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的西岸艺博会,画廊主们都在期待什么?
发起人:服务员  回复数:0   浏览数:1630   最后更新:2018/07/15 21:00:37 by 服务员
[楼主] 叮当猫 2018-07-15 21:00:37

来源:中国艺术现场


王度 安晓彤 “山水”

展览时间:2018.7.14- 8.23

展览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第二空间


2018 年 7 月 14 日下午 4 点,艺术家王度和安晓彤的双人展“山水”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第二空间圆满开幕!


本次展览呈现的“山水”避免了强烈的观念指涉性,没有愉悦感官的谄媚,没有声东击西的犬儒,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没有自慰式的形而上,只有一例单纯的山水样式。展览以一种内向性的平静呈现作品自身,并以空间引导观者介入和思考——此处是作品维度消长的另一可能指认:作品与观者之间的多缘关系,比艺术家直白的观念呈现更有趣。

展览现场


王度的山水,复用了他过往作品中曾出现过的由2D到3D的图像转译方式。王度选取了中国古代山水中的三段经典图像制式: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北宋燕文贵的《江山楼观图》,及金代武元直的《赤壁图》,用玻璃将其转译成为3D的立体图像。清透、脆弱、尖锐而又有危险感的玻璃山水,在和古代画卷山水形成样式上反差的同时,又暗含着内在文化境域的互文。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安晓彤的山水则是人们熟知的古代图卷制式和当下图像过剩的转基因产品。艺术家以水、墨、宣纸等传统绘画元素,却并非以绘制的手法构造出近六十米长的山水长卷,如摄影负片一般潜影透形,以意象化的形式呈现出一片看似既如理想化的乌托邦,又如劫后余生的废墟,或行将消逝的幻象的多层次景观。

安晓彤在展览中谈到:“这次的作品是把以前很多习惯当中的思维和技术的语言抽离掉,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展现。完全没有用绘画的语言来做视觉上所形成的状态,看到这个形态的时候根据观者的不同会各自呈现出一种特殊关注的方式。”


展览作品








展览现场艺术家与嘉宾合影


王  度


1956 年生于武汉,85新潮“南方艺术家沙龙”群体发起人,1990 年起工作和居住在巴黎。曾任教巴黎八大艺术系和法国布列斯特(brest) 高等美术学院。

2008 年、2012 年王度曾分別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空间举办个展《国际快餐》与《中国当代美术馆》,于2016年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空间举办个展《后拜物主义》。他的作品曾在多个国际美术馆及当代艺术机构展出,包括1999 年威尼斯双年展、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东京宫(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基地)、温哥华市立美术馆、韩国罗丹美术馆、旧金山当代美术中心、纽约戴奇计划、德国汉诺威当代艺术馆等。

“超现实主义与物品”,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2013  

“绝对图像”,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古巴馆,威尼斯,2013

“Kebap international”,巴黎大皇宫,巴黎,2009

“时空隧道”,巴黎东京宫,巴黎,2004


王度作品的呈现方式包括裝置,雕塑,摄影,多媒体等。王度的艺术传播广泛,有关其工作的评论,报道包括记录片等,见诸多种国际传媒(杂志、报纸、电视、电台,当代艺术家词典,画册资料等)。他宣称的“我就是媒体,我就是现实,我就是图像”,可视为他作品观念的解读。他的作品从不同的切点重新定义现实的一连串观念,也是他宣称的“我是大众和现实的发言人”的“发言”。

“世界诊所”,Laurent Godin画廊,巴黎,2016

“世界诊所”,Laurent Godin画廊,巴黎,2016

“无可奉告3-碎像时代”,museu de pollença,马约,2016

“无可奉告3-碎像时代”,museu de pollença,马约,2016


在狂热的全球联络网中,交流与宣传为一体。王度的大型装置作品展现了超乎寻常的力量。通过把信息变成一件艺术作品,王度强调了在今天,在一个由被大量销售和及时消费的戏剧性场面所主宰的时代里,政治和美学之间的融合。

“胜利!”,亚洲文化中心,光州,2016

“国际快餐”,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08

“!王度 今日当代美术馆”,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12


安晓彤

1971年生于西安,现工作和生活于巴黎。自1990年初开始以独立艺术家和策展人身份参与国内外各种展览。作品的呈现方式多元化,包括绘画,装置,拼贴,刺绣,概念舞蹈编舞,首饰设计等,以跨界而丰富的艺术创作知名。

艺术家近年个展有:“彤.体-游艺”-安晓彤的感知形式-首饰&布艺,北京设计周,红桥原创珠宝设计中心,北京,中国(2016);“我”,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广州(2015); “水母”,石梅湾(2012); “阿拉伯的迷宫”,伊斯坦布尔,土耳其(2012);“星辰”,巴黎(2012);"何时?何地?何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08); "生活方式",A&C Saint-Honoré公共空间, 巴黎(2006)等。参展项目包括“Passage”,Beaugrenelle 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巴黎(2015);“打碎的大风景”,St-Denis艺术历史博物馆,巴黎(2006);“'影子”,首届MOCA上海当代艺术馆文献展,上海(2006)等。

“侵略”,Kuang画廊,巴黎,2005


安晓彤作品采用多种媒介,突破传统的绘画模式,反映出数字时代的时尚。作品自然且个性化,善于捕捉幸福、孤独和恐惧等情感,同时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里,以“我”的身份存在为基点,延伸出一系列涉及网络空间与视觉之间关系的议题。

“我”,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广州,2015

"何时?何地?何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08


安晓彤的城市景观作品则通过在真实的城市中,逐层展现虚构的乌托邦式城市风光。安晓彤认为,在公共环境中参与大量的艺术信息或者视觉传播,可以让人不同程度地感受到艺术的力量,这也是当代艺术不同于以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它更多地渗透进生活的细枝末节,无处不在,诠释着艺术语言的多元化魅力。公共空间在安晓彤的设计下被赋予更多的艺术互动和被体验的可能性。

“打碎的大风景”,St-Denis艺术历史博物馆,巴黎,2006

“繁衍的地图”,波罗捏文化中心,巴黎,2004

“'影子”, 首届MOCA上海当代艺术馆文献展,上海,2006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