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怎么分辨其是不是当代艺术家?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0   浏览数:1420   最后更新:2018/06/15 21:10:51 by 猴面包树
[楼主] 蜡笔头 2018-06-15 21:10:51

来源:798艺术


文 韩馨逸 译 贺潇 图 剩余空间


李亭葳个展:白鲸

剩余空间 / 武汉

2018/3/10 - 2018/5/10


李亭葳的个展“白鲸”呈现了艺术家近期的三组创作,一次航海旅行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艺术家延续了以往 消费主义文化机制研究的创作线索,同时也指出了当下处于消费困境的人们的孤独与不安。展览“白鲸”在武汉剩余空间持续至5月10日。

《白鲸,救生圈》单屏幕视频 高清 4'57'' 2018年


韩馨逸展览的海报非常有趣,是两种圈状物:游泳圈和救生圈,把它们并置是出于什么意图?


李亭葳:这次展览的视觉主题其实是由救生圈开始的,因为它出现在有人存在的水域,会备在那里守在岸边。去 年9月份我看了霍克尼的个展,游泳圈的形象出现在很多画面中,甚至有一幅1971年的画作《Rubber Ring in a Swimming Pool》中只有泳池和一个救生圈。我就突然意识到救生圈可以是画面的主角,它是有生命力的。甜甜 圈是在这条线索下拓展出的一个形象,它是在快速消费状态下诞生出的食品,是一个消费主义文化下的隐喻。在 建模的时候,我发现救生圈和甜甜圈的背面是一样的,它们的表面非常光滑,但无论多接近实物,它们都是虚拟 的存在。我把它们放在了海报上,就像个小小的玩笑:甜甜圈能不能在我们溺水的时候救助我们呢?它能以最快 速的方式给我们提供热量,但救生圈其实也反映着我们的求生欲。

《白鲸,救生圈》 单屏幕视频 高清 4'57'' 2018年

《白鲸,海浪》 单屏幕视频 高清 4'57'' 2018年


韩馨逸所以求生欲算是你这次展览的潜在主题么?


李亭葳:其实更准确的说,是安全感。影像《白鲸,救生圈》(2018)《白鲸,海浪》(2018)的创作动机来自 于我的一次游轮旅行经历。因为之前受到很多有关海上航行的小说以及电影的影响,在登船前我脑海中有很多莫 名的碎片,海是原始的、无限延续的生命,它的存在给人带来恐惧的同时又有憧憬。但真实的情况是有着来自天 南地北的旅行团和小孩,这种游轮团体旅行做到了让你觉得并没有在海上的感觉,只不过你望出去的风景就是真 实的大海,大海这种有着极强生命力的存在成为了一种安全的消费景观。游轮上有着游泳池、冲浪台这样的游乐 设施,让游客们在船上可以安全地娱乐、征服、改造、享受大海。我在游轮上一直在拍冲浪教练以及各种学员重复练习的状态、在人造海水中游玩的人们,发现他们的状态都挺好笑的,每个人都在人造场景中自欺欺人地亲近自然,但其实在宽阔海面的映衬下,他们显得渺小又孤独。


韩馨逸通过这次展览中的拍摄与制作内容,你在捕捉今天人们自娱自乐的消费生活中的虚无与孤独?

《占据救生圈的空间》四屏幕视频 高清 30'' 2018年


李亭葳:在展览现场你可以体会到无论是海上航行、人工冲浪、3D 救生圈还是防盗纱窗看上去都非常逼真,但其实它们都是假的。今天的消费状况就像《地图与疆域》中提到的市场营销已经成为隐形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循环中的生产者,实际是把消费者的生活改造成了疲惫和绝望的追寻,这样绝望的追寻就像小说《白鲸》中船员们对于鲸鱼莫比• 迪克一天又一天的追击,也是我们正在面临的残酷的现实,过去幸福的消费关系已经不复存在。我以旁观者的身份游走在这些假象中,快乐地做着旁观者,又将它们以创作的方法进行重现与揶揄,做着乐观的资本批判。


韩馨逸展览中也出现了比较有年代感的铁窗及纱帘,但对应它们的又是三维建模的救生圈的虚拟影像,这样的时间上的冲突很有意思。

《白鲸,第一天追击,第二天追击,第三天追击》 视频装置  防盗网 纱帘 三屏幕动画 高清 15''  2017年


李亭葳展览中带有三个动画的装置其实是我设想的回岸后的场景,也在回应《白鲸》中船员们的三次失败的追击,而《占领救生圈中的空间》中的手其实是我想象的被救者的姿态。展出的三组作品其实都延续了我以往创作的图像线索,《占据救生圈的空间》(2018)源自于如指甲、耳朵等身体部位研究的拓展,在《白鲸,第一天追击,第二天追击,第三天追击》(2017)我也同样运用了以前创作所使用的类似手法,故意使用老旧型号的监视器去播放3D 建模形成的画面,并用具有年代感的防盗网及纱帘在展览现场遮挡人们的视线,我希望通过视觉上的反差造成一种冲突感。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