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栋转身,中国当代艺术绝非国际当代艺术的“分部”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851   最后更新:2018/07/17 11:46:43 by guest
[楼主] colin2010 2018-07-17 11:46:43

来源:798艺术


文 冯发轫 译 贺潇 图 BANK画廊

陈哲:消失的是日子的黄金—《向晚六章》选作

BANK画廊/上海

2017/9/9–2017/11/20


消失的是日子的黄金—《向晚六章》选作 展览现场 /
Exhibition view of "Flown Away Is The Gold Of Days - Works From 'Towards Eveings: Six Chapters'"


“《向晚六章》(2012-持续)是一场为了理解黄昏而展开的主题漫游。艺术家将她长时间对于黄昏的着迷,投入到一系列视觉和语言的文体实验里。


该项目以章节为单位构成,试图通过‘非均质的时间’、‘向晚意不适’、‘赤之茧’、‘在面孔和面孔之间’、‘两种光’ 和‘厄瑞玻斯’这六个切片为黄昏显影;探索在日常的语境下,黄昏究竟是如何消化了人、又是如何为人所消化的。” 陈哲


时间如何被考量和记录?


对时间/风景进行观看的可能性的增加,来源于加速度(交通工具的提速)、远距观看(太空航行的实现)、图像压缩的可能(影像剪辑和刻录压缩技术)、文字的反复和多角度论述、虚拟现实的广泛利用等,似乎将人的视角从行驶中的线性列车,置入到如VR世界般模块组合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对于特定命题的讨论,诸如“黄昏”, 在陈哲的艺术论述中,变成一种漫游式的经验方式,类似于《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奇遇”主题,艺术家则讨论有关黄昏的视觉、语言和文本,并据此建立起由独特视角所展开的博物柜。


漫游的方式进一步体现在艺术家持续的阶段性工作当中,大量的资料搜集、整合与试错,一方面无限制地推迟了结束时间,另一方面在过程中增加了变数和不可控。《向晚时计》(2017)则是这一工作过程的视觉化装置,圆盘状黄铜侧面所射出的光线,代表着这一系列作品已经完成、并正在展出的小节作品,随着作品的不断推进,整个计时将被点亮,它将化身为一颗完整的太阳。

向晚时计 (2017 年 BANK 版 ) 镌刻黄铜片、LED、灯珠/

Towards Evenings: Clock (2017 BANK Version), Engraved Brass, LED Lightbulb 46.8 x 46.8 x 10 cm, 2017's


漫游同样也面临着诸多无法预期的遭遇,对陈哲而言,她将其转换成描述黄昏所采用的不同物料,如被抛下的锚可将船舶临时停靠。《狗狼暮色》(2017)中,她利用水磨石特殊的纹理,将七组黄昏时共存但对立的文字混杂排布其上。这件作品也借用了作家朱天文对 “狗狼暮色” 的形容,“啊狗狼暮色,MAGIC HOUR。希伯来古文云, ‘人们无法辨认是狗是狼的时刻’,白日将近与黑天交替之际,这里有魔术的八、九分钟。”黄昏的临界状态静止于石板上,正如同我们在经历黄昏时,所处的对于事物的模糊辨认状态中,只能任凭揣测和经验来描画事物的轮廓。 当观众艰难地读出水磨石上的文字,黄昏的时刻也开始远离。

狗狼暮色 - 狗 / 狼 水磨石 /

Entre Chien et Loup (The Hour Between Dog and Wolf) - Dog, Wolf terrazzo, 60 x 197 x2 cm, 2017's


星辰起于大地的循环


《狗粮暮色》之外,陈哲的许多作品间杂着复杂而丰富的文本阅读,如同视觉和影像对于稍纵即逝的黄昏的捕捉, “向晚意不适”的概念间杂着诗人的悲愁、理论家对观看经验的审视、小说家对模糊意味的暴露,不仅呈现了相同概念之下的的不同推理过程,也让文本和形象本身形成了互动和相互转化。在作品《理解一首里克尔的诗》(2016)中,陈哲通过将里克尔的诗歌《夕暮》转化为谜题而进入文字与图景的迷宫,在命题与解题之间形成对黄昏的理解:


 “夕暮缓缓的更换着它穿的外衣,  

恰好在缘上被一行老树所紧握;  

你望着:而原野好像在与你脱离,

一个向天空升上去,另一个降落。”

-里克尔


而最末尾吊诡的一句,也变为解题的关键,“你的生命……轮番在你心里化为石头和星斗。”这种转化得益于艺术家所经历的一场儿童游戏的残局,而获得解答。留在地面上的石子上升成为星辰,遥远的星斗,被转换视角成为落脚的大地,黄昏的概念作为重要的铰链,连接着来自外太空的光芒和于地球上生出的暗影。这件作品本身,通过复写的文字、停格的思考、偶遇的图像,忠实地记录了考量和灵光一闪的瞬间,在文本与图像之间反复穿梭, 从形式本身证明了星辰起于大地的循环,以及介于其间的远和近、重和轻、向上和下降、扩张和拘束。


黄昏,对瞬间的永恒驻足


在经历了漫游,对立事物的无限循环之后,回到珍藏黄昏的博物柜,回到黄昏的事物本身。《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度过(看)》(2017)中,陈哲以散文命题的形式,将“沉浸”、“抗阻”、“把握瞬间”、“理解永恒”的有关黄昏的 实验置入四个博物柜中,搭配着四组从不同文本中摘录的文字信息。博物柜的形式散发出某种讯号,所有可视之物将被展示和利用,成为获取一种相关性知识的桥梁。而作品的小标题,则像是图书馆中对书籍(即知识本身) 的分类储存,观众通过编号通向艺术家的思考本身。


“沉浸”和“抗阻”代表着两种相悖的心理体验,一种是对待事物的习以为常,另一种则是有意识地击打、问询和 抵抗,艺术家将这两种态度并行公之于众的同时,也撕开了一道认识的裂缝,这个裂缝本身有助于我们在讨论 “黄昏”——亦即所有存在于临界点,包含有某一时刻所存在的全盘伦理,悉数置于思索当中。“把握瞬间” 和 “理解永恒” 则成为自然生发的结论,对瞬间的永恒驻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并带领我们通往对新世界的理解。如约翰·伯格所言,“意义与神秘形影不离,密不可分,二者都是时间的产物。肯定确信或许生于瞬间, 疑虑怀疑却需时间琢磨,而意义,实乃两者激荡下的产物。”


联想起陈哲的早期作品《蜜蜂》(2010-2012)及《可承受的》(2007-2010),每一组都跨越了数年,在对时间的宽容和忍耐中,她经历了自身的黑暗和光明,受伤和自愈,在个体经验之上,则是对于时代中,个体之人认识自我的身体/精神,认识他/她所处的环境,认识这个世界所做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充满着对自我的伤害,并试图以疼痛的方式来确认存在本身,而在《向晚六章》中的自我伤害,则在于必经的犹疑、撕裂和无限制地悬浮。

关于 891 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 金色印压皮面书/

891 Dusks: An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s, Leather Bound Book with Gold Embossing, 37 x 26 x 4.2 cm, 2017's

《对《赤之茧》的拓写尝试(看)》(选作)收藏级喷墨照片/

selected work from “An Expansion of Kobo Abe’s The Red Cocoon (Viewing), Experiment II”, archival pigmented inkjet prints, 70 × 100 × 4 cm, 2016

理解一首里尔克的诗 文字 手书 收藏级喷墨照片/

Study of a Poem by Rainer Maria Rilke, text, writing, archival pigmented inkjet prints, 40 × 80 cm× 3, 2016

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度过(看) 展览现场/

Exhibition view of The Only Question is How to Endure (Viewing)

《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度过(看):把握瞬间》 金属架 收藏级喷墨照片裱于铝塑板和玻璃/

The Only Question is How to Endure (Viewing): Seizing the Moment, metal shelf, archival pigmented inkjet prints mounted on aluminium board and glass, 180 × 180 × 10 cm, 2017

对赤之茧的拓写尝试(看)现场 /

Exhibition view of “An Expansion of Kobo Abe’s The Red Cocoon (Viewing)”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