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斐:Asia One,快递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1   浏览数:2446   最后更新:2018/08/30 00:12:51 by guest
[楼主] 聚光灯 2018-06-08 20:50:18

来源:Hi艺术  吕晓晨


5月31日,“北京当代·艺术展2018”在尤伦斯举行了一个小型的的首场发布会暨晚宴,重点邀请的是业内专家顾问团、参展画廊和重要媒体。这个神秘的展会,和主办团队“艺术共合”的名字一样令人好奇。终于在北京的一个接近40度高温的下午,“北京当代”的艺术总监鲍栋,在茶所向我一一解答了每个大家同样好奇的问题。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一点,是在问到为什么选择了8月底至9月初的档期时,鲍栋说团队查了近十年北京这个档期的气候,只有两年下了暴雨;并且白天28度、晚上18度的近十年该档期的平均温度,也提示了这是一个适宜做展会的时间段……或许你对这个展会和主办团队还有更多的存疑,但是“将才不打无准备之仗”,更大型的新闻发布会,和更多来自艺术圈的“为什么”,将会被留到8月中旬的正式发布会解答。


北京当代艺术总监  鲍栋


Hi艺术=Hi    鲍栋=鲍


“北京当代”强调的是“展会”的概念,

扩大市场增量才是重点


Hi:一直以来你的形象都是“学术策展人”,这次为什么会参与到一个艺术博览会中?

鲍:一直有一个误解,似乎学术和商业是对立的,其实应该是统一的。画廊既要做学术,也要做商业,这二者并不冲突。也许说学术有些矫情了,不如说“价值”好了。我策划过画廊的展览,也策划过美术馆的展览,比如尤伦斯商店的展览,在我看来还挺有趣,因为当从商业逻辑去工作的时候,反而给策展人激发了更多的创造性,所以我一直说策展人是需要“甲方”的,即各种具体的条件限定,商业当然也包括其中。

“北京当代·艺术展2018”首场发布暨晚宴,于2018年5月31日在UCCA举行


Hi:为什么叫“北京当代·艺术展”,而不是叫“博览会”?

鲍:这其实是翻译的问题,英文“Fair”强调的是交易,而“Expo”强调的是展示,这是从世博会(World  Expo)的传统来的。我们的“北京当代”,选择的是“Expo”的概念。交易当然是核心的部分,但是交易应该只是一系列工作的结果,而不是唯一目标,展示,展什么、怎么展也一样重要。中国当代艺术现在面对的不是既定的存量的市场,而是更大的增量市场。整个中国的文化产业艺术品交易额度也就几百亿,而且这里面大部分是二级市场的古董、水墨、近现代,当代艺术占的比例很小,没有多大的社会影响力。

北京当代顾问代表上台祝酒,左起:主持人尤洋(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王音(艺术家)、赵趄(广东时代美术馆执行馆长)、林天苗(艺术家)、王光乐(艺术家)、田军(收藏家、设计师)、田霏宇(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孙冬冬(独立策展人、评论人)、张子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隋建国(艺术家)、王彦伶(798艺术区创始人)、鲍栋(北京当代艺术总监)、史焱(北京当代发起人)


Hi:主办团队叫“艺术共合”,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鲍:艺术共合这个平台有来自不同领域的资深人士,我们共同创办,共融合作,创造和原有生态不同的模式。除了博览会之外,我们还会做其他的实践。今天的艺术圈和艺术圈之外的其他圈子,需要穿破缝隙来实现对接,这也是我作为策展人一贯的思路。我们要找到各种各样的缝隙去做工作,特别是在涉及到艺术制度和生态这方面的实践。

“北京当代·艺术展2018”参展画廊之一北京公社,图为北京公社谢墨凛个展现场(图片:北京公社)


Hi:近几年大家都说北京的博览会市场不如上海,而且今年开始北京已经有三个当代艺术博览会了,为什么还要来瓜分北京这一块蛋糕?

鲍:“瓜分”这个词语并不恰当。展会最核心的就是两部分,画廊和藏家,北京肯定是中国画廊最多的地方,也是中国藏家最多的地方,更是艺术家最多的地方,还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所以北京是一个极适合做展会的地方。我在发布会上会重点强调,北京作为文化中心一直没有一个能够体现它地位的展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重要的不是现有的资源够不够分,而是要把范围扩大,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增量才是有意义的。很多人看到的是现在展会的频次特别高,没有看到的是展会之外的或者说艺术圈之外的世界有多大。实际上,更多的大型当代艺术活动会有效的增加社会关注度,从整体上为艺术圈带来好的影响。

“北京当代·艺术展2018”参展画廊之一空白空间,图为空白空间“刘文涛:元”、“张子飘:极度湿润!”展览现场(图片:空白空间)

边走路边修路的过程中,

博览会能吸引更大的关注度

Hi:你对“北京当代”的消费层级是如何定位的?比如是“消费级”的展会,还是那种百万级别的“高端”展会?

鲍:中国谈这个为时过早,不管是消费还是收藏,中国的艺术市场远远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分级结构。大家才刚刚开始习惯花钱听音乐,以前都还是盗版,所以这种文化品的消费,包括艺术品的消费还没有形成一个有规模化的市场。但是中国数百年的历史、政治或其他方面的推进过程中,总有一小部分走在前面,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总有一些人敢去尝试,敢去冒险,敢去号召。所以中国藏家也是这样的,已经有一小部分人开始强调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收藏,强调收藏的系统性价值、收藏与这个时代的关系。所以我们希望能给出一个信号:我们是在做价值的梳理,收藏可以用来投资,但是一个好的投资背后一定是有价值的。每个人有不同的自己的判断和趣味偏好都没问题,但是一定要有系统。我认为已经有一部分收藏家,他们的财富、身份认同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投资”概念了,有了一种恰当的、正逢其时的使命感。

“北京当代·艺术展2018”参展画廊之一博而励画廊,图为博而励画廊“叶凌瀚:LUCYLUCY第二集:舞蹈,纹身,数据嘉年华”展览现场(图片:博而励画廊)


Hi:“北京当代”的地点选择了农展馆,和艺术北京一样;档期又很接近CIGE;刚刚落幕的JINGART艺览北京也获得了目前大家的一致好评。所以你们会有竞争压力吗?

鲍:中国如果只有100家画廊和100个藏家那肯定有竞争,但是现在大家应该共同把这100个画廊和100个藏家的总量放得更大才行。实际上我是觉得中国应该有更多的博览会,就现代历史而言,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后发国家,中国的成功经验是边走路边修路,通过走路来修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准备好的系统在等着我们去运作,根本没有一个现成的学术、艺术价值系统在那摆着,然后再去把它变成商业内容。中国所有的事情都是边走路边修路,或者说“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展会恰恰很重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内部的梳理以及外部的对接,当代艺术需要展会这样的更具有关注度的、与城市有关系的大型活动来宣传和推动,大型展会有很强的修路效应。

“北京当代·艺术展2018”参展画廊之一天线空间,图为天线空间“徐渠:疼痛”展览现场(图片:天线空间)

Hi:那完全可以做一个非常大型的周期展览来宣传,为什么选择了四天的展会形式?

鲍: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的网络时代,而且一切都可以表现为朋友圈刷屏,一个重要展览可以刷屏几天,比如去年的卡塞尔刷屏了一个月,威尼斯刷屏了一个星期,一个画廊开幕式刷屏可能就几个小时。我们不是仅仅希望让艺术圈里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事情,而是把当代艺术的系统和整个社会系统尽量对接起来,我们需要一个突破点,需要在一个尽量小的时间空间里,集中资源把所有的能量释放出来,反而能带来爆破效果。我们经常遇到这个情况:某个展览想看一直没看,总觉得反正没有结束就再等等,然后拖到展览结束可能都没去。但是展会就不一样了,就是这四天,过了就没了,这样大部分人无论如何都不会错过。我们的顾问田霏宇说:“博览会最重要的就是它的短暂性,那么几天的平台,所造成的刻意的偶然性是最有意思的……能营造时间感和时刻感,大家可以在同一时间关心同一件事情。艺术体系作为想象中的一个共同体,是通过这样的时刻来获得表现和保证长久的存在。”他讲的特别好。

“北京当代·艺术展2018”参展画廊之一没顶画廊,图为没顶画廊”陆平原、商亮、赵要:PLAY“展览现场(图片:没顶画廊)

让“北京当代”开启2018艺术下半季

Hi:为什么选择农展馆?

鲍:既然要在北京做一个展会,肯定要选择最能代表当代中国的场馆。农展馆是一座典型的新中国建筑,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一号馆和三号馆是西方建筑方法加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社会主义气质的建筑,很有当代中国的特点。


Hi:档期又是如何选择的?

鲍:我们定在了8月30日-9月2日,希望作为“艺术下半季”的开场,那时候度假的也该回来了, 大家迎接下半季的心态还是挺值得期待的。任何事情都会有自然的风险,我们查了近十年8月底到9月初的气候,只有两年下了暴雨;平均温度是白天28度晚上18度,总体来说也还行,适合大部分户外户内的活动。

全国农业展览馆的一号馆、三号馆,也是“北京当代·艺术展2018”的选址


Hi:参展名单和板块设置的依据是什么?

鲍:“北京当代·艺术展2018”,我们要做两个层面的价值梳理:一方面是做艺术价值的梳理,另一方面是做画廊的价值梳理。第一届肯定是邀请制,我们选择标准是画廊有没有“画廊家意识”:要把画廊和艺术当成一个志业而不是职业,这样才不会陷入短期的利益而丧失长远的发展。好的画廊是要和艺术家、和藏家和整个艺术系统共同成长的。“北京当代”常设“艺述”、“价值”、“未来”、“活力”、“众望”5个单元。画廊的参与体现在“价值”、“未来”两个单元,“价值”单元有24家代表性画廊,“未来”单元是每年设定一个趋势性的主题,今年有9家画廊参加,今年是聚焦影像、摄影、媒体艺术等泛影像艺术的板块,明年我们可能会聚焦其他主题。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呈现出一些更大的图景,比如“艺述”是一个60余位艺术家的大型群展“绘画地图”,希望为各层级观众提供一个中国当代绘画的认知地图;“活力”是与不同机构和品牌合作,希望通过设计、时尚和流行文化的方式吸引更多公众;而“众望”则是结合公共艺术,把最有景观性、传播性的作品放在大公共空间来展示。

“北京当代·艺术展2018”参展画廊之一星空间,图为星空间“刘海辰的绘画:此时漫长”展览现场(图片:星空间)


Hi:听说每个画廊的展位大小一致,你希望达到的效果是什么?

鲍:展位大小一致是强调画廊之间的平等与共同体意识,在这个基础上我希望能够呈现出更丰富和更多样性的当代艺术给公众,比如一个对当代艺术一无所知的观众,听说有一个展览去看一下,之后对艺术有了兴趣;或者一个企业家看完以后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兴趣,从而决定收藏喜欢的作品。很多画廊会问我带什么作品合适,我告诉他们,你们不要考虑已有的好不好卖,这是特别小样本的经验,是画廊此前参加别的博览会的经验,这不能代表中国全貌,因为样本太小没有任何统计的意义;画廊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在不同类型的作品里选择挑最能够代表画廊价值或艺术家价值,甚至能够代表画廊理想的作品,哪怕这个艺术家暂时没有特别热的市场关注度。

“北京当代·艺术展2018”参展画廊之一麦勒画廊,图为麦勒画廊“Michel Comte:光之三”展览现场


Hi: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听起来是有学术性,但是画廊的直接目的就是销售。

鲍:越有学术价值的东西应该越有市场,如果只从销售额成交率来评判一个展会,那就永远是在消耗原有的存量。我们应该扩大眼界,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步给公众和市场提供的一个立体的当代艺术地图,有了地图才可以导航整个全景。有系统参照和支撑的艺术市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对于画廊、收藏家及艺术家来说才是双赢的。目前有几家画廊已经明确了会带哪些作品参加“北京当代”,他们很理解我们的理念,所以我敢说“北京当代”肯定不是一个艺术生鲜市场。


“北京当代·艺术展2018”参展画廊名单

(按首字母顺序排列



阿拉里奥画廊

艾可

AYE画廊

BANK

北京公社

本来画廊

博而励画廊

C龙口空间

常青画廊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東京画廊 + BTAP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胶囊上海

空白空间

马凌画廊

麦勒画廊

没顶画廊

魔金石空间

佩斯画廊

千高原艺术空间

前波画廊

拾萬空间

Tabula Rasa 画廊

天线空间

Vanguard 画廊

星空间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

亚洲艺术中心

杨画廊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这个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