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机器不孤单:机器三部曲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0   浏览数:2830   最后更新:2018/07/23 10:13:05 by 猴面包树
[楼主] 陆小果 2018-07-23 10:13:05

来源:艾米李画廊


当两位艺术家在同一张画布上建构一个画面,艺术家要面对的难题不光是如何让画面协调,而是要让「我」与「他者」之间的差异性协调地安置于画面里,并借此再引入新的差异与可能性。赖圣予及杨晓钢的创作组合,是以「他们+」的视角,将现实生活中所提取的元素与拟仿的素材重新组织于一个平台上,并透过双重创作者之间微妙的角力,让各种已知的、可视的与令人存疑的事物混合,从而延展画面后的思考。

赖圣予及杨晓钢,两个从中央美院版画系至研究所一路并行的同学兼老乡,在个别以绘画作品取得优异成绩后,于2002年携手成立「他们」艺术创作小组,并在北京长征空间推出一场热闹又荒诞的「他们当代艺术金像奖」,一举打响名号。成名的代价,就是让「他们」从穷学生转变为潦倒至只能蜗居于北京地下室的艺术家。简陋的地下室,让他们体验了与北京地表生活相异的高湿度与阴暗。这种反差似乎也戏谑地呼应了「他们」作品所投射的光鲜表象背后的荒诞。为了延续「他们」反自我标榜的艺术理念,也为了让他们有能力填饱肚子继续创作,赖圣予及杨晓刚决定以合作绘画探寻一条新的创作之路。当「我」与「他者」同时在画面上施力,创作成为自我冲突的反应,而他们在就学时期即引用的网路思维,从中发挥了协调作用,使许他们从中摸索出一个创作规则,亦即资源共享、平等发言,并认清它最后将会因某人的某个动作而终结。

在以这种方式尝试一段时间的「图像聊天室」后,他们从混乱中感受到重新规整的必要性。某日,当他们偶然翻阅画册看到美国艺术家爱德华·霍珀的作品《午后的阳光》,像是感受到阳光的呼唤,也促使两人将当时遭遇的问题与渴望一并放置于画面上,「同一间房子」的雏形也由此呈现。一个简单的室内格局加上一片大玻璃窗,让他们可以将很多东西往里放,而现实就是他们未经处理的材料库。

2005年开始创作的「同一间房子」系列作品,让赖圣予及杨晓钢实现「他们」让艺术直面现实生活,并且允许他者介入的创作模式。他们俩在画布上不断切换「我」与「他者」的角色,在这个平台上,艺术家是一个发言者,也是一个理解者。他们针对自身所处时代进行侧写、记录与虚构,以复杂的人事物关系带动画面的叙事与趣味。

神与佛 The God and The Buddha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00x300cm

2012

2008年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群众恐慌,让他们决定将作品里的墙面推倒,以更大视野的都市废墟「失落的天堂」陈述现实社会的种种虚假、荒诞与欲望。后续,基于对艺术反思传统的回应,他们的画面从喧嚣的都会场景转变为幽静的秘境奇遇。

或许是两人一静一动的冲突性在「相忘于江湖」的画面里大幅削弱了,他们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决定再进行创作的调整。他俩不想假装生活在古代,他们更倾心于活在当下的快意。近期,赖圣予及杨晓钢将两人的创作组合由「他们」改为「他们+」,将他们以往的经历、心得与社会几经变化的种种现象纳入创作素材,运用现实图像本身的示意、分身的戏谑感以及彼此的抵触性,展开「他们+」以多重视角针对艺术与世界进行的挖掘与探究。

上岸 Go ashore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60x120cm

2018

网路思维的引用

问:你们一开始之所以取名为「他们」,就是不要让艺术创作限定于某一个主体或主观意识?

他:对。艺术家都讲个性,这所谓的个性,我们比较怀疑。当时我们对那种流行意识很有批判性,就想那么我们就去掉自己。艺术家通常说的就是:「我怎么样…」,我们是连名字都不用,直接用「他们」,「他们」包括所有人。

问:「他们」这词确实挺有趣。当大家说着要去找「他们」,或者「他们」如何如何,听着还挺有玄机。

他:对。有时我们参加群展,名单上会列出某某艺术家以及他们,仿佛后面还有很多人。 (笑)

问:你俩在央美读的都是版画系,当时两个人就感觉特别契合,所以开始搭档创作吗?

他:对。我们在艺术上肯定是有共鸣的,生活上可以有矛盾,但创作肯定要能交流。尤其我们刚开始创作时并不是绘画,最初做的是行为及现场。我们第一个作品是在长征空间展出,做的是一个颁奖典礼,并将其命名为「他们当代艺术金像奖」。后来民生现代美术馆的「中国行为艺术30年文献展」还把它放进去了。我们当时就是虚拟了一个奖项,自己还制作奖杯,设了几个奖项,得奖者包括蔡国强、徐冰、刘小东等人,还备注了得奖原因,做了图片的PS,有模有样的。

 我们当时就想着不要以艺术家的形式,而是以一个品牌、一个公司的形式来创作,所以就成立了「他们有限责任公司」。我们在2003年成立时,本来是三个人,另一位第二年就退出了。

像梦一样自由 Freedom is Like a Dream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50x80cm

2017


问:你们在央美是同学,2002年组成「他们」,2003年成立「他们有限责任公司」。

他:现在是命名为「他们+」,就是期望面向更广。

问:最初做「他们当代艺术金像奖」的想法为何?

他:就是要反对当时的流行趋势。那种符号化的艺术家、过于强调自我的艺术家常见于上一代,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是互联网时代,更多关注点是在平台,互联网就是平台,好多讯息就像彼此对话,我们就是用图像的方式在对话。在这里,大约是2000年互联网开始普及,我们的创作就是从互联网思维出发。

 刚开始,我们就是做了这么一个颁奖活动,还有好多艺术家也来领奖了,像是范迪安、赵半狄都来了。当时我们成立「他们有限责任公司」,还在一个媒体上花了几千元做了招聘广告,并且设计一套「中国当代艺术四六级研究生考题」,很多人真想来应聘,我们还把自己打扮成CEO的模样,其实当时都还是研究生。 (笑)那时是出名了,但是很穷,没钱嘛,做了这个展览花了十几万,就更穷了,都没饭吃(笑)

怎么办呢?半年后,冯博一跟我们聊天时就说了光做行为不行,还得做一些能卖的东西。不然活不下去。我们潜心思考许久,就开始画画,另一个搭档那时才刚要考研究生,就先离开了。从2005年开始,我们两个就开始创作「同一间房子」系列画作。

过去心不可得 It's Unattainable now

现在心不可得 The Present Mind Cannotbe Found

未来心不可得 The Future is Beyond YourReach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150x120cm X3

2018


问:2005年转向绘画创作后,一直持续至今。

他:对。

问:「同一间房子」人物和景物比例很奇怪,有点像是在摆弄着人物的感觉,也把很多现实元素融入场景中。这一系列创作的构思是从生活出发,或者指向当时某几个社会事件?

他:我觉得从过去十多年以来,尤其是2000年之后,中国人讨论最多的焦点就是房子,房地产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矛盾所在。以往中央美院附近都是菜地,现在都是房子,这就是城市现代化进程。大家都缺一个房子,我们就从一个房子开始。因为房子让中国社会发生很多极其荒诞的现象,我们就把很多东西都搬进这个房子,包括人们的虚荣、疏离、孤独都可以体现在里面。

问:而且这个房子的大玻璃窗可以让室内与户外形成对应。

他:对。除了观念,也是从艺术本体语言上出发,因为当时艺术的符号化是非常盛行的,我们反符号化,但还要体现出想法,于是我们就画一个空间,它就像是一个舞台,可以将许多东西往上放。一方面可以消解掉符号,也让它有一个连贯性。这个系列整整画了一百张,每一张都不同。

问:它也像是一个延续的剧情发展或百态人生截图。

他:对。你也可以将这一百张视为同一件作品。当时的想法就是,某人创造了可口可乐,另一个人创造了百事可乐,但我们是创造一个杯子,可以往里面倒可乐、雪碧或者其它。

问:而且看到作品就知道是你们创作的。

他:对。我们就是要创造一个载体或者平台。

秘密花园·琴  Piano in the private garden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50x60cm

2017


相对的话语权

问:你们安置在画面里的人物是延续着出现的?或者每一张作品都有不同人物?

他:不一定。比如他想画一个美女,我不想这样,就画一个丑男或者乞丐,就是自己想像。我们也不事先商量,只要你不把我画的东西改掉,你要怎么画都行。

问:不能改对方画的?

他:他要涂掉我画的,那我肯定跟他急。 (笑)这是规则。这就是画面上的民生。你可以反对他的意见,但你要让他有说话的权利,不能把别人的东西抹煞掉,你可以在旁边加上别的东西,将它消解。他画一个美女,你画一个丑男,就让画里的意境变了,但不能直接把美女涂掉了。

 我们也是在画面上践行「新集体主义」或者「新民生」。就像是网路发言,你可以批评,但不能删我的帖。

问:画面到什么样的状态,两个人会觉得可以收手了?

他:就是两个人都觉得没有必要再加东西了,再画就乱了,就是一种感觉。

问:一般艺术组合还是分工协调,但你俩是他画一些、你画一些,两个人像是在画面上对话。

他:而且你是自由的,还不能侵犯别人的自由。这跟请工人干活还是两回事,工人是按照艺术家的意思去完成,我们就是在一个平台上共同创作。这也是互联网思维的特色,大家都有话语权,它制造了一种新的平等。

芳华 Youth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90x120cm

2018


问:你们开始绘画创作时,先是找到一个很好基础点,用「同一个房子」协调创作,同时也发展出「他们」的创作模式。

他:最早绘画系列还没有这么成熟时,我们是先画了「同一个电视机」,一系列的作品,我们是在电视机上聊天,像是图像接龙。也像是一种绘画游戏。

问:「同一个房子」画了一百幅后,到了2008年开始做出改变。

他:对。就是那种方式画够了,就把房子推倒,之后就变成「失落的天堂」。

问:这个阶段都还是跟现代生活和都市化有关。

他:对。就是画中国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针对性。

问:后来为何转向传统取经?

他:因为没路可走了。金融危机也来了。 2008、2009年时,金融危机很可怕,感觉一切都崩塌了,所以就画了「失落的天堂」。也是要找新的路。当时正好吕澎提出「溪山清远」项目,他提倡是不是可以往回走一点,大家走得太急了。我们想,也可以尝试。就从那时开始从中国传统里取材。但是经过几年实验后,发现我们回不去,所以又自己修正。从2010年至2013年就是往传统探索了一段历程。

问:我看到那段时期的画面还是挺美的,只是没有像你们之前的画面给人那么强的触动。

他:很多人都受不了,觉得我们原本很批判的,怎么变成画这个。其实当时就是有意识地要往回找找。

问:也是让自己沉静一段时间,再思索如何继续。

他:对。当时也读了一些书,让我们深入研究中国人想什么,想做什么。通过这段时间,也研究了东方美学与视觉性,后来的绘画也有些转变,相当于是将自己重新清洗一遍。

悄悄问圣僧  Whisper to the Holy  Monk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80x100cm

2018


我们在他们里

问:你俩都是央美毕业,但你们的绘画并没有特别表现技法或笔触。

他:没有。就像是两个人在网路平台聊天,肯定要统一语言,不然没法交流。两个人画画就很难研究笔触或画面语言,它得要协调,我们当时就统一一种没有笔触但能表达自己意思的画风。

问:你们的创作方式是不是就像工作室所见,至少两张画摆在那儿,谁看了有想法就坐到那张画前开始画?

他:对。比如我今天有想法,我先在画面上画了一个和尚,我提了一个问题,你怎么接?他可能一时没想到,过一段时间有想法了,就来呼应。也可能不是只有一、两张,有时就是十张都在进行中,谁有想法先画,但一张画可能要好久才完成。

问:你们一开始是以一间房子为平台,「失落的天堂」则是都会废墟的场景,后来转向传统取经时,也有一个创作核心议题。近几年的创作是不是就比较放开来做?

他:还是要回到艺术目的的疑问,就是:「我为什么要画?」作品肯定还是要思考人、生命与社会,这是艺术本质需要的东西。中国古代的绘画更多是一种出世的状态,我们今天的艺术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生存体验。

百合  Lily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120x150cm

2018


问:我看到工作台旁边有很多小图像,你们平常就会收集一些图像作为参考?

他:这就是「他们」。我可以从任何平台上收集图像,我觉得好用就用。我们是一个集中的点,我们来分配,就像一个导演,是一种工作方式,我们选择将图像重新观念化,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我们最近的走向。我们只是呈现这个观念、这个故事。可能也因为到了一个年龄阶段,更想在画面本体语言上做一些推进,这时你可以看到里面有风格、笔触或者感受性的东西,比较放松了。但是这个与传统文人画的情趣是不一样,那个东西我们是反对的。虽然中国也出现了很多好的画家,但整体比较单调;西方有抽象主义、印象派,各种主张,但中国没有。这就是文人画趣味带来的问题,他沉浸于小的趣味、小的笔触与个人问题,我们要打破这个东西。但这其中也有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感性,人的感觉,要怎么把人的感性与哲学、理性、观念有机地结合,这就是我们绘画的一个野心吧。

八仙过海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80x120cm

2018


问:你们有一个阶段是挪用了西方经典图像,让大家一看就能找到对应。

他:不是挪用,这点我要稍微否定一下。我们上学时就了解后现代主义典型的手法,像是用拼贴,或者再加个胡子之类的,这个还是比较浅层次的。我们不是挪用,是植入,我将它放到里面后,它只是我的一个配角。像是我们的一张画《漂浮的美术史》,是海面上漂了很多艺术史的材料,但里面还有一张我们早期的画作。我们没有把自己放到某种距离外,大家都是一体的。挪用是会有一种调侃或戏谑,我们没有,就是真实地把那些图像放进去,既没有致敬也不调侃、嘲讽。它就只是一个元素,就好像我们画一个苹果一样。只是故事里需要一个形象、一个角色出现。

归来  Coming home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150x120cm

2018


问:是把那些经典作品本身的性格与寓意磨灭了,只是让它在画面中作为一个元素出现。

他:对。很冷静地将它置放于作品里,让它们彼此间有一些关系。

问:也有人提到裸女在你们画面里代表着欲望,你们自己觉得呢?

他:偶尔是,有时并不是。有时就只是画面需要这样一个角色。我们喜欢画女人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时代的几个特点都在女人身上反映了。

问:多数画面里的人、物与景的比例是在一个失调的状态,这是刻意让它呈现出荒诞感?

他:对。它既不是写实,也不是超现实。我们画面的景物看着都很真实,但就是透过一种荒诞性与失调的状态,让人家感觉到这是绘画而不是一张照片或者图片。

问:也是善用绘画的特性,突显它的本质。

他:对。有些人物其实是经过变形的,这时画出来就感觉有点别扭,但就是我们需要的东西。很多外国人感觉我们的画面似乎跟其他中国艺术家不同。我们的绘画能让人会心一笑。很多人就觉得我们的画面里有种幽默感,这可能也是我们本身具备的,自然流露。

观自在 Sel one siee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60x120cm

2017


问:你们的创作方式其实挺有趣的,一般可能构思的时间很长,想得很深入,但是另一个人加上一笔可能就把节奏打乱了,又得重新调整。

他:对。 (笑)这个也是我们画面里为什么有幽默感的原因,这是单一位艺术家很难做到的,只有透过一个他者,才能改变你的路径。而且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方法,它成立了,画面才有意思。

问:好像你们的个性就是不大一样,可能你今天要画这样,另一个就想画那样,透过这种角力完成一件作品。

他:我们两人个性就不一样,他喜欢动,我喜欢静,可以互补。他可能看到我的画面太安静了,他得做点破坏;有时我觉得画面有点俗,得往回找一找。无论你是怎么解构或破坏,画面不是你一个人决定得了,最后还是两个人一起完成的。也因为如此,画面的荒诞性或幽默感就自然呈现,幽默是不能刻意表现的,刻意就成了做作。

统一  Unitarity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80x135cm

2018


问:你们两个搭档十几年,朋友笑称简直比一般夫妻关系持续更久,这很难得。

他:没错。很多人都离婚了。 (笑)

问:两个人合作难免会有些意见相左之处,你们怎么解决?

他:就把它放到画面里。现实生活里不能打架,但画面里可以打。

问:有时也可能刻意刁难一下对方就是。

他:对。其实世界上有很多创作组合,但绘画组合目前真没见到别的。有的可能就是合作一、两件作品,像我们合作十几年,一直在同一个画面上画,这是很难做到的。

问:你们下笔前会先讨论一个主题吗?

他:我们不会特别刻意想这张画必须表达什么,但会有一个大方向的商量,通常会商量很长时间,要怎么变化,有什么方向。但即使一开始构想得很辉煌,只要过程中有一个人加了一点其他的,马上就消解掉了,过程中得不断调整。

富二代  second generation happiness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135x180cm

2018


问:我看你们的作品是有打底图的。那是某一个人主笔打底图?

他:平台是一块儿建立的。比如,我们讨论好了,决定以一个小岛或者一艘船为基础,内容就自由发挥。

问:也可能底图打好了,最后一边画又一边改。

他:改很多。我们的画经常改,但方法论一直没变。

问:你们创作资历上标注了绘画与摄影,也曾进行摄影创作吗?

他:之前有做,自己还进行摆拍。就是自己当主角来拍。做一段时间后,觉得绘画更自由,也更适合。

问:看起来你们的摄影作品跟后来的画面还挺能对应的。

他:对。像是画面里的这棵树出现了几次,它本来也是我们拍摄的一张作品。

问:你们之前的摄影也可以当成绘画创作元素。

他:对。绘画就是更自由点,可能性更大。摄影是可以PS,但是绘画可以随心改变,像是这棵树就加上了小鸟,有了一些别的东西,这如果用摄影PS可能就感觉有点假。我们不是像萧戈那种专业摄影,需要捉拍的效果;我们不需要捉拍,要自己去找那样的效果。

问:你们创作中那种互联网的思维还是一直延续发展,就是热烈地讨论完后就总结,换一个话题。但重点是得在过程中置入你们的身份,证明你们的存在和参与。

他:对。就是要将自己置入。我们每一张画面里都有自己,它不是互联网任意流传的图像。艺术是自由的,可以强调观念,也可以唯美,不需要给自己设台阶下不来,你可以很幽默,也可以很庸俗,艺术家可以用任何方式去表达。

拈花微笑 Tacit Smile of Understanding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150x120cm

2018


问:就是你们一直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寻找一种协调性,既要有他们的东西,也要有你们自己的东西,你们也是他们其中的一部分。

他:对。真正的个性绝对是珍贵的。也有很多人觉得我们两个人都是中央美院毕业的,怎么画面没有笔触,还那么紧,但是看了大量的作品后,反倒觉得它形成了一种可识别性。

问:你们两个合作那么久,有没有感觉走不下去的时候?

他:隔几年就会有一次,但就是艺术上的争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会取得共识。只要艺术理念能交流,个性不同是没有问题的。

天边一朵云 Cloud in the Blue Sky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90x120cm

2018


问:你们去年怎么会想到去找藏家询问他们的想法,汇集后出一本书?

他:藏家未必都是艺术专业人士,但每个人买作品都有一个原因,还是很有意思。评论家是用理论框架去套,藏家就是凭感觉。

问:这也有助于你们梳理自己过往的艺术创作。

他:对。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改为「他们+」,就是加了很多人的意见进来。我们也尝试让它的外缘再扩展,内容更丰富点。


一千万美金 Ten million dollars

综合材料 comprehensive materials

15x10cm(x100)

2018


撰文|《艺术收藏+设计 》许玉铃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