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村上隆等艺术家:艺术生涯早期,出现了什么改变运势的神转折?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834   最后更新:2018/06/03 11:16:57 by 蜡笔头
[楼主] babyqueen 2018-06-03 11:16:57

来源:ARTSHARD艺术碎片 朱荧荧




曾宏:《红色笔记》 现场


在主展厅的空间构建中,曾宏保持了一些在平面绘画中对物体的处理方式,包括对空间转折边界的重视、形体块面的整合和压缩,色彩的审慎选择等等。几何形状、建筑物表面、劳动者身份、意识形态标语……我们可以隐约辨识到先前作品中曾出现过的类似符号和意象,在此次展览中,他试图把它们还原为安置于现实之中的物品、现成品和影像,还原为更具体的在场。空旷苍白的空间里,巨大鲜红的宋体字矗立在角落,词语的出现似乎在直观上奠定了整个展览的基调,一个多重含义的身份象征和状态定义。其构思建立在对客观事物平静和理性的认知方式之上,对社会主义现实和历史进行双向回溯。

《集合的线条(红蓝)》布面丙烯 225x205cm 2017年

《分散的线条(绿)》布面丙烯 160x160cm 2018年


主厅入口处的两幅绘画,从对线条、色块的反复描摹及对相互位置关系的经营中构造出各自的平面空间,结构与形式的抽象化让它们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质。在这个场域里,绘画分别用“建构”和“拆散”两种概括性的视觉形态,作为一种实质化思考与抽象化物质之间的交叉点而存在。而在两组影像作品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的是,艺术家保留了较为典型的现代主义式的创作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始终与现实情境和社会事件保持一定距离,观察劳动者的行为,并从中提取形式感,对艺术家的身体性和行动性在绘画过程的态度中显露出辩证唯物主义观——艺术创作与劳动的同质与平等。不管创作主体是作为现实世界中的工厂职工,还是作为不具有身份特殊性的艺术家,都在被相互潜移默化生成的集体主义与个体经验影响着,无论抵制其中任何一种,它都一如既往的如幽灵般残留在感知层面,对它的认识是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的、循环往复的博弈过程。这种变动的感知和想象的痕迹残留在形而上思维与物质实体之间的缝隙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说,村民枯燥重复的动作,废旧瓷砖的裂痕、鲜红色字体的笔划,也被统摄进了集体与个人、现实与抽象、存在与经验之间的临界点。

《抽帧:一个老人的三个动作》 多屏录像、无声、彩色(清晨05’43” 正午04’24” 黄昏04’12”)2015年

《采石工:健壮的妇女和瘦小的妇女》 双屏录像、无声、黑白、20分钟 2015年


为了进一步阐述这种关系,展览构思选择回溯了美术史中对建构社会主义美学有重要影响的两条线索。对于曾宏来说,它们的共通之处在于政治意识形态和艺术表现手法的高度契合,库尔贝用现实主义诠释了其对民主、革命、社会主义的激进左翼理想,罗德琴科则把对抽象艺术的反叛和对实用主义的满腔热情融入了形式构成之中,它们共同构成了展览和作品在回溯现代主义脉络的语境中语义扩大化的立足点。

《弱者》木板雕刻、丙烯、白漆 225x410x60cm 2012-2018年


词语的意义是模糊的。在阶级关系的变动中,强与弱的外部关系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如同浮于社会建构体系表面的沙尘。然而,就当下的境况而言,词语的指向是尖锐的。从现实领域突然坠入到自然状态之中的人,真空的人的处境,个体存在的微弱发声,从权力所有者自上而下的动作中产生的种种不平等、暴力和压迫,还有那在社会体系建设过程中的艰难倒戈、政治意识形态与现实的断裂层面。展览用一种温和克制的方式提示着,这种可怕的变节将危害到每一个诉求真理和解放的人,提示着他们在反迫害和反奴役的斗争过程中,所牺牲掉的原始状态和最初理想。


图片来源于今格空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