保卫祖国“


2015年10月,李勇政从成都出发,往返7000多公里,开着越野车驾驶在千里无烟、寸草不生的罗布泊无人区,用从成都带去的砖块,置换位于罗布泊中心一处军用机场废墟前修砌的“保卫祖国”四个字。


冯博一表示,“当这件作品放置在展览场地时,恰恰是‘红色墟’在文化地理上的一种真实写照与讽喻。”“保卫祖国”四个字镶嵌在美术馆的墙面上,同步播放相关视频。


李勇政只是为参观者呈现作品和事件过程,对于曾在那片不毛之地上的“保卫祖国”四个字,他不愿意附加任何说法或个人阐释,这四个字到底具有何种意义,引发怎样的思考,只能仁者见仁。

展览现场的“保卫祖国“及相关视频


李勇政是一位有着问题和忧患意识的艺术家,此次展览试图展示通过艺术家的历史记忆和介入社会现实的问题、事件而创作的代表作,包括《木板上的盐》《看!看!》《湿润的碑》《传递一块砖》《送给你》《嗨》《保卫祖国》《是的,今天》等作品。


李勇政介绍,相比2017年成都当代美术馆展览而言,这次展出的9件作品回溯得更远,同时也包括一件全新的作品:2018年创作的影像作品《星期天早晨》


9件作品也是最近几年创作和思考的一次总结——涉及包括对记忆、历史、国家意志、现实权利、个体情感交流等主题的关注,创作类型则涵盖了装置、影像、行为艺术等。

李勇政《星期天早晨》视频 2018年5月


三屏监控记录了在艺术家所熟悉的地方,发生在星期天早晨真实的坠楼事件,以及所引发的几场讨论,编辑了讨论的内容,形成了一个新的完整故事。


9件作品跨度时间更长,更容易看出李勇政创作背后的内在逻辑,以及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藉此呈现他的艺术是由历史境遇到现实处境所导致一系列的时代烙印。冯博一表示,作品提示出艺术家融合其生命态度而对历史境况与社会现职的思考、批判、表现的问题意识和忧患的指涉,以及在艺术转化过程中的智性品质。


“如何定义正在发生的事?”是李勇政创作思考的出发点,他用自己的方式来探讨回应的方法,而回应的本体则是这个世界。作为近年来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前卫艺术家,李勇政以其极具思辨的艺术创作方式介入社会,但却不掺杂个人观念和情感,开放式的创作思路在当代艺术中独树一帜。


李勇政《湿润的碑》石头、水 60×30×180cm 2013


2

“只是提出一个起点”


在李勇政的作品中,引发公众关注度最高的当属《传递一快砖》。对于这次新展而言,这块砖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经由艺术家曾循的“再加工”,这块已经几乎成碎渣的砖,用铁丝重新捆绑,1260度窑烧之后,又重新“站起来了”。这块网络最火的砖,经由6年的传递,最终回到李勇政手上。

李勇政《传递一块砖》行为 尺寸可变 2012至今


2012年“乌坎事件”之后,当时拥有两万粉丝的李勇政通过微博,委托在广东乌坎的网友采集到乌坎的泥土,在成都烧制出建筑用砖,其中一块赠予乌坎新成立的图书馆,一块则是通过微博征集志愿者的方式传递。每个收到砖的人,可以对砖做任何处理,处理时的图片和文字,都在微博中发出来,并通过网络寻找愿意接受砖的下一个人,继续传递下去。


2012年6月21日,李勇政将砖邮寄给第一个志愿者,关于砖的故事也由此展开,每一个传递者都有不同的态度,在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块砖辗转游历了大半个世界,并被邀请去了威尼斯参展。到目前为止,参与《传递一快砖》互动的人数已经数不胜数,在互联网发布图文,参与创作的网友60位,他们都在这块砖上留下印记。

网友@刘洪钟传递

《传递一块砖》 的足迹和印记


在传递过程中,这块砖被摔碎、切割、着色、修补、打磨……有人将它变为十字架,成为基督教的象征物;有人在上面留下个人的血迹;有人把这块砖放在电窑里烧了十几天;也有人用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修补好……


砖的传递者章梦茜在收到已残破的这块砖时,发出这样的感慨:人生大概就是这样的一块砖,象征了希望光明,本身却是毫无装饰带着粗犷无与伦比的美。他经历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他与我们一样,被动或主动地承受着来源于各界的压力和困惑……

曾经的《传递一块砖》


“不是我所能控制的,我不知道它会去那里,我只构架了一个基础,就像一个人的生命。但我觉得人的生命充满这样无尽的可能性时,至少是非常丰富的。”李勇政表示,《传递一快砖》只是他提出的一个思考的起点,他无法预料或者干预任何结局。


对此作,策展人、批评家杜曦云认为这件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是开创性的,具有重要的艺术史意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时,面对当下和未来,它探讨和不断打开更多的可能性。”

网友@孔永谦在传递过程中的照片


李勇政表示,从一开始,他只是提出一个起点,然后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整个事件的发展,所做的只是记录和文献收集的工作。“这块砖也没有2012、2013年那时那么引人注目。在那时,大家都还争先恐后地想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意见,后来多数人的这种表达都遭受强烈的挫折,加之微信的出现,对公共事件的表达,就逐渐集中在了朋友圈。


对于这块砖未来的命运,李勇政不太想干涉。它也许会再传下去,也许很快就不在了,或者改变成为另外一种形式,这都取决于最后一个传砖人的决定。“虽然说它已经不太被很多目光所注视,但我觉得它应该有它自己的命运。”  

这样的态度,基本是李勇政所有作品的归结点。“我只是呈现或者引出话题,当然,选择即立场,我的立场不是一句口号,或者自我标榜的观点,只是一个起点。”基于此,策展人蓝庆伟认为,李勇政的艺术创作是“泛作者”式的,就像作品《传递一快砖》一样,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创作者。


3

“只有将自己置身于一种陌生的状态中,

创造才开始”



1989年,李勇政进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毕业后的10年间,他都是以油画创作为主,但只是一个普通上班族的身份,画画成为他业余时的消遣和爱好,也是他的个人秘密。独立创作很多年的李勇政,几乎和艺术圈就没有联系,也没有参加任何展览和活动。


到了2008年,李勇政的架上绘画已经变得非常接近观念艺术了,“我知道再往前走就只剩下形式趣味了,和我的生活关系不大,违背我的表达方式和目的。对我来说,它一定要让我感觉到刺激,让我感觉有意思、好玩。”李勇政说,“如果我做出来的作品不能让我感到兴奋的话,我做他干什么?”


这一年,李勇政将之前完成的油画作品,分割成若干小幅作品,用油画和其他人交换秘密。这一信息在互联网发布后的一个月内,他收到231封来信,共16.4万字,他通过邮寄方式,送出分割后的300多件油画。这一事件成为李勇政全面转型的第一件作品——《交换秘密》,在此之后,他彻底调转了创作方向。

李勇政《秘密交换》2008


此后的创作,李勇政进入一种很好的状态——自由探索、愉悦释放。“不再找到和我接近,或者让我感觉重复的艺术形式;不再被其他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影响,进入一种行为、逻辑都自成一体的方式。”


他描述这种状态就像黑夜行走一样,刚开始有灯指引,后来灯熄灭了,逐渐适应黑夜,仍在继续走,虽然看不到目的地,也会让人激动和兴奋。“只有将自己置身于一种陌生的状态中,创造才开始,那种状态很有意思!”


李勇政如鱼得水,不断创作出让艺术圈为之一亮的作品,他也在艺术圈里名声大噪。李勇政介绍,最初几年创作的一些作品在形式和精神上,还受到日本“物派”意大利“贫困艺术”的影响,但随着创作的深入,越来越多考虑艺术家这一身份的社会性。

李勇政《看!看》不锈钢镜面、水、氣泵 50×50×50cm 2013


如果将李勇政的作品进行分类,会涉及一些宏观的词汇:网络与“游戏”、生命的回应、历史的温度……要将李勇政归类为装置、行为、影像,或者观念艺术家,都是武断的,他的艺术形式甚至无法归类。李勇政笑言,“当我们很难下定义时,也就非常有意思了,所谓新就是在不被定义的状态下弥漫,这才是我喜欢的状态。”


4

“作品只是现实的标本”


李勇政的作品甚至都不能称之为“作品”——没有完成状态的“物”,也不局限于美术馆。比如《秘密交换》,这些作品不在美术馆陈列,没有一个完整的“作品”;《传递一快砖》完全在互联网上发生,创作是不是完成不是他所决定的;《死亡,我多年的梦想》完成了,反而什么痕迹都没有了。


尽管如此,在艺术家何工眼中,李勇政的创作可谓十年磨剑,刀刀见血。在冯博一看来,李勇政的创作充满了生命内在的“灼痛感”,“这种灼痛来自民间,来自他生活的本源,更来自他自身对苦难记忆的反复咀嚼和不尽的体恤。”


2015年6月9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茨竹村4名儿童在家中口服农药中毒死亡,哥哥张启刚留下的一份简单遗书:“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这句话触动了李勇政,“信息泛滥的时代,当你还来不及欢喜或者悲伤的时候,这件事就过去了,很不真实。但很多事会在个人心中留下印记,有所感受。”他说,“这件悲伤的事情,让我不能掩饰自己的情感,必须去做这一件作品。”

李勇政《死亡,我多年的梦想》 行为 2015年


李勇政用来自喜马拉雅山的天然盐块,在天津塘沽海滩上摆放成“死亡,我多年的梦想”这8个字,盐块在潮水的冲刷中很快融化掉,回归到大海之中。“我们总是在面向未来时,匆忙地埋葬过去,有些东西是不能逃避的,有些东西是需要纪念的,这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李勇政说。

《死亡,我多年的梦想》拍摄


每个艺术家对现实感受不一样,用力的方式也不一样,李勇政更愿意用一种委婉温和的方式去处理一些敏感事件。“我努力把自己想说的话隐藏起来,作品只是一个起点,我不想说太多,太多的言语,会让作品显得封闭。”


他不希望作品存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和固定的释义中,而是一件具有开放性、让人发散思维的作品,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个人的感受才是最真切的。


李勇政关注更多的是此时此地的现实,对切身的现实具有强烈的敏感性。“中国是特殊的地方,我真实的生活于此,我们面对的事情和遭遇的现实就在这里。从我所生活的土地,所感知的问题去作出反馈,这是我的独特性,也是真实真诚的。

《死亡,我多年的梦想》(局部)


魔幻一样的现实,是激发李勇政创作的源泉,他在这片土地感受纠结和压抑,也是这片土壤的遭遇和所见所闻,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批评家、策展人吕澎指出:李勇政的可贵之处在于,他通过西方艺术——政治的切口,闯入了中国当下的感性之中,这种感性整体的蕴藏在生存图景的基底层面。


蓝庆伟表示:“虽然很多时候李勇政的作品会令人直接联想到各种社会事件,但我仍喜欢称他为观念艺术家,只不过在他的素材中涉及了社会事件。”

李勇政《木板上的盐》木板、食盐、白色涂料 尺寸可变 2012


李勇政回应:“在我看来,关注现实,走向社会,是当代艺术家们唯一可做的事情,没有什么比具体事件中滋生问题更真实,意义都是从具体的人与人交往中产生。你要对他作出反应,只是反馈的方式具有独特性而已。”于李勇政而言,“作品只是现实的标本”。


他认为,今天的艺术已经落入一种“被定义的概念中”,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艺术在于创造,创造在于其不可预见、不可定义和不可归类,这才是艺术的魅力所在。“艺术最美妙之处就是把我们置身于不被定义或者不被确定的边缘性中,这才是艺术家该干的事。”


在何工看来,中国问题无疑是当代艺术最具内爆力的资源,但这种能量被大多数本土艺术家忽略,“市场诱惑催生作品产品化的伪当代大军,规避意识形态风险的所谓‘智慧’阉割了这支大军。”


何工认为,李勇政属于个别者,有知识储备,有问题意识和揭示问题的勇气,有图式和方法敏感力。“李勇政的个体意义就在于他的在地问题意识和有效的表达方式,问题之所在就是他艺术的边界之所载和方法之所在。”


5


李勇政更多作品

李勇政 《有盐》喜马拉雅盐 2017


用喜马拉雅山岩盐复制一张网络上的地图,地图记载了在西部地区主动选择死亡的人位置,观众可以行走在上面,能听到盐脆裂的声音。


李勇政《是的,今天》 装置、影像、现场 尺寸可变 2017


一些来自山区的未成年的少年,在大城市的搏击俱乐部学习格斗,经媒体曝光后,当地的教育部门,将这些少年接回原籍。作品以此为线索,联系部分少年,并在这些少年的故乡,请他们在田野,山间进行搏击的表演,这些场景以影像的方式在展厅里播放,同时播放的还有,少年故乡的老人吟唱的关于现实欢愉、痛苦与死亡的古老歌谣。

李勇政《礼物》互动装置 100炮弹模型、铁轨、推车、VR视频 2017年


展览里炮弹模型,来自互联网销售平台,这些炮弹模型是被做作为辟邪、镇宅的吉祥物出售的。观众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戴上VR眼镜,将手推车从铁轨的一端推至另一端。



李勇政《嗨》互动装置 现成品、视频 2015-2017


在2015年初,艺术家通过社交媒体,委托网友帮助拍摄,道路两旁、建筑前后的站立的塑料警察,一年时间内,收到来自全国20多个省,不同地方模型照片。

李勇政 《被挟持的山峰》装置 红色的通道 、食盐5吨、200X200X160cm 2015

李勇政 《盐的冈仁波切》 2014


加湿器不断地融化着用5吨盐堆砌的冈仁波齐。

李勇政 《被消费的盐与冈仁波切山》装置、事件  2014


位于西藏的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2000块来喜马拉雅山的岩盐在展场组合成冈仁波切山,在展览期间将盐块以每块100元买掉,为期一个月展览结束共卖掉盐块1323块。



李勇政 《送给你》事件、装置 印刷机、报纸 2013年


1938年1月11日-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成为中国G。C。D在国民党统治区合法出版的刊物,并一直持续至国共内战爆发。作者在展览现场设置一台老式单色胶印机,现场印刷复制1938年至1947年之间的部分《新华日报》,现场观众可以随意带走印刷出来的报纸。希望在历史场域中显示那些未被解决的问题,并期待唤起一些思考。

李勇政 《抖动的灯与不动的刀锋》不锈钢、灯、振动器、定时器 尺寸可变 2012

李勇政 《以金属为媒介的水与火》合金板、金属线、金属管、水、火焰、液化气罐 2011


水从最小的金属板一级级滴落到最大的金属板,然后被炙热的钢板蒸发,显现物质自身与转换的过程,存在与死亡的诗意。


展览信息

“红色墟 · 现实误——李勇政作品(2012-2018)”海报



红色墟·现实误:李勇政作品


展览时间:7月27日 - 9月23日

展览地点:关渡美术馆

艺术家:李勇政

策展人:冯博一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