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上街头:刘菂论《路上观察学入门》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551   最后更新:2018/06/05 20:07:16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点蚊香 2018-06-05 20:07:16

来源:澎湃新闻  记者 陆林汉


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在经过五年的推动和实施后,吸引了来自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985篇投稿作品,并产生了12个获奖者和约70个入围作者。2018年6月3日,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5)新闻发布会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面向全球发出邀请,征集中、英文艺术评论稿件。

当天下午,复旦大学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特聘教授沈语冰与英国皇家美院艺术与建筑课程导师安德鲁·布莱顿(Andrew Brighton)就艺术报道与艺术批评进行了演讲。
安德鲁·布莱顿(Andrew Brighton):艺术评论的语言应清晰、明了,有洞见性

Andrew Brighton 发言

作为艺评人或者策展人,我们所做的事情其实就在讨论艺术应该如何被看重,或是现在及未来,艺术应该如何以价值的标准来进行衡量。
关于艺术活动的报道,本身并不是艺术批评,因为他们并没有问到艺评人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看重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来看重一些艺术品或者说一些艺术创作的价值。
艺术批评应该是什么,这样的一个答案是由19世纪法国的诗人和批评家波德莱尔所提出的。波德莱尔说艺术批评应该是局部的、片面的、有激情的和政治的。
对于我们现代,局部、片面、激情以及政治性的到底意味着什么。一个全面公正的批评就有点像数学或是足球了,规则都非常明显,那些适用性的原则,还有如何判断成败与否都是既定的事实,大家会达成共识的,那就会比较有规则可循,同时也有具体的行为准则和实践准则。

波洛克作品

波德莱尔所说的艺术评论另外两个要素,一个是要有激情,一个是要有政治性。
我们在现在当下,在这里以及在未来应该看重什么,应该对什么特别关注。艺术评论作为一个在公共话语界的讨论,其实回答的是在公共文化当中什么应该包含在其中,什么又不应该被涵盖在公共文化当中?艺术评论如果从正面的推崇角度来看的话,那他可能宣扬的是帮我们解读哪些艺术品应该是好生活,或者是有质量生活的一部分。哪一些艺术应该被包含在一个理想的文化生活以及价值观体系当中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艺术评论就是具有政治性的,因为在倡导一组艺术品的时候,你其实就是在宣传一种生活方式或是一种生活所可以涵盖的一些有效的、有价值的内容。比如说某一些艺术品有潜力可以给予所有的社会当中有审美的参与度或者黏性。那在这样一个倡导写作当中,艺评人其实是在跟一个想象的群体在进行交流和对话。这样一个艺术批评的写作者其实是想象出来这样的群体,这样的群体当中人们是有共有的共通的一种审美体验,其实你很少能够找到比这种人和人之间的共鸣或者说审美方面共鸣的友谊更强的一些激情,或者更强的热情所在。
此外,关于艺术评论的语言,首先得要清晰、明了,让人都能够看得明白,能够走得进去,否则会有一些意识形态等误解、误读,甚至是扭曲歪解。同时,艺评文无论采用诗意的语言或传统学术性的语言,关键是要有一些洞见,比如说能够打破一些常识性的东西。

大英博物馆的脸书账号,观众对于展览的评论

有人说现在互联网的影响导致共同体的建立会变得比较困难了,其实我不是很苟同这样的观点。我觉得是我们相互聚集,相互结盟的形式变得更加多元了。很多艺术、文化,它是怎么样形成的,又是被什么样人来改变的?一般是被那些先锋社团或是激进分子,那些人由于他们不断地相互交流,形成共识,来打破一些所谓常规的条条框框,由这些人形成这种先锋艺术家、先锋思想者们所组成的团体,来改变和影响艺术和文化的走向。
最后,关于艺评人的初衷和想法,我要引用杜尚的话“艺术家并没有控制,或者他并没有能力来控制他想要表达的意义或者是影响力。这应该是交由这些公众来为这个艺术家的作品来解读出它的意义所在。”作为艺术评论人,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恰恰于此。
沈语冰:好的艺术评论文是艺术史的前史

沈语冰发言

我们现在也经常的听到一个反复被提到的话题。艺术批评的风光已经不在,艺术批评是式微,批评家是失语。这个问题已经讨论好多年了,该怎么看待?我认为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问题,把一个批评看得太重要不符合事实,不符合历史的状况,可能也不符合当下的状况。但是倒过来如果把艺术批评说的可有可无,这也不对。
古代的情况不去说,因为古代有艺术创作就会有品评,而这种品评往往是在两三个朋友之间,或者同好之间进行的,不属于公共领域。从近代以后,艺术批评做的是这样一个工作,建立了一个艺术家和公众之间的一个桥梁的工作,也是媒体的报道。因为文章都是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所以必须得遵守游戏规则。
通常情况,当你说的越夸大其词或越是批评某个人,他就越容易吸引眼球。这并非今天才这样,其实从有公共领域开始,有公共媒体开始,有近代艺术形态开始,它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不能把艺术评论看得太重要,好像是来宣示某种真理,连艺术家都没有意识到的真理,通过批评家解释出来,这就把批评看得太高了,太堂皇了。但是他确实担当了比较重要的一个作用,一方面引起了公众的注意,比如法国一年一度的沙龙展出以后,哪些作品被提到的最多,哪怕是被批评的最多,首先就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力。公众看了报刊以后就会去看展览,有的人的作品被批之后,反而促使观众全部涌向展览。
随着时间积淀,大多数是属于炒作,是夸大其词的,也就被淘汰了。而一些真知灼见还是保留下来。因为批评史也像艺术史一样,这也有相对客观的标准。
这就体现了作用和价值,在艺术整个生态环境中能够影响艺术家创作、展览、评论最后被收藏等等的因素非常多,这里面既有权利的因素,有些涉及到政治权利、又有资本和市场的因素。有的时候资本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但是在权力和资本之外,学术研究,包括独立的批评是学术研究的一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学术的力量。它和权力,资本可以构成一定的制衡关系。而事实上批评史也成为了艺术史。艺术家做研究的时候会翻当时的报刊,查看最初艺术家是什么样的反应,观众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评论文也成了后来艺术史写作的一个参照。

我们今天来看待艺术批评的写作,我们既不要夸大它的有效性,同时当然也不要完全否认它的价值。如果以20世纪为界, 20世纪上半叶的批评史还是有着比较清晰的脉络的,比如罗杰·弗莱对塞尚的评论,还有一些对纽约画派的评论,这些评论也都帮助了塞尚和纽约画派确定了历史上的地位。当然他们的理论也受到一些批评,后来的批评家和学者,对他们的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又做出了很多回应。

一方面时代在改变,艺术的生态在改变,他们原有的方法肯定要过时的。到60年代,迈克尔·弗雷德几乎用哲学的语言做艺术评论,他几乎站在现代主义的立场攻击、反对极简主义。但是他对于极简主义提出来这几个基本概念和术语,我觉得是非常敏锐的,强调突出物性来掩盖掉媒介性,强调剧场性,反对观众静观性。现在强调的剧场是一种互动、参与。当代艺术作品都是根据一个现场,在特定的场域制作,也有些作品是可以搬来搬去的。
现在互联网和自媒体兴起,使得批评成为了每个人都可以从事的事情。拍几个照片,下面加点评论,手机上一发,可能阅读量比曾经的《十月杂志》要多得多的。《十月杂志》才3000份定数。
总体来说,批评既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崇高,但也并非什么都不是,好的艺术评论对于建构起观众和艺术家的桥梁是很有帮助的。好的艺术评论文甚至就是艺术史的前史,可以为后来的艺术史梳理材料。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