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回顾她一生的惊世骇俗,这个相爱相杀、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更离奇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2117   最后更新:2018/05/22 09:12:59 by babyqueen
[楼主] 橡皮擦 2018-05-22 09:12:59

来源:艺术界LEAP 陈立


琼·乔纳斯长期以来在其创作中所阐释的议题对于今天的艺术世界如何理解行为表演的现场性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而对中国的录像和表演艺术家来说,行动和传播也同样重要。策展人陈立在这些跨越地区和世代的影像实践之间找到了共鸣。


琼·乔纳斯

《有机蜜糖的可视化心灵感应》(截屏),1972年

Organic Honey's Visual Telepathy

单屏录像装置

黑白,有声

17分24秒


1970年琼·乔纳斯与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一同前往日本。在这次日本之行中,琼·乔纳斯购买了第一台索尼便携式录像机,观看了能剧、文乐和歌舞伎表演。录像设备东方传统戏剧这两个事件对乔纳斯之后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至此她从以身体、镜子为媒介的户外表演项目开始转向以影像为空间基础的表演实践。便携录像设备得以让她在工作室制作实验影像,并与诗歌、物件、图像、绘画、行为在作品中共同编织成一个“去同步化”的叙事空间【1】《有机蜜糖的可视化心灵感应》和《有机蜜糖的垂直滚动》(1972)就是这一转向的例证:琼·乔纳斯使用工作室的桌子和日常物件还原了她的工作现场,包括镜子、玩偶、汤匙和狗的画像。她身穿绿色雪纺裙、头戴人偶面具和夸张羽毛头饰,扮演名为“有机蜜糖”(Organic Honey)的“电子调情女”(Electronic Seductress)。摄影师通过三脚架上的录像机捕捉她现场的移动、跳跃与绘画行为,同时预先录制的影像以显示器和投影播放。《垂直滚动》中电影胶片式的画面逐格自上向下滚动,规律却仿佛陷入故障。这些连贯和错位的、在场与非在场的、完整与破碎的图像都显示出了乔纳斯的创作关于“图像生成和再现”的批判意义。【2】

琼·乔纳斯

《桧树》,1976年/1994年

在地装置

维金森(Wilkinson)画廊,伦敦,2008年


这为乔纳斯之后的作品埋下了伏笔:女性的身体、神话传说、人种志的记录、诗歌与小说文本、现场绘画,不同的文化形式反复地被组合在她的作品中。乔纳斯善于从诗歌和文学中得到灵感来源:如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和阿比瓦尔堡的文本都被碎片化地呈现在她的作品中。例如《桧树》(The Juniper Tree)(1976)中她将童话故事和中国戏剧结合作为图像生成(image making)的背景,红色、白色的线条分别绘于相反颜色的丝面布料上,而她在现场扮演了三个不同的女性角色。 在《海伦在埃及:沙中线》(Helen in Egypt: Lines in the Sand,2002)里,她将诗人希尔达·杜利特尔(Hilda Doolittle)的描述特洛伊战争传说中海伦的诗歌《海伦在埃及》和另一篇诗歌《致弗洛伊德》、与古爱尔兰诗歌《泰恩》(The Tain)相互交织,串联为一个生活在拉斯维加斯的现代女性的故事。乔纳斯与表演者戴着面纱或面具穿梭在投影和各种场景设置中,同时她使用竹竿上的粉笔在黑板和地面上进行绘画,碎片的文本、影像与绘画构成了一个抽象的图像叙事,模糊了虚构和现实的时空限制

琼·乔纳斯

《海伦在埃及:沙中线》,2002年

现场表演、在地装置

第十一届卡塞尔文献展,德国


在关于乔纳斯创作的诸多解读中,艺术史学者帕梅拉·李(Pamela M. Lee)试图将讨论重新回归到道格拉斯·克林普(Douglas Crimp)的“去同步化”观点下,并把乔纳斯作品中材料和叙事的使用方法视为对媒介传播可能性的实验,即一种图像和时间上的“修正”,在“显像和意义之间产生的延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历史性的传输方式”【3】预录影像和实时表演、工作室与现场、艺术家的身体与观众、文本的来源与现实意义,在作品中形成了一个影像生成和重演的循环。


乔纳斯对创作在录像和表演艺术史中具有重要意义,但试图通过她的作品去分析中国艺术家的表演作品并不具有追根溯源或参照性意义这样的引入和嫁接是脱离时代和文化语境的。然而,当表演成为了展览开幕的余兴项目,或是吸引人潮的筹码时,回到表演、影像、空间本身的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乔纳斯作品的开拓性意义在于它表演和其他诸多媒介融合为一个图像生产的空间。就如同上文所提到其作品出现的绘画,更应该被视为一种视觉图像:乔纳斯将她表演中的绘画作为“仪式”,一种在表演空间实践中“对流动(电影)影像的描绘”【4】这一视觉图像空间叙事不仅拓宽了我们关于显像、再现和意义之间的缝隙,同时也为我们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中的表演作品提供了路径

李然

《圣维克多尔山》,2012年

现场表演、幻灯片装置

“李然:圣维克多尔山”展览现场

798魔金石空间,北京,2012年


作为视觉图像生产的表演艺术,在许多当代影像实践中都有显现。李然与陶辉的创作以非传统表演的形式和影像的使用指向了不同的表演性。李然的作品以影像为主导,艺术家的角色扮演、场景设置、声音模仿、录像和文献服务于难以被转译和描摹的历史想象。在《圣维克多尔山》(2012)中,李然以保罗塞尚的作品取材地为基础,通过四个剧目来陈述西方现代主义美学与艺术家自身历史观看经验的交错。他身着西装,坐在绿色丝绒的桌子前,模仿着七、八十年代的中文译制片的配音。文本、声音、艺术家的在场与幻灯片中图像,共同组成了一个正在发生的历史图像样本。他最新作品《客旅生活》(2017)直接去除了艺术家的现场表演部分。在录像中,李然主要以1954年到1964年新疆建设兵团在五一牧场的生产实习中羊群繁殖的图像记录来类比基督徒的世代迁徙。录像中的叙事来自于李然的个人写作和模仿延安革命时期广播宣传或电影译制片的配音,同时现场用白色底座将观者以羊圈的方式围合。尽管艺术家的形象并没有出现,但艺术家与观者实现了在修辞意义上的“在场”。在李然的作品中,故事文本、声音模仿与照片文献之间的异轨和偏移,模糊了历史和物理空间的边界,语义和图像上的修辞成为了作品的“表演性”内核。

陶辉

《德黑兰的黄昏》(截屏),2014年

单屏高清录像

彩色,有声

4分14秒


相比而言,陶辉的创作则多以录像作品为主,广泛地引用大众文化,尤其是流行影视文化元素,就如《德黑兰的黄昏》(2014)拍摄了伊朗女演员坐在汽车后座再现梅艳芳生前演唱会的那段人生独白。我试图通过陶辉作品的叙事和戏剧性来引出的另一种基于影像的“自我表演”。在《我们共同的形象》(2016)中,演员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再现流行影视中的场景,国产肥皂剧、电影、综艺节目中的叙事被截取、并置、同时刻意放大,通过在特定情境下的表演,荒诞而尖锐地指出了日常生活同戏剧在视觉经验上的碎片化。最新创作《你好,尽头》(2017)中,借用了那些我们非常熟悉的日本影视作品中的场景,陶辉以九段独立的影像构建了九个关于死亡、生命尽头的通话现场。通话内容或是极富诗意、或是渗透着哲学思辨,近似于独白,通话的现场被转化为特定时空的自我宣讲。陶辉创作中的影像来源于大众文化视觉经验,以敏感而严肃的方式重构了全新的观看语境。这些非线性的叙事透过情绪和戏剧张力与原有的视觉经验形成了多维度的叙述空间,其表演性在于影像、视觉文化经验的对话。

陶辉

《你好,尽头!》,2017年

九屏高清录像装置

“‘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入围艺术家作品展”

展览现场

外滩美术馆,上海,2017年

陶辉

《你好,尽头!》第三集(截屏),2017年

录像


无论是琼·乔纳斯,还是李然和陶辉的作品,都传达着相似的影像和表演的互文创造了视觉经验与现场观看的裂痕。这些裂痕来源于艺术家对历史叙述、神话传说、政治宣传操控下的社会记忆、或是大众影视文化的精准引用,将之与社会现实碰撞。它们在广义上都是文化机制中既有的、被存档的文献,被艺术家以替代式的叙事所展演、更新。从乔纳斯运用手持便携式录像机拍摄,李然的私人照片收藏和对译制片声音的模仿,以及陶辉对影视文化作品的指涉,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媒介与文化传播方式的发展媒介变革改变了视觉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影响了艺术家在讨论视觉图像和现实问题时的视觉处理方式。他们的创作并不是技术变革论或图像学研究,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场”,也是被“记录和再现的现场”。


【1】Crimp, Douglas. "De-synchronization in Joan Jonas's performances," Joan Jonas: Scripts and Description 1968-1982, ed. Douglas Crimp, Berkeley: University Art Museu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3,8.

【2】Philbrick, Jane. “Paper Trail: (Re)viewing Lines in the Sand and Other Key Works of Joan Jonas.” PAJ: A Jounral of Performance and Art, 26.3, 2004: 17-29.

【3】Lee, Pamela M. “Double Takes: The Art of Joan Jonas.” Artforum Inter-national Vol. 53, Issue. 10, 2015: 310—315.

【4】Jonas, Joan, Bonnie Marranca, and Claire MacDonald. “Drawing My Way in: Joan Jonas in conversation with Bonnie Marranca and Claire MacDonald.” PAJ: A Jounral of Performance and Art, 36.2, 2014: 35-57.


文 | 陈立 (Leo Li Chen)

返回页首